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名师指导和佳作点评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名师指导和佳作点评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11:15:1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单元习作名师指导和佳作点评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习作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在表达中融入自己的体验。【语文要素】
2.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审题。
1.审清题目: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 风俗 。
2.审清内容:本次习作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介绍一种风俗;二是写一写自己参加一
次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怎么写。
1.介绍一种风俗
介绍家乡的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做到有详有略;如果你亲自参加了这次风俗活动,可以把这种风俗的 特点或来历 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 活动现场的情况 和自身的感受。
2.明确自己想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然后试着填写下面的“习作导航单”,初步构思自己的写作内容。
介绍的风俗:
介绍的理由:
主要特点(种类、样子):
活动体验(人们的语言、动作、神态):
风俗来历(传说):
看法感受(心情):
3.写法提示
习作开头,我想通过歌谣引出要介绍的风俗。
参加这次风俗活动时人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描写时,加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作文更生动!
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习作才能表达得清楚、有条理。
4.写片段,根据提示将下面的文章片段补充完整。
过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引用一句描写春节的古诗)这句诗真是将
春节的氛围描写得淋漓尽致。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我先说说春节的由来吧。传说古时候有只凶猛残忍的怪兽,叫作“年”,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年” 就会到人间来作恶,于是天上的神仙通知人们,把涂成红色的桃木片桂在门上,熄灭燃烧的竹子以发出响声,这样就能驱走“年”。(把你知道的关于春节的由来补充完整)后来,为了庆贺这一天,人们把这一天称为过年。
我的家乡在南京 ,我们这里春节的风俗非常多,也非常有趣。我们过春节,通常要提早好多天准备。离过年还有十多天妈妈就忙着购买各种干果、水果、蔬菜、鸡鸭鱼肉等年货,还会带着我们全家人逛商场,添置新年的衣裳。(购置了什么年货)不只如此,过年前还要把房子彻底清扫一遍,这时候,小孩子们就会帮着大人扫地、擦桌子,一起感受过年的气氛。
三.开头结尾借鉴。
开头
1.(场景式)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广场上人声鼎沸,人们都在积极地参加猜灯
谜活动,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选自《闹元宵》)
2.(总起式)盼啊盼,春节终于到了,我可高兴了!我不仅可以穿着新衣走亲访友,吃各种美味佳肴,还可以收红包,真是快活! (选自《欢欢喜喜过春节》)
3.(想象式)你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正月十五你到我的家乡来做客,一定会被那粗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欣赏过程中,你说不定还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跟着秧歌手们快乐地扭起来呢。(选自《正月十五秧歌会》)
结尾
1.(互动式)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风俗,有趣吧 同学们,你们也来“晒晒”你们家乡的民风民俗吧! (选自《家乡的春节风俗》)
2.(总结式)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且还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选自《家乡的端午节》)
3.(拟人式)春节大笑着从忙碌中走来,又悄悄地从我的睡梦中离去。(选自《家乡的春节》)
4.(点明意义式)原来杀鱼节是人们表达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庆祝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的啊!动人的传说,美好的风俗,幸福的生活,杀鱼节真是太有意思了!(选自《家乡民俗———杀鱼节》)
四、范文讲解
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范文,分析范文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明确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名师点评:
开头开门见山,直接交代家乡除夕夜吃饺子有讲究的风俗;中间通过对自己家除夕夜包饺子、吃饺子的场景描写,表现出包饺子放硬币寄托福气、吃饺子忌讳蒜的讲究;结尾提问互动,首尾呼应,再次点明家乡除夕夜吃饺子有讲究的特点。
名师点评:
开头开门见山写端午节到了,引出要描写的端午习俗;中间分写家乡包粽.子,挂艾叶、蒿草,含鸡蛋,龙舟赛抓鸭子等端午习俗,从这三个方面说明家乡端午节的味.道;结尾点题,总结家乡端午节的味道。
佳作一:
湖南的春节
我的家乡在湖南,按照湖南的老规矩,春节在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陆陆续续宰杀家养的牲畜,为春节作准备。腊月尾大人忙着置办春节的吃食,小孩子则热衷于挑选新衣、新鞋。//春节开始
人们在忙碌中迎来了除夕。这一天的年夜饭上一定会有大鱼大肉,鸡要整只清炖,鱼上锅蒸好后再撒上红红的辣椒,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年夜.饭上的鱼不能吃完,寓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吃过年夜饭,包过饺子,人们便在春晚的欢声笑语中开开心心地迎接新的一年。//
除夕的习俗
大年初一,湖南的民间艺人们一早就开始给人们拜年了。他们敲着铜锣,摇着彩船,挨家挨户给人们送祝福。这时,人们会把一些“吉利钱”放进舞龙的铜锣里,给自己讨个吉利。这样的游行表演会一直持续好几天,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民间艺人们身着五彩的戏服,脸上抹着油彩,唱着湖南地道的民间歌谣,我常常看得津津有味,忘了回家。
正月初,人们都忙着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大街小巷的店铺几乎都关着门。到初五才陆陆续续有店开张,虽然开了张,但并不是很忙。要等到元宵上市,所有的店铺才会又热闹起来。//正月初
元宵节和正月初的光景截然不同:正月初人们忙着走亲访友,大街上格外清静,而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火炽而美丽。
元宵节这一天,小孩子好像为了抓住春节的尾巴,一定要缠着爸爸妈妈带自己去逛灯会,不带一两个花灯回家绝不会罢休。//元宵节
过完元宵节,孩子上学,大人上班,春节在正月十六就正式结束了。//春节结束
写作指导
开篇点题:交代春节的开始,简洁的语言写出了过春节的氛围。
详略得当:小作者详写了民间艺人拜年的情节,有重点地突出了家乡春节的特色之处。
妙用对比:元宵节的热闹与正月初街道的清静对比,突出了元宵节的隆重,春节不同时段的特点。
自然收束结尾:行文至此,自然结束,很流畅。
佳作二:
除夕夜吃饺子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风俗:除夕夜要吃饺子,而且吃饺子还是有讲究的,现在就随我去看看吧!
除夕这天,我们全家人早早地吃了晚饭,妈妈便去准备包饺子的材料了。待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我们就开始包饺子了,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包着饺子,真是悠闲!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妈妈把硬币和着馅包进了饺子里。我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笑呵呵地说:“这叫‘包福钱’,谁吃到带有硬币的饺子,谁就会福气多多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一家人一会儿工夫就把饺子包完了。
在临近午夜的时候,妈妈把刚煮好的、热气腾腾的“福气水饺”摆上了桌。我连忙夹了一个,蘸着调好的酱料吃了起来,却发现这酱料里竟没有我喜欢吃的蒜泥。于是我问妈妈:“平时吃饺子,酱料里总少不了蒜泥,今天怎么没放呢 ”妈妈有些生气地说:“大过年的,算(蒜)什么算(蒜) 小孩子家怎么这么多事呢 ”爸爸先是对妈妈说:“童言无忌,别责怪孩子。”随后又摸了摸我的头,说:“年关清账是老规矩,费神又费力。‘蒜’与‘算’同音,春节期间我们常常避讳蒜,以免让人不开心。”我恍然大悟。
“我吃到硬币了!”没想到,第一个包有硬币的饺子被我“击中”了,我兴奋地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吃到硬币了,我是最有福气的人……”爸爸妈妈看我那高兴劲儿,他们也特别开心。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倒计时开始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到来了,爸爸妈妈也相继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真是“新年新气象”,看来我们一家人今年都福气满满!我开心地想。
“包硬币,吃‘福气’”“忌讳蒜”,你是不是也觉得我的家乡除夕夜吃饺子很讲究呢
写法指导
总写家乡除夕夜吃饺子有讲究。
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自然地引出除夕夜吃饺子的讲究一“包福钱’。
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从对话中说明除夕夜吃饺子忌讳“蒜”。
语言、心理描写与前文照应,写出了饺子寄托着的美好希望。
首尾呼应。
写法指导
开门见山式开头: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妙用修辞:小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刚做好与刚出锅的青团的样子写得非常形象。
详略得当:小作者写学做青团的过程很详细,让人身临其境,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沉浸在做青团的快乐之中。
抒情式结尾:简单一句话自然地抒发深厚的情感。
佳作三:
青团
在我的家乡吃青团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有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由糯米粉、白砂糖、麦梗汁混合制成的,其中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人各种豆沙,如红豆、绿豆、黑豆等。刚做好的青团是淡绿色的,个头圆圆的,比我的拳头小上一点,像一个个穿着绿袍子的胖娃娃。刚出锅的青团还冒着白烟,把它捧在手上,就像捧着一块大大的碧玉。青团软软糯糯的,十分香甜可口,唇齿间弥漫着麦梗的清香。有意思的是,当你咬上一口,再把它拿出来时,青团会被拉得长长的,十分有弹性,再咬上一口,你就会爱上这种美食。//青团的样子
如果说吃青团是舌尖上的享受,那么做青团就是心灵的享受啦!每当清明时节,外婆早早地就准备好了做青团的材料等着我们。一进家门,我就马上去洗手,迫不及待地和外婆一起做青团。外婆教我先把青汁倒人糯米粉中,再让我戴上一次性手套,并且在手套上抹些油,然后让我快速地搅拌,把糯米粉和白糖、青汁和成一大团,接着用力把那一大团滚过来滚过去,直到它变得非常有弹性。米团和好了,外婆教我从团上揪出一个鸡蛋般大小的小团子,在手上揉啊揉,揉成个小圆球,用手戳开--个洞,就把豆沙灌进去,将满的时候再把口封上,然后再揉圆,一个青团就做好了。
做完了所有的青团,外婆便开始蒸青团。大约过了十五分钟,只见外婆笑眯眯地把青团一盘一盘地端了出来。我抓起一个热乎乎的青团,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好甜,好满足啊! //做与吃的情景
小小的青团,是清明时节的一道美食,更是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青团包含的爱
写法指导
开头直接介绍家乡的端午节的几个习俗,用一个总起句总领全文。
介绍家乡包粽子的习俗。
“煮、剥、取、放、合、包、塞”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奶奶的一系列动作。
借用传说表现赛龙舟的文化内涵。
简要描写了家乡龙舟赛的场面。
文末既点题,又呼应开头,让我们对小作者家乡的端午节“味道”的理解更加深刻。
佳作四:
家乡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到了,那三角形的粽子,特别馋人;那艾草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赛龙舟更是激动人心,这不仅是我的家乡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娱乐活动。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的奶奶和婶婶们都自己包粽子。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都统称为粽叶。粽子的传统形状是三角形的,我们会根据粽馅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掺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是枣粽....剥开那层墨绿色的外衣,露出里面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将我的馋虫勾了出来。甜糯的粽子,这是家乡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家家艾叶、萵草飘香,每家都要在门上挂艾叶、蒿草等植物,有驱邪避害之意。奶奶还会煮几个鸡蛋,等鸡蛋煮好、剥壳以后,选一个小的剥开蛋白,取出蛋黄,在原本蛋黄的位置放入艾叶或蒿草,合上鸡蛋,用纱布包住,塞进我的嘴里,让我含住。她说这样可以驱寒、治咳嗽。艾叶、蒿草的清香,这是家乡端午节的味道。
赛龙舟是我的家乡必不可少的端午活动之一。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爱国诗人屈原投河而死,许多人划船打捞他的尸体。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便会举办龙舟赛来纪念屈原。在我的家乡,每年举行龙舟比赛是在江面放许多鸭子,几个龙舟队伍相互竞争,哪个队伍抓到的鸭子多,哪个队伍就获胜。每年,我都会站在江岸,看着江面上的龙舟队伍奋勇激进,跟着岸上的人加油呐喊。龙舟赛纪念屈原,这是家乡端午节的味道。
千年的传统延续至今,端午节的习俗被传承,端午节的味道也被记忆。甜糯的粽子,清香的艾叶、蒿草,奋勇激进的龙舟赛,这都是家乡端午节的味道。
写法指导
①开头交待了“我”
和外婆过端午。
②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写
出了糯米的晶
莹剔透。
③通过场景的描
述和外婆动作的
刻画,写出了外
婆的勤劳。
④“三下五除二”
写出了外婆手的
灵巧和编络子的
熟练。
⑤加线的词语写出外婆对“我”的疼爱。
⑥从孩子的视角写出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⑦孩子眼中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这样写符合主人公的年龄特点,显得真实可信。
佳作五:
儿时的端午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端午节最为热闹。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的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待在家乡。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那年端午的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直奔厨房。此时外婆已把过节的食材全准备好了,灶台上方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豆沙、肉、红糖等。
外婆给我做好早饭,我便坐在桌边,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外婆家的灶台是两个连在一起的,一个用来烧水,一个用来炒菜煮饭。只见,外婆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倒入放了鸭蛋的大锅中,然后放入一小勺盐,接着就往火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十分粗糙,像树皮一般,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红色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鸭蛋也煮好了,外婆连忙捞起一个最大的,接着用红纸沾水将鸭蛋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的脖子上。最后,外婆往我衣兜里装满了瓜子、糖果、花生。我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赛龙舟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并嘱咐我要快些回来吃粽子。常常没等外婆说完,我便一溜烟儿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刻都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因为河道较窄,所以只有两条龙舟,每条龙舟有13
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就坐在一旁分享零食。男孩子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子身上都有水花溅起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龙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手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