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2 17: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第1课时)
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了解其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并能举例说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等,认识塬、墚、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学 习 目 标






乌鞘岭
长城
东起太行山脉,
西至乌鞘岭,
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 ,
南抵秦岭。
1.位置与范围
内蒙古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宁夏
山 西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西


2.所跨的主要省区
黄土高原古老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3.独特的“黄土风情”
(1)名胜古迹: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黄帝陵。
(2)特色民居:窑洞。
(3)文化遗存:信天游、安塞腰鼓。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安塞腰鼓: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每年的清明节,这里会举办隆重的祭祀典礼。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样来的?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左右,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二、风吹来的黄土
二、风吹来的黄土
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即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的。
2、“风成说”
黄土“风成说”
  
黄土高原的黄土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到这里堆积而成的。原来,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细小的尘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挡时,便纷纷扬扬地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累积,才形成了今天这样深厚的黄土层。
“风成说” 证据
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却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黄土是随风飘落的
黄土来自西北方向
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等地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黄土是外来的
戈壁
沙漠
黄土高原
太行山
中亚、蒙古高原等地
三、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
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顶部平坦开阔,侵蚀作用微弱,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
黄土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隔成的长条状山梁。
黄土峁:呈穹状或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黄土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黄土塬
黄土墚
黄土峁
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隔成的长条状山梁。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黄土地貌的发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