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8 14:5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基础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与环境、生活联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增加肥效
B.霉变大米经反复淘洗、高温蒸煮后可以食用
C.践行垃圾分类回收,将废水银温度计、废电池放入“可回收物”垃圾桶内
D.香烟烟气中含有CO、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健康,青少年应严禁吸烟
2.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  )
A.铁 B.钙 C.锌 D.碘
3.6月1日为“世界牛奶日”。某品牌高钙牛奶中富含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糖类都属于有机物
B.糖类、油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人体缺钙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D.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蛋白粉与淀粉
4.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
A.蔬菜 B.米饭
C.肉类 D.牛奶
5.误食重金属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是(  )
①注射大量生理盐水 ②喝牛奶 ③喝鸡蛋清 ④用生理盐水洗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6.如图是一瓶刚开启的饮料,其成分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A.只有② B.只有④ C.②④ D.②③④
7.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B.糖类和油脂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C.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
D.甲醛能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可保鲜食品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碳 C.钾 D.钙
9.下列食物对人体无害的是(  )
A.霉变的花生及大米
B.用双氧水或甲醛浸泡过的水产品
C.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咸肉
D.用呈固态的猪油烹调食品
10.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起的健康问题关系错误的是(  )
A.缺铁会引起贫血
B.缺碘会引起龋齿
C.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D.缺锌会引起发育停滞得侏儒症
11.不会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醛溶液 B.硫酸铵饱和溶液
C.浓硝酸 D.乙酸铅溶液
12.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可能导致人体骨质疏松、畸形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  )
A.碳 B.氢 C.氧 D.氮
14.人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为减轻毒性,最好服用下列物质中的(  )
A.糖水 B.盐水 C.肥皂水 D.蛋清
15.人体健康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铁、锌、钙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B.只要胃液的pH<7,人体就是健康的
C.缺少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D.为防止龋齿,应在牙膏中添加大量的氟元素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制作毛笔常用羊毛、兔毛等,检验笔毛是动物毛发的简易方法是   。
(2)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   (填“稳定”或“不稳定”)。
(3)宣纸制作过程中,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该操作相当于   (填字母)。
A.蒸发
B.过滤
C.结晶
(4)砚台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别,但其中的主要成分都   (填“易溶”或“难溶”)于水。
17.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富含碘成为常用食物之一。某学习小组利用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经查阅资料可知: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化学性质相似,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碘化银则是难溶于水的黄色固体。
②将氯气通入碘化钠溶液中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水溶液中的单质碘【I2】遇到淀粉溶液呈现蓝色,而碘离子【I﹣】则不具备这一性质。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1)取样操作:将海带灰用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滤液;
A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B同学向滤液中直接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
C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后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   (填字母)同学的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2)老师演示了另一种方法:取滤液后直接滴入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1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大多具有水溶性和抗氧化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有重要作用。多酚类物质总含量称为总酚含量。
研究烹调方式对蔬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分别称取等质量的蔬菜样品,经爆炒、煮制、微波3种方式处理后,测定总酚含量(如图)。蔬菜样品受热后,总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研究烹调时间对蔬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以煮制为例,将等质量的韭菜、马铃薯、苦瓜,放入沸水中分别煮制相同时间,捞出后测定总酚含量。3种蔬菜样品总酚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煮制时蔬菜完全浸没于热水中,随着时间增长,多酚类物质较多地溶于汤汁中而损失。
另外,蔬菜的品种、产地等不同,总酚含量也会有较大差异。通过相关研究可以为合理烹调、提高膳食营养摄入提供参考依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蔬菜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答1条即可)。
(2)依图分析,对蔬菜中总酚含量影响最小的烹调方式是   。
(3)蔬菜样品煮制后,总酚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
(4)文中涉及到的影响蔬菜总酚含量的因素有   。
(5)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多酚类物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B.食用苦瓜时,生吃更有利于多酚类物质摄入
C.洋葱、芹菜、番茄3种蔬菜样品中,洋葱的总酚含量最高
19.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肆虐,一些医用消毒剂走进了百姓家。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消毒剂 性质和用途 备注
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易挥发、易分解,其分解产物是醋酸(C2H4O2)和氧气。过氧乙酸具有很强的消毒杀菌能力,可以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 醋酸对皮肤有腐蚀性
双氧水 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容易分解,其分解产物是水和氧气。双氧水具有较强的消毒杀菌能力。
乙醇消毒液(酒精75%)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 色透明液体,并略带刺激性。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 手和皮肤的消毒。 外用消毒剂:本 品易燃,远离火 源;密封保存
(1)过氧乙酸的结构式如图,其化学式为   ,请写出过氧乙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过氧乙酸应   保存。
(2)“新冠肺炎”患者的用品、住过的房间应选用    消毒,外伤患者的伤口消毒,选用   更合适。
(3)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战胜新冠肺炎等疾病必须依靠科学。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是   。
A.喝90%的酒精溶液能防治新冠肺炎
B.常洗手戴口罩有利于预防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C.勤开窗通风有利于预防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D.使用杀菌消毒剂必须了解其性质和用法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三.解答题(共3小题)
20.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等带入中国。丝绸裁剪缝制成服饰的过程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C,其化学式是C6H8O6,C6H8O6由   种元素组成;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Al2O3属于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Al2O3中Al的化合价是   。
(2)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   。
21.阅读下面科普材料。
碘是元素周期表中的ⅤⅡA族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
单质碘(I2)是由法国药剂师库尔图瓦(Courtios)于1813年从海藻灰中首次分离得到,它是一种紫黑色有光泽的片状晶体,易升华,纯碘蒸气呈深蓝色。提取分离单质碘的化学原理是:海藻灰中含有的碘化钾(KI)和硫酸(H2SO4)反应生成碘化氢(HI)气体和硫酸钾(K2SO4),碘化氢再与浓硫酸反应得到单质碘。
碘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的用途。碘的酒精溶液即碘酒,是常用的消毒剂。碘化银(AgI)可用作照相底片的感光剂及人工降雨时造云的晶种。碘在人体中有重要的作用,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和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明代医学家陈实功编著的《外科正宗》记载了用“海藻玉壶汤”治疗瘿病(现代医学中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补碘来预防碘缺乏症,加碘食盐烹饪时不宜长时间炖炒。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填“元素”“原子”或“单质”)。
(2)碘化钾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人体缺碘和碘过量会引起   。
(4)碘酸钾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5)请写出一条碘或碘的化合物的用途   。
2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甲醛(HCHO)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甲醛是细胞新陈代谢产物的一部分。甲醛是重要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制造、汽车产业、医学等领域。
材料二:“光触媒技术”广泛应用于消除居室污染物甲醛。最新研究中,将光触媒和活性炭相结合,可实现高效除甲醛的目标。纳米级TiO2光触媒催化分解甲醛的原理如图1所示;光照条件下,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的比例不同(全碳、2:1、1:1.5、1:2)时,甲醛去除效果差异如图2所示。
结合信息回答:
(1)写出甲醛物理性质:   (写一条)。
(2)用活性炭除甲醛,该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依据图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去除甲醛原理:   。
(4)从图2可知,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去除甲醛效果最佳的比例为   。当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比例为2:1时,7小时后甲醛浓度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为   。
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基础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化学是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科,与环境、生活联系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增加肥效
B.霉变大米经反复淘洗、高温蒸煮后可以食用
C.践行垃圾分类回收,将废水银温度计、废电池放入“可回收物”垃圾桶内
D.香烟烟气中含有CO、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健康,青少年应严禁吸烟
【分析】A.根据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分析;
B.根据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分析;
C.根据垃圾的分类分析;
D.根据香烟烟气中含有含有毒性物质分析。
【解答】解:A、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不符合主题,故选项错误;
B、霉变大米经反复淘洗、高温蒸煮后不能除去黄曲霉毒素,不可以食用,故选项错误;
C、废水银类、废电池类具有毒性,应放入盛放“有害垃圾”的垃圾桶内,故选项错误;
D、香烟烟气中含有CO、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健康,青少年应严禁吸烟,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环境、生活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关于“三废”的处理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2.下列人体所必需的元素中,缺乏会引起贫血的是(  )
A.铁 B.钙 C.锌 D.碘
【分析】A、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正确。
B、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错误。
C、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6月1日为“世界牛奶日”。某品牌高钙牛奶中富含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蛋白质、糖类都属于有机物
B.糖类、油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人体缺钙易引起甲状腺肿大
D.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蛋白粉与淀粉
【分析】A、根据有机物的定义判断;
B、根据糖类、油脂的元素构成分析;
C、根据钙、碘的生理功能判断;
D、根据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有机物是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蛋白质和糖类符合定义,故A正确;
B、糖类、油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C、人体缺钙易引起骨质疏松,人体缺碘易引起甲状腺肿大,故错误;
D、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淀粉没有,则可用灼烧的方法鉴别蛋白质和淀粉,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把健康饮食的问题提到了生活的日程上,因而对六大营养素的考查也成了中考热点之一,特别是六大营养素包括的种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虽然试题难度小,但出现频度高,要引起高度重视。
4.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
A.蔬菜 B.米饭
C.肉类 D.牛奶
【分析】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根据各营养素的食物来源进行分析。
【解答】解:A、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A错误。
B、米饭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故B正确。
C、肉类中富含油脂和蛋白质,故C错误。
D、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5.误食重金属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是(  )
①注射大量生理盐水 ②喝牛奶 ③喝鸡蛋清 ④用生理盐水洗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根据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判断,重金属盐能使人中毒,实际上是重金属离子使人中毒,它能改变蛋白质的结构.
【解答】解:可溶性的重金属盐能电离出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它失去生理功能,中毒后进行急救,最好的方法是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以防止它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牛奶、蛋清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食用后都能解毒。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蛋白质的性质,明确重金属中毒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6.如图是一瓶刚开启的饮料,其成分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A.只有② B.只有④ C.②④ D.②③④
【分析】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们归入无机物.
【解答】解:蔗糖、柠檬酸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二氧化碳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质和无机物相似,属于无机物;水中不含有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7.化学学习让我们转变了生活态度和观念,形成了更加科学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
B.糖类和油脂食品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C.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
D.甲醛能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可保鲜食品
【分析】A.根据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去分析解答;
B.根据糖类和油脂主要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去分析解答;
C.根据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进行解答;
D.根据甲醛能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分析解答.
【解答】解:A、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机体生长和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故A正确;
B、糖类和油脂主要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故B正确;
C、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食用蔬菜和水果,可获得丰富的维生素,故C正确;
D、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不能用于保鲜食品,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8.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碳 C.钾 D.钙
【分析】根据人体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钙,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人体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碳、氢、氮、钙,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A、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不是氧元素,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不是碳元素,故选项错误。
C、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不是钾元素,故选项错误。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中含量占前五位的元素(氧、氧、氢、氮、钙)、元素的分类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下列食物对人体无害的是(  )
A.霉变的花生及大米
B.用双氧水或甲醛浸泡过的水产品
C.用工业用盐NaNO2腌制咸肉
D.用呈固态的猪油烹调食品
【分析】A、根据霉变的花生、大米中含有黄曲霉素进行分析;
B、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
C、根据亚硝酸钠可致癌进行分析;
D、猪油属于油脂,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解答】解:A、霉变的花生、大米中含有黄曲霉素,对人体有害。故选项错误;
B、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它失去生理功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故选项错误;
C、工业用盐NaNO2可致癌,腌制的咸肉对人体有害。故选项错误;
D、猪油对人体无害。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要认真掌握,综合应用.
10.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起的健康问题关系错误的是(  )
A.缺铁会引起贫血
B.缺碘会引起龋齿
C.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
D.缺锌会引起发育停滞得侏儒症
【分析】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非常重大。根据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缺乏症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缺铁会引起贫血。故A正确;
B、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故B错误;
C、钙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缺钙易患佝偻病或发生骨质疏松。故C正确;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要正确认识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体必需的元素,也注意要合理摄入,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11.不会使蛋白质失去原有生理功能的是(  )
A.甲醛溶液 B.硫酸铵饱和溶液
C.浓硝酸 D.乙酸铅溶液
【分析】蛋白质的结构被破坏后,失去生理功能,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外界条件有多种,如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
【解答】解:A、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错误。
B、硫酸铵不含重金属离子,不能与蛋白质结合,不能使蛋白质变性,不会使蛋白质失去活性,故选项正确。
C、浓硝酸属于强酸,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错误。
D、乙酸铅溶液中含有重金属铅离子,可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蛋白质在强酸、强碱、甲醛、酒精、重金属离子、高温、射线等情况下可以失去原来的生理活性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2.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可能导致人体骨质疏松、畸形的是(  )
A.铁 B.钙 C.碘 D.锌
【分析】A、根据铁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判断.
B、根据钙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判断.
C、根据碘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判断
【解答】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铁会患贫血,所以错误。
B、钙是构成骨胳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它使骨胳和牙齿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时幼儿和青少年患佝偻病,老年人患骨质疏松,所以正确。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或过量会患甲状腺肿,所以错误。
D、锌影响人的生长和发育,缺乏会食欲,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营养与生命健康已成为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化学元素及六大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也就相应地成为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化学元素及六大营养素的代谢过程、存在形式、食物来源、缺乏症、合理膳食原则、中毒与解毒知识等,在中考中出现的频度极高.
1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  )
A.碳 B.氢 C.氧 D.氮
【分析】从人体中各元素的含量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人体中含有65%的氧元素、18%的碳元素、10%的氢元素及其他元素等,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
故选:C。
【点评】记忆人体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可这样记忆:羊(氧)探(碳)亲(氢)。
14.人误食重金属盐中毒后,为减轻毒性,最好服用下列物质中的(  )
A.糖水 B.盐水 C.肥皂水 D.蛋清
【分析】根据重金属盐中毒的原理,即破坏人体的蛋白质结构,使之失去生理功能,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可溶性的重金属盐,能电离出重金属离子,它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服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品,可防止人体本身的蛋白质被破坏,有解毒作用。
A、糖水中不含有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B、盐水中含有氯化钠,不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肥皂水呈碱性,不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D、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中毒现象,了解中毒的原理才能正确的找到解毒的方法,保障人的生命安全。
15.人体健康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铁、锌、钙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B.只要胃液的pH<7,人体就是健康的
C.缺少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D.为防止龋齿,应在牙膏中添加大量的氟元素
【分析】A、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B、胃液中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显酸性,胃液的pH一般在0.9~1.5范围内;
C、根据铁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氟元素的功能来分析.
【解答】解:A、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铁、锌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故钙为常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胃液中有盐酸,其pH小于7,但也不是随意数值;人体健康时,胃液的pH一般在0.9~1.5范围内,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含氟牙膏有预防龋齿的作用,但不能加入太多,否则会引发其他疾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目标,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也就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6.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1)制作毛笔常用羊毛、兔毛等,检验笔毛是动物毛发的简易方法是 灼烧,闻气味 。
(2)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 稳定 (填“稳定”或“不稳定”)。
(3)宣纸制作过程中,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该操作相当于 B (填字母)。
A.蒸发
B.过滤
C.结晶
(4)砚台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别,但其中的主要成分都 难溶 (填“易溶”或“难溶”)于水。
【分析】(1)根据动物毛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墨汁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墨汁中含有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动物毛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检验笔毛是动物毛发的简易方法是灼烧,闻气味,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说明是笔毛是动物毛发。
(2)用墨汁写绘的字画能从古代保存至今而不褪色,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3)有道工序是从纸浆中用竹帘捞纸,是将纸与纸浆分离,利用的过滤的原理。
(4)砚台产地不同,成分也有差别,墨汁中含有水,砚台能用于研磨墨,说明其中的主要成分都难溶于水。
故答案为:
(1)灼烧,闻气味;
(2)稳定;
(3)B;
(4)难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动物毛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富含碘成为常用食物之一。某学习小组利用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经查阅资料可知: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化学性质相似,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碘化银则是难溶于水的黄色固体。
②将氯气通入碘化钠溶液中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水溶液中的单质碘【I2】遇到淀粉溶液呈现蓝色,而碘离子【I﹣】则不具备这一性质。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1)取样操作:将海带灰用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滤液;
A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I=2NaCl+I2 。
B同学向滤液中直接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无明显变化 。
C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后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无色溶液变棕黄色再变成蓝色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 B (填字母)同学的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2)老师演示了另一种方法:取滤液后直接滴入 AgNO3 (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分析】(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
根据碘的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2)碘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沉淀碘化银和硝酸钠。
【解答】解:(1)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碘,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I=2NaCl+I2。
故填:Cl2+2NaI=2NaCl+I2。
滤液中不存在碘的单质,所以B同学向滤液中直接加入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故填:无明显变化;
C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后加入淀粉溶液,因为有碘生成,所以能观察到无色溶液变棕黄色再变成蓝色;同学们讨论后认为B学的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这是因为碘的化合物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故填:无色溶液变棕黄色再变成蓝色;B;
(2)取滤液,滴入硝酸银溶液,银离子能与碘离子结合成黄色碘化银沉淀,因此若观察到产生黄色沉淀,则证明滤液中含碘离子。故填:AgNO3。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18.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大多具有水溶性和抗氧化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有重要作用。多酚类物质总含量称为总酚含量。
研究烹调方式对蔬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分别称取等质量的蔬菜样品,经爆炒、煮制、微波3种方式处理后,测定总酚含量(如图)。蔬菜样品受热后,总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研究烹调时间对蔬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以煮制为例,将等质量的韭菜、马铃薯、苦瓜,放入沸水中分别煮制相同时间,捞出后测定总酚含量。3种蔬菜样品总酚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煮制时蔬菜完全浸没于热水中,随着时间增长,多酚类物质较多地溶于汤汁中而损失。
另外,蔬菜的品种、产地等不同,总酚含量也会有较大差异。通过相关研究可以为合理烹调、提高膳食营养摄入提供参考依据。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蔬菜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维生素 (答1条即可)。
(2)依图分析,对蔬菜中总酚含量影响最小的烹调方式是 爆炒 。
(3)蔬菜样品煮制后,总酚含量下降的原因是 因为煮制时蔬菜完全浸没于热水中,随着时间增长,多酚类物质较多地溶于汤汁中而损失 。
(4)文中涉及到的影响蔬菜总酚含量的因素有 烹调方式、烹调时间、蔬菜的品种和产地 。
(5)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序号)。
A.多酚类物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
B.食用苦瓜时,生吃更有利于多酚类物质摄入
C.洋葱、芹菜、番茄3种蔬菜样品中,洋葱的总酚含量最高
【分析】(1)根据蔬菜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2)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3)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来分析;
(4)根据材料中影响蔬菜总酚含量的因素来分析;
(5)根据表中的信息来分析。
【解答】解:(1)蔬菜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素是维生素;故填:维生素;
(2)依图分析,对蔬菜中总酚含量影响最小的烹调方式是爆炒;故填:爆炒;
(3)将等质量的韭菜、马铃薯、苦瓜,放入沸水中分别煮制相同时间,捞出后测定总酚含量。3种蔬菜样品总酚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煮制时蔬菜完全浸没于热水中,随着时间增长,多酚类物质较多地溶于汤汁中而损失。故填:因为煮制时蔬菜完全浸没于热水中,随着时间增长,多酚类物质较多地溶于汤汁中而损失;
(4)文中涉及到的影响蔬菜总酚含量的因素有烹调方式、烹调时间以及蔬菜的品种、产地等;故填:烹调方式、烹调时间、蔬菜的品种和产地;
(5)A.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大多具有水溶性和抗氧化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有重要作用,选项说法正确;
B.因为蔬菜样品受热后,总酚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所以食用苦瓜时,生吃更有利于多酚类物质摄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洋葱、芹菜、番茄3种蔬菜样品中,洋葱的总酚含量最高,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C。
【点评】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以及所学化学知识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19.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肆虐,一些医用消毒剂走进了百姓家。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消毒剂 性质和用途 备注
过氧乙酸 过氧乙酸易挥发、易分解,其分解产物是醋酸(C2H4O2)和氧气。过氧乙酸具有很强的消毒杀菌能力,可以迅速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 醋酸对皮肤有腐蚀性
双氧水 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容易分解,其分解产物是水和氧气。双氧水具有较强的消毒杀菌能力。
乙醇消毒液(酒精75%) 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 色透明液体,并略带刺激性。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 手和皮肤的消毒。 外用消毒剂:本 品易燃,远离火 源;密封保存
(1)过氧乙酸的结构式如图,其化学式为 C2H4O3 ,请写出过氧乙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C2H4O3=2C2H4O2+O2↑ 。过氧乙酸应 密闭 保存。
(2)“新冠肺炎”患者的用品、住过的房间应选用 过氧乙酸  消毒,外伤患者的伤口消毒,选用 双氧水 更合适。
(3)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5OH+3O22CO2+3H2O 。
(4)战胜新冠肺炎等疾病必须依靠科学。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是 A 。
A.喝90%的酒精溶液能防治新冠肺炎
B.常洗手戴口罩有利于预防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C.勤开窗通风有利于预防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D.使用杀菌消毒剂必须了解其性质和用法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分析】(1)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为过氧乙酸(C2H4O3),生成物为氧气和醋酸(C2H4O2);
(2)分析消毒剂的选择使用,过氧酸分解生成的醋酸;有外伤的伤口消毒时,选用双氧水比较合适;
(3)根据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书写化学方程式;
(4)根据饮酒有害健康分析判断。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反应物为过氧乙酸(C2H4O3),生成物为氧气和醋酸(C2H4O2),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4O3=2C2H4O2+O2↑,过氧乙酸易挥发,应密闭保存;
(2)“新冠肺炎”患者的用品、住过的房间应用过氧乙酸消毒,因为过氧酸分解生成的醋酸具有消毒作用;有外伤的伤口消毒时,选用双氧水比较合适,因为过氧酸分解生成的醋酸对皮肤有腐蚀作用;
(3)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5OH+3O22CO2+3H2O;
(4)饮酒有害健康,不利于防治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常洗手、勤开窗都能预防,使用杀菌消毒剂必须了解其性质和用法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只有选项A说法不正确,没有科学根据,故选A。
故答案为:(1)C2H4O3;2C2H4O3=2C2H4O2+O2↑;密闭;
(2)过氧乙酸;双氧水;
(3)C2H5OH+3O22CO2+3H2O;
(4)A。
【点评】能够从题给的信息中获取对解题有帮助的信息,然后利用获取的信息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这是我们在学习中要着重培养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3小题)
20.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1)“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等带入中国。丝绸裁剪缝制成服饰的过程是 物理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C,其化学式是C6H8O6,C6H8O6由 三 种元素组成;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Al2O3属于 化合物 (选填“单质”或“化合物”)Al2O3中Al的化合价是 +3 。
(2)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 混合物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 水 。
【分析】(1)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判断变化类型、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分析物质组成、判断物质的分类;
(2)根据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丝绸裁剪缝制成服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维生素C的化学式C6H8O6可知,它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Al2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Al2O3中Al的化合价是+3价。
故答案为:物理;三;化合物;+3;
(2)石油是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水;
故答案为:混合物;水。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21.阅读下面科普材料。
碘是元素周期表中的ⅤⅡA族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
单质碘(I2)是由法国药剂师库尔图瓦(Courtios)于1813年从海藻灰中首次分离得到,它是一种紫黑色有光泽的片状晶体,易升华,纯碘蒸气呈深蓝色。提取分离单质碘的化学原理是:海藻灰中含有的碘化钾(KI)和硫酸(H2SO4)反应生成碘化氢(HI)气体和硫酸钾(K2SO4),碘化氢再与浓硫酸反应得到单质碘。
碘及其化合物有广泛的用途。碘的酒精溶液即碘酒,是常用的消毒剂。碘化银(AgI)可用作照相底片的感光剂及人工降雨时造云的晶种。碘在人体中有重要的作用,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缺碘和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明代医学家陈实功编著的《外科正宗》记载了用“海藻玉壶汤”治疗瘿病(现代医学中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补碘来预防碘缺乏症,加碘食盐烹饪时不宜长时间炖炒。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元素 (填“元素”“原子”或“单质”)。
(2)碘化钾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I+H2SO4=2HI+K2SO4 。
(3)人体缺碘和碘过量会引起 甲状腺肿大 。
(4)碘酸钾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受热会分解 。
(5)请写出一条碘或碘的化合物的用途 碘酒是常用的消毒剂 。
【分析】(1)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碘”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2)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写出方程式即可;
(3)缺碘和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4)根据加碘食盐烹饪时不宜长时间炖炒考虑本题;
(5)碘的酒精溶液即碘酒,是常用的消毒剂。
【解答】解:(1)加碘食盐中的“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2)根据海藻灰中含有的碘化钾(KI)和硫酸(H2SO4)反应生成碘化氢(HI)气体和硫酸钾(K2SO4),可知反应物是KI和H2SO4,生成物是HI和K2SO4,所以方程式是:2KI+H2SO4═2HI+K2SO4;
(3)缺碘和碘过量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4)加碘食盐烹饪时不宜长时间炖炒,说明碘酸钾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受热易分解;
(5)碘的酒精溶液即碘酒,是常用的消毒剂。
故答案为:(1)元素
(2)2KI+H2SO4=2HI+K2SO4;
(3)甲状腺肿大;
(4)受热会分解(合理即可)
(5)碘酒是常用的消毒剂(合理即可)。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质的元素组成,方程式的书写,从题干中获得有用信息的方法。
2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甲醛(HCHO)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甲醛是细胞新陈代谢产物的一部分。甲醛是重要的原材料,广泛应用于服装制造、汽车产业、医学等领域。
材料二:“光触媒技术”广泛应用于消除居室污染物甲醛。最新研究中,将光触媒和活性炭相结合,可实现高效除甲醛的目标。纳米级TiO2光触媒催化分解甲醛的原理如图1所示;光照条件下,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的比例不同(全碳、2:1、1:1.5、1:2)时,甲醛去除效果差异如图2所示。
结合信息回答:
(1)写出甲醛物理性质: 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或气体或易溶于水和乙醇) (写一条)。
(2)用活性炭除甲醛,该过程属于 物理变化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依据图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去除甲醛原理: HCHO+O2H2O+CO2 。
(4)从图2可知,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去除甲醛效果最佳的比例为 1:1.5 。当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比例为2:1时,7小时后甲醛浓度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为 活性炭不能长效吸收甲醛,活性炭含量过高导致甲醛不能被及时有效转化 。
【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解答。
(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原理分析。
(3)根据图1和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4)根据图2提供的信息解答。
【解答】解:(1)材料一:甲醛(HCHO)是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描述了甲醛的物理性质,从其中任选一个即可。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它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色素和有毒物质,被吸附的物质附着在它的表面,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用活性炭除甲醛,属于物理变化。
(3)根据图1可知反应物是甲醛和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条件是光和TiO2做催化剂,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HO+O2H2O+CO2。
(4)图2中有四条曲线,一条是用全碳吸附,其余三条是用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分别按照比例2:1、1:1.5、1:2混合吸附,观察曲线延伸方向可以发现,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去除甲醛效果最佳的混合比例为1:1.5。
当活性炭粉与纳米级TiO2光触媒比例为2:1时,考虑到活性炭维持吸附能力有时限,并且与其它混合比例比较,此时活性炭的含量过高等,都会导致7小时后甲醛浓度明显升高,故可能的原因是:活性炭不能长效吸收甲醛,活性炭含量过高导致甲醛不能被及时有效转化。
故填:
(1)无色(或有刺激性气味或气体或易溶于水和乙醇)。
(2)物理变化。
(3)HCHO+O2H2O+CO2。
(4)1:1.5;
活性炭不能长效吸收甲醛,活性炭含量过高导致甲醛不能被及时有效转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点评】此题考查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