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教学目标】
1.质量守衡定律的理解。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会转变成其他物质,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二、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1.让学生写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设置问题:化学反应特征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
2.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三、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做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或猜想: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
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
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
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
在充分假设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哪一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让同学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
①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3.实验求证
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进行实验,要求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的状态、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等。
4.得出结论
5.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
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6.解释讨论
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首先展示《白磷与氧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动画,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并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7.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组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变。
8.反思评价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前后天平的变化
②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汇报。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