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08: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集序
王羲之
‖文体知识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如《兰亭集序》。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
行文脉络
一叙兰亭盛况 ——(修禊)之“乐”
二抒人生感慨 ——(死生)之“痛”
三记作序目的 ——(今昔)之“悲”
‖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
ɡuǐ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县名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省略动词宾语
举行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放开、敞开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
(禊:洁也。)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集会盛况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 可 乐 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一 修禊之“乐”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乐事: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人贤
辰良
事趣
赏心
景美
情真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2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俯一仰之间
之于
通“晤”
有的人
通“取”趋向
不一样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对…事情
到达
等到
到、及
过去
附着

指“向之”句
自然
岂不痛哉!
痛什么 ?!
二 死生之“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两种处世,一种情怀:静者躁者不管生活方式怎样不同,人总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时光易逝
世事无常
人生短暂

喜爱某物时
厌倦该物时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
面临死亡时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好花不常开”,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第3自然段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情趣
一个个
纵使
这次(集会)的诗文
"悲"什么?
悲夫!
妄作
齐彭殇


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
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作序缘由
一死生
虚诞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人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讨论: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
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那么,人生的真正之乐在哪里?文章开头所写的兰亭聚会,实际上就形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王羲之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 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 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总结全文:
第一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第二段,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和执著。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基本基调仍是积极的。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对晋代文人的思考
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作者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我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枷锁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
本文三个特点:
一、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