(共29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目录: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俄国工业化发展迅速,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棉纺织品增长67%,生铁增长190%,煤炭增长131%,铁路由60年代的1000公里增加到90年代的32000公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5,法国的1/4。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但是仍然落后于西欧国家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列宁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背景
6
2
3
4
5
1
美35.8%
德15.7%
英14%
法6.4%
俄5.3%
其他
沙皇俄国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中经济落后的国家,参加“一战”使得沙俄经济入困境。……由于军需供应不足,装备落后,军事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士兵情绪低落,俄国战事不断失利,到1917年3月,俄国约150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一战让沙皇俄国的落后腐朽充分暴露,
加深了人们的痛苦与不满。(催化剂)
成熟的革命思想
——列宁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布尔什维克党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列宁主义
内容: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是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中发挥了指导作用。
列宁主义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列宁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背景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事件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时间: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地点:彼得格勒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7年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平夺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冬宫,成立苏维埃政权,
列宁为主席,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过程
4月16日,列宁及几位助手乘坐在密闭的车厢里,穿过德国,回到了彼得格勒……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摘编自《全球通史》
“阿芙乐号”巡洋舰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代表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列宁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意义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出现了20世纪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高潮。当时的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以俄国为榜样,开展夺取政权的斗争。……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列宁)
2、新经济政策(1921—1927列宁)
3、苏联模式(20世纪30年代确立)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积极: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1921年3月,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办法,即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 ——丹尼尔《哈默传》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 ——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新经济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推行国有化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 按劳分配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1922年12月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四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等加入。苏联共由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组成。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他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世界历史》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从1924年开始,斯大林领导苏联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
苏联模式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
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模式的评价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消极作用
1: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体制日益僵化。
2: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苏联模式的评价
这幅漫画形象的反映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斯大林模式长期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积极影响: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消极影响:
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俄国历史大事记(1917-1937)
当堂测评
1.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立的标志是( )
A.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B.1900年《火星报》的创办
C.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D.1917年《四月提纲》的提出
2.有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
3.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对此你的看法应该是( )
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
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
C.俄国十月革命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5.1920年苏维埃俄国的—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粮食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当时苏俄(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7.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市场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8.瞿秋白曾作为记者于1920年8月访问苏俄,其后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改收粮食税 B.农业集体化
C.余粮收集制 D.大规模垦荒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对农业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
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启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3)从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政府以调控为主,
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