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生物课时练习第4单元 第2章 第2节 消化和吸收
一、单项选择题(共13小题;共52分)
1. 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A. 口腔 B. 食道 C. 胃 D. 小肠
2.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小明在吃葡萄时将葡萄籽也吞进了肚子,葡萄籽在其体内经历的旅程是
A. 口腔 胃 咽 肝脏 小肠 大肠 肛门
B.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C. 口腔 咽 气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D. 口腔 咽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3. “吃饱”的感觉是因为下述哪个器官中有较多的食物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脏
4. 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A. 唾液 B. 胆汁 C. 胃液 D. 胰液
5. 下列含消化液种类最多的器官是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脏
6.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实验的水浴温度为 ,这是因为
A. 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
B. 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
C. 随意温度,无特殊意义
D. 各种生物体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温度
7. 下列有关人体消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维生素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 B. 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 小肠是人体消化的主要场所 D. 淀粉和蛋白质最早在胃内被消化
8. 下列叙述中与小肠吸收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A.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 米
B. 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
C. 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 小肠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肠腺,分泌肠液
9. 食物中不经过消化酶的作用就能被吸收的营养物质是下列哪一组
A. 麦芽糖、葡萄糖、维生素 B. 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
C. 无机盐、脂肪、氨基酸 D. 水、维生素、淀粉
10. 小肠绒毛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减缓食物通过小肠的速度 B. 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C. 可以摆动促进食物快速通过小肠 D. 可以起到清扫消化道的作用
11. 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⑤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B. ①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
C. ⑥分泌胃液,胃液中有蛋白酶,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D. ③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物质推向大肠
12.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入小笼内让鹰吞下,一段时间后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胃中的液体对肉块起了作用 B. 肉块不是因胃摩擦消失的
C. 实验结果说明胃具有消化功能 D. 胃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
13. 下列关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C. 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后被人体吸收
D. 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8分)
14.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在 号试管的 处应加入 ,与 号试管形成 。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有的同学提出“除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 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这样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
(5)水浴温度保持在 的原因是 。
(6)若“加入碘液”步骤放在“保温”前,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能是 ,请简要说明理由: 。
15. 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下接大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图一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图二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化学性消化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肠内表面有许多 ,它的表面又有很多突起,称为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
(2)小肠中除 分泌的肠液之外,还有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的 和胰液等多种消化液。
(3)图二中,代表蛋白质的曲线是 ,代表小肠的一段是 。
(4)某人为达到减肥目的,去医院切除一段小肠,以降低小肠的 能力,但这样做会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国民营养计划()》给出建议:平时应注意 和合理运动。
答案
1. D
2. B
【解析】人体消化道的顺序依次是: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3. A
【解析】在消化道内,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成年人的胃能容纳 升左右的食物。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所以胃的功能有两个: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吃饱了”一般是指人体消化道的胃中有较多的食物。
故选择A选项。
4. B
【解析】胆汁不含消化酶,只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5. B
【解析】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流入口腔中,胃腺分泌的胃液流入胃腔内,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肠腺分泌的肠液都流入小肠内,大肠中没有消化液,因此小肠内所含的消化液种类最多。
6. A
【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接近人体体内温度,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最强。
7. C
【解析】A.水、维生素、无机盐属于小分子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故A错误。
B.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B错误。
C.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因为小肠长约 ,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
D.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D错误。故选C。
8. D
【解析】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长 米,可增大吸收的面积,A不符合题意;
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有利于吸收,B不符合题意;
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C不符合题意;
小肠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肠腺,分泌肠液,有利于消化,与吸收无关,D符合题意。
9. B
【解析】麦芽糖、脂肪、淀粉不能被直接吸收。
10. B
【解析】小肠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
11. D
【解析】③大肠无消化功能。
12. D
【解析】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13. B
【解析】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14. (1) 清水;对照
【解析】证明“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变量应是唾液,除有无唾液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在 号试管的 处应加人 清水,与 号试管起对照作用。
(2) 、
【解析】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变量应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因此应选用 、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 ;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消化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解析】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消化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4) 无
【解析】 号试管和 号试管已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设置 号试管没有意义。
(5) 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
【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彩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 环境下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
(6) 先变蓝,后褪色;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 的温水里;如果在保温前滴加碘液,温度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低, 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成麦芽糖,遇碘会变蓝;保温后,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蓝色褪去。
15. (1) 环形皱襞;小肠绒毛
【解析】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
(2) 肠腺;胆汁
【解析】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如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能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促进脂肪的消化。
(3) ;
【解析】图二中, 代表口腔、 代表咽和食道、 代表胃、 代表小肠、 代表大肠。 从口腔开始消化,代表淀粉; 从胃开始消化,代表蛋白质; 从小肠开始消化,代表脂肪。
(4) 吸收;合理膳食
【解析】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切除一段小肠,会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平时应注意合理膳食和合理运动。
第1页(共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