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课文品读】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一棵小桃树》为贾平凹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一开头就包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由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为本文的基本艺术方法。
作者借助以下写法来托物言志:
一、对比衬托,层层渲染。
本文有多处对比。一是儿时的我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作者走入社会处处碰壁,遭遇挫折进行对比。二是小桃树生长在偏僻的农家小院角落里,备受冷落,这与爷爷精心侍弄,炫耀欣赏的盆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小桃树孱弱瘦小的形象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盛况进行对比。四是开篇时作者低沉伤感的情绪与结尾处昂扬激越的情感形成对比。作者多次使用对比,是为了衬托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暗写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
二、巧用词语,描绘形象。
分析小桃树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哆嗦”“挣扎”“摇着”“抖着”等动词中感受到小桃树生命的韧性。其实,虚词的使用同样可以推波助澜,巧妙发力,于无声处描绘出一个饱受磨难却又顽强不屈的小桃树形象。如本文多次使用“竟”和“却”两个字。“竟”是出乎意料之外。“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竟然还在长着。”“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小桃树总是带给“我”诸多的惊喜,就是这一个个让我意想不到的镜头,不停地冲击着我的心房,最终使我由衷地称小桃树为“梦的精灵”。“却”为笔锋一转。“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小桃树被人漠视它的存在,却积蓄力量,暗自生长着!这两个字都包含让人意想不到之意。这两个虚词看似平常,实则情感暗自涌动,将小桃树生长的情态和我心理的变化自然地描绘出来。
三、转换视角,抒发情感。
刘锡庆说过: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是的,散文是作家的掌纹。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贾平凹是借小桃树的经历,来叙写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作者分别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写出了不同时期投射在小桃树上的不同心境。作者使用儿童视角,再现了一个孩子将桃核埋在土里蓄梦,并翘首以待的情景。成年的“我”跌跌撞撞地走在陌生的城市里,孤独、自卑、投稿的不顺,这些负面情绪涌上心头。作者用成人视角写出了在城市碰壁后,再次看到小桃树时,诸多复杂情愫交汇在一起,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风雨中,小桃树仍然孤零零的,“我不禁有些颤抖了”。然而,作者看到那欲放的花苞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时,由衷地“感激”小桃树。贾平凹的散文总是有一个蓄势的过程,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一个铺垫,也是情感的酝酿过程,情势郁结到了那个点上,然后爆发,形成一个高潮。两种视角的转换,推波助澜,让情感顺势而发。
四、变化称呼,彰显意蕴。
作者在文中多次使用“我的小桃树”,他之所以这么执着地使用这个称呼,因为在他看来,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贾平凹在《浅谈儿童文学中散文的写作》中写道:“(散文)要创造出一种意境。意境的表现应是:自然景色和人的感情必须交融一体,而这种一体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贾平凹用我之笔,写我之心,抒我之情,阐我之思。他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这样一种理趣: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我的小桃树》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寄情于物,表达了自己要不屈不挠,执着追求幸福人生的思想感情。教读本文,多角度地品读文章,引导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
2、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
3、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析关键词,了解文章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方法
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大致分为三个教学板块:认识桃树、品味情感、感悟意蕴
预习要求
1、预习生字词
2、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写法。
时间安排
1课时
桃花分割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之一:学习铺垫
1.作者简介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国外人士均誉他为中国大陆文坛的“独行侠”。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独行侠”,观赏他笔下的一棵小桃树的风采。
2.写作背景介绍。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交代本课学习任务:认识桃树、品味情感、感悟意蕴
教学内容之二:美读课文
1.读一组雅词。
忏悔 哆嗦 矜持 猥琐 颤抖 血气方刚 轰轰烈烈 祸不单行
2.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3.选段美读
请大家以欣喜的语调朗读文章第6自然段,以伤感的语调读第9自然段,以惊喜的语调读第13自然段,以感悟的语调朗读文章第14自然段。
教学内容之三:认识桃树
1.选读课文,自由朗读文中描写小桃树的句段。
2.话题讨论:说说自己品味到的描写小桃树形象的句段并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
3.学生自由发言并进行演读。
预设:
(1)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
“哆嗦”一词能不能换成“摇曳”?
评点:不用“摇曳”等词而用“哆嗦”,正与下文“慌乱”、“可怜”相照应,除了写出其形态,更写出“我”的心情。
(2)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抱着身子的。第二天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会断了去。
这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好?
评点:用拟人手法,写出小桃树的瘦小,而“紧”“才”“立即”这些副词写出了小桃树瘦弱的程度,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天一晚又让我们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
评点:小桃树生长在偏僻的农家小院角落里,备受冷落,这与爷爷精心侍弄,炫耀欣赏的盆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精段赏析: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提示:从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虚实之美角度选点赏析。
引导学生抓住“千百次”“挣扎”“竟”等词体会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结合“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这个比喻体会小桃树给予了作者希望、信心;“嫩黄的”“嫩红的”从色彩方面写出了花苞的美丽;作者由眼前的花苞联想到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这是虚实之美。
演读本段。
小结:
正面描写显形象,
侧面烘托绘精神。
关键词语巧穿梭,
前后对比有张力。
教学内容之四:品味文中的情感
1.紧扣文中的字词句,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情感。
2.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预设:
(1)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穿插资料:
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
评点:此时的我受到挫折,陷入了迷茫,心情十分愁苦,又恰逢奶奶去世了。唯有这样的我,看到了这样的小桃树,看到它这样的一幕,作者才会有这醍醐灌顶般的醒悟,才会有这无以言表的感激。这家乡的小桃树,一直激励着作者,他把那一百二十七张退稿签全贴到墙上,抬头低眼看到自己的耻辱。每天读书、写作,读书、写作。如一位辛勤耕耘的农民,笔耕不辍,最终成为蜚声海外的著名作家。
(2)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评点:文章中不停变化对小桃树的称呼,前文多次称“我的小桃树”,现在作者又称它为“亲爱的”“梦的精灵” ,表达了对桃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读出欣喜之情。
小结:
伤感之情、期盼之情、懊丧之情、忧伤之情、欣喜之情。
转化视角掀涟漪,
变化称呼抒真情。
教学内容之五:探究文章的意蕴美。
1.贾平凹的散文,在达到了情景交融后,仍然追求一种更高格局的“理趣”。请同学们说一说,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悟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2.同学们自由回答。
3.课中讲析:
参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小结:托物言志有章法,
双线交织有理趣。
总结: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我们要像小桃树那样“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我们还要像小桃树那样“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