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修改润色》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基本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强化修改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修改润色的兴趣,养成写作中多次修改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基本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强化修改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
强化修改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写作中多次修改的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读写结合,辨析比较。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选取了《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这4篇文章进行编排。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警句迭出。通过学习,从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感受作家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思考,为丰富精神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要素: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写作——修改润色 解析
人文主题:培养修改润色的兴趣,养成写作中多次修改的习惯。
语文要素:能根据基本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反复修改中,强化修改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的写作内容是“修改润色”。很多同学写作时没有修改习作的习惯,那么,请大家看到下面这句话,看看有什么问题:
【课件】寒风呼啸着拂面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哆嗦。
明确:是的,小作者所描写的应该是寒冷的天气,寒风凛冽,而“拂面”则适用于描写春风,所以词语选用与语境相违背,是不符合文章写作目的的。是的,大家知道了,我们本节课具体学习的就是“围绕中心,修改润色”。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导入,贴合学生学习情境。
学习修改“中心”
教师语言:什么是中心?
【课件】中心,或者叫主题、主旨,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
教师语言:如果说素材是文章的血肉,那么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因此,我们修改文章,也要把中心问题作为修改的重中之重。
【课件】那么我们应当围绕中心如何修改?
1. 自查文章的中心是否清晰明确
教师语言:中学生作文的主旨一般以外显为上,不宜含蓄隐晦。因此,修改文章,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检查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
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个“中心明确”。很多同学在考场上喜欢套用自己写过的文章作为考场作文,却经常会跑题。为什么跑题,主要是文不对题时,中心处理得不明确。
如何修改使中心明确呢?——三个字,勤点题。
首先, “首句标其目”,开篇都要尽快入题,开门见山,直击要害;中间部分,不失时机地回扣题意,点明中心;结尾“卒章显其志”,画龙点睛,或概括或深化。开头结尾中间勤点题,就能始终给人以结构严谨,紧扣题旨之感。
教师语言:比如说作文“和___在一起”【课件】,某考生先以题记点题,接着分三个段落,按时间顺序描述了“和妈妈在一起”的三个生活片段,每段末尾分别小结:
和妈妈在一起
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是最幸福的。——题记
……老妈——我亲爱的保姆,和你在一起,真的很舒服。
……老妈——我可爱的朋友,和你在一起,真是快乐无比。
……老妈——我敬爱的老师,和你在一起,还真能学到知识。
(篇末)老妈,我真得喜欢和你在一起,今生今世你陪伴我,我陪伴你。
纲举目张,立意鲜明。因此,为了让中心更明确,我们可以在开头,中间,结尾,不断点题。
2. 围绕“中心”,确认选材是否合理典型
(1)选材是否合理,是否能符合中心。
有的作文题目容易审题错误。比如《我的同学》和《我与同学》两个题目,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主题不一样,选材也不一样。“我的同学”侧重于对同学这个人物品格的赞扬,挑选的素材应该是能够体现人物个性品质的事情。而“我与同学”常常表现的是我和同学之间的情义,挑选的素材侧重于表现两人之间友情的事。
(2)选材是否典型,是否能突出中心。
写人或物的文章往往是为了凸现人、物的性格或某种精神,然而如果选材不典型,就会将人、物写成平庸。而典型的材料就是指这个人或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心理神态等。
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可谓经典。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人的穷酸心理:明明已经落魄到和干苦力的短衫族一样,只能站在店门口喝酒,但他仍然要保持着读书人的门面——穿长衫,就算长衫十几年没补,又脏又破。小说一开篇,作者就用这段描写,塑造了一个滑稽可笑又让人感到心酸的形象。而正是因为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孔乙己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形象。
3. 围绕“中心”,确认详略是否得当。
文章的中心要用“材料”来反映,不仅要注意选材,而且要关注材料组织是否正确,所谓组织正确就是在“详略安排”上有利于突出中心。详略问题主要有两类:
(1)写流水账式的作文,用力平均,无“详略安排”。
(2)缺少全局观念,该详写的略写,该略写的详写,往往“头重脚轻”,不能突出中心。
怎么修改?就是紧密围绕中心,把最能突出中心的内容进行详写。比如说作文题目是《特别的日子》,我们既不能把一天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不管大小、不加选择地全部写进文章中去,也不能一开篇使劲铺写,到文章中后段草草结束,而是扣住“特别”这一中心,把全天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写具体,把“特别之处”交代清楚。
4. 再观“中心”,确认中心是否可以提升。
鲁迅说,为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中心、主题,决定着文章的高下。深刻的、新颖的中心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写完文章,再要考虑,中心是否可以写得更深刻、更新颖。
【设计意图】明确修改要求,结合阅读深入体会。
修改实例
教师语言:那么我们就以作文《故乡的元宵节》为例,进行修改。
现在我们展示同学丙的修改成果【课件】
生甲:写的是元宵节热闹非凡:狮子、龙灯……叫人目不暇接。
生乙:写元宵节与众不同,有一种风俗叫“赶毛狗”。就是用柞树或杉树枝堆放在每间房中,点火烧得噼噼啪啪响。然后全家老少高喊“su——su”,说是把“毛狗”赶走。
生丙将甲、乙的内容进行整合,写元宵的别具一格。
那古老的风俗,就是“赶毛狗”。爷爷奶奶最虔诚,爸妈只是走过场,而小孩则是看稀奇。突然,狮子龙灯过来了,小孩先跑了。而后,电灯亮起来,电视里的元宵晚会开始了,爸妈偷偷溜走。最后只有爷爷奶奶有气无力的声音在锣鼓声、鞭炮声、歌声中时断时续……不仅写了民俗,而且表现了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老习俗的防线,立意一下子深远很多。
【设计意图】实战演练,明确修改的操作要点。
小结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围绕中心,修改润色。
“围绕中心具体修改什么”,
1. 检查中心是否明确;2. 检查选材是否合理典型;3. 检查详略是否得当;4. 检查中心是否可以提升。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修改润色的工程也是浩大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修改,写下美好世界。
练习: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故乡的元宵节》再修改。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修改润色”,本节课具体学习“炼字炼句,使语言生动”。
“三分文,七分改。”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一篇平铺直叙、粗线条勾勒的文章,如何修改才能打动人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修改文章,使文章语言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明确课题
炼字的方法
教师语言:那么,在作文中,如何“炼字”呢?
【课件】
1. 用准确词代替模糊词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这句话当中的“钻”字可以用“长”、“冒”、“生”等字代替,但是比较一下,用“钻”字最好,“钻”表现出小草不顾一切从土地里钻出来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其他词就没有这样的含义。
2. 用生动词代替平庸词
一转眼已经开学了,我不情愿地背着书包来到学校。
这句话表达了小作者留恋假期生活不愿上学的心理。为了突出这种心理,我们把原句中的动词“背”改成一个更有表现力的词——“拖”,“我不情愿地拖着书包来到学校”,“不情愿”的感情是不是因为这个“拖”字更突出了呢?
炼字的效果
其实,我们通常说的炼字,所炼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炼”好了,可以达到一字千金、气韵生动的效果。例如:朱自清的《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当中的 “闹”字,写 出了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感。
再看鲁迅《雪》当中的句子:“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几个形容词用得非常准确:“血红”,不是“鲜红”;“白中隐青”,不是单纯的“白色”;“深黄”,不是模糊的“黄色”;“冷绿”,是带有触感的“绿色”,而且这些颜色词,和雪野的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一幅鲜活甚至是五彩斑斓的南国雪景图。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了解炼字的方法。
了解炼句方法
教师语言:学习了炼字,现在请同学们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个例子,沿着这个思路再思考如何“炼句”。
学生活动:读文,分析,思考,讨论。
明确【课件】
1. 把长句改成短句
句子,按照长度,分为长句和短句两种。为了让习作的语言清晰简明,建议同学们多使用短句。短句,不仅结构简单,不容易发生歧义,而且在传情达意上,往往更利于突出强调某一内容,有时候还能增强气势,形成节奏。
朱自清的名作《春》就有很多短句子,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个句子也可以这么表达:“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你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一样,没有增减一个字,但是效果,还是第一个更好。原因在于第一个句子的句式好。它把原来修饰小草的定语——“嫩嫩的”、“绿绿的”单独拎出来,形成两个分句,并且放在主句后面,从而突出了小草鲜嫩的质感、碧绿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再比如这句话,“夕阳照在,河岸上,显示出血一样的残红色。”我们修改成短句子:“黄昏,河岸,残阳如血。”意思全部表达到了,但语言更简洁,节奏很顿挫,画面感更强,意味深长,非常适合做结尾。
2. 巧用句式
汉语的句式有很多种,反问句、设问句、疑问句、肯定句、双否句、长句、短句等。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设问句提醒注意,突出强调;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等等。句式,不仅承载着内容,而且携带着不同情感,灵活选用句式,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双重否定句,它在意思上等同于肯定句,但是效果上比后者语气更强烈。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为了表现白求恩精神的可贵,就用了这个句式:“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为之感动。” 如果把双重否定词“没有一个不”、“无不”改成“都”,效果会怎么样?“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都为之感动。”效果一下子减弱了很多。
再如这个句子,“我的家乡是江南的名城无锡,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多少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判断句,雷同而缺少变化的句式使整个句子显得呆板乏味。如果我们将句式稍作调整,其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北方长大的我,常惦记着江南的名城无锡,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不知哪一天才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
3. 使用修辞
修辞,能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看这个句子。
我们用比喻进行修改:“初三了,要测试投篮,我天天汗流浃背奋战在篮球场上,但篮球就像不听话的小猴子,不是在篮圈上蹦蹦跳跳,就是在篮框外溜达。”
再如这个句子,“那天,风和日丽,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前往大明湖公园。”我们改成句式较为整齐的排比句:“天,蓝蓝的;风,柔柔的;太阳,暖暖的;前往大明湖,我们的心,暖暖的。”节奏出来了,轻松愉悦的情感也出来了。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了解炼句的方法。
总结
教师总结:
同学们,炼字炼句,也是炼意。字句,是形;意,是魂,二者不可分割。因此,语言的润色修改,不仅是语言形式的选用问题,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真正要把字词句锤炼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我们抱定对文字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在阅读中不断品味,在写作中不断打磨,才能写出越来越生动的文字来。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请同学们从炼字炼句的角度,对自己的一篇习作进行修改润色。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形成意识,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