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材地位、作用
《土地改革》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的第三课。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 人民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 军事上采取了 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一系列措施。 土地改革就是政治上采取的巩固措施之一。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本课与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最可爱的人》 贯穿起来, 形成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同时又引发了 下一课《工业化的起步》 。作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重大事件, 它具有典型的承上
启下的作用。
主题与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内容及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向学生讲叙《白毛女》 的故事, 以反面形象黄世仁与受压迫的喜儿作鲜明的对比, 激发学生的正义热情, 酝酿气氛, 引入本课内容. ②借助教材1 2页和1 3页上的图片, 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内容。③让学生通过采访老人, 阅读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在我国消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②对比新政权下的土地改革,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土地改革的必要性;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内容;③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时间及必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务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内容及土地改革的意义。
资源与建议
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与资料资源, 制作课件,有利于教学的需要;
建议:
1.教法的运用: 朱熹在《孟子集注》 中说过,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生动、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此, 本课我采用创设情境体验历史法, 结合“读、 讲、 议、 练” 的综合教学法, 来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我又要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 参与者、 引导者, 与学生一道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 充分当好“导” 的作用
2.学法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 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本课的特点, 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阅读法、 对比法、 讨论法、归纳法来把握文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安排了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总结及课堂检测四个教学环节。)
一、 新课导入
歌剧《白毛女》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那么,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这种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消灭
{设计目的}使学生体会在封建制度下, 地主黄世仁对杨白老和喜儿肆意的压榨, 而杨白老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 甚至抵押儿女, 由此产生对农民的同情感导入新课。
二、 出示题目及目标(见上)
三、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教师展示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片, 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图片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有:
①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后, 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获得土地。
第二环节: 继续尝试, 如何解决以上状况呢? 如果你是国家的领导人, 怎么办? (教师引导: 应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 ,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并使学生体会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环节: 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书上图片, 独立阅读教材和辅助资料, 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
①开始的标志: 1 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②根本任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步骤: 全国分批进行。
④结果: 到1 952年底, 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 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知识巩固}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 由学生相互讨论概括出这些内容, 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增加学生的团结互助, 锻炼学生的胆量、 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或归纳不全面的教师可加以引导。
第四环节: 引导学生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教师呈现补充资料, 同学谈谈课前对长辈的采访及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土地改革的相关信息在班级进行交流。
资料1 : 这是1 952年1 月 1 日, 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 特种邮票, 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 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 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规定, 农村划分出了地主、 富农、 中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 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 无论是地主, 还是雇农, 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 当然, 最高兴地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 他们中有人甚至把土地证当做了宝贝, 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 “农民得到了土地, 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 那个时候, 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 这是一次为了彻
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
资料3: 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 “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
资料4: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耕耘和收获。 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 951 年, 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 .4363亿吨, 比1 949年增长了百分之26.9。
通过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的收集及教师的补充资料, 同学们从三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摧毁了地主阶级统治力。 ②广大农民在经济上、 政治上彻底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对有关土地改革资料的收集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习惯。 进一步巩固: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课堂总结】本课与前一课的内容均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巩固新政权而做出的几项重大决策。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没收了地主土地, 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 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地改革都已经完成, 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板书设计】
{设计目的}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有利于学生课下的复习、 巩固和记忆这节课内容。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21 年湖南岳阳) 1952 年底, 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 2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翻了身, 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得益于( )(指向任务一)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
2.(2021 年四川省南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指向任务一)
A.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B.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C.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答案】 A
3.(2021 年江苏连云港) 出现下图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指向任务一)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A
4.(2021 年湖南常德)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 分六集反映自 1840 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应集中在( )(指向任务一)
A. 《千年巨变》 B. 《峥嵘岁月 》 C. 《中国新生》 D. 《伟大转折》
【答案】 C
5.(2021 年内蒙古包头) 如图是 1952 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土地改革》 邮票, 方寸票幅中, 老农手指一台由年轻农民驾驶的大收割机, 而小小的牛、 犁位于收割机履带之下。 该作品体现了( )(指向任务一)
A. “耕者有其田” 的梦想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形成
D. 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夙愿
【答案】 D
6.(2021·江苏连云港市·中考真题) 出现下图历史现象的原因是( )(指向任务一)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答案】 A
7.(2021 年四川广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为此, 中央人民政府( )(指向任务二)
A. 在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B.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A
8.(2021 年黑龙江龙东)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一文件,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指向任务二)
A. 《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国土地法大纲》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答案】 D
9.(2019年四川乐山)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指向任务二)
A.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D.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答案】C
10.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某地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百亩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现象充分地说明了( )(指向任务二)
A .土地改革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B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 .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民
【答案】C
史料分析题 (指向任务一、二)
材料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2:“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1中“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表明土地改革主要在哪些阶级中进行?从材料中可以认识,土地改革要废除和建立的土地制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材料2中“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况?
【答案】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分,让它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斤粮食的地租。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3)为什么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答案】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后反思
1.请尝试绘制本节课重要知识的思维导图。
2.学完本课,你收获了什么方法 有什么感悟 你还有什么困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