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表里的生物
1.会写“脆、拦”等8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 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重点)
资料链接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
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
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
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A假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
浅草社,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
散文。
冯至
你听到过表里的声音吗?你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吧。
我会写
cuì
lán
酥脆 脆弱
干脆利落
最后两笔是横折钩和竖弯钩
阻拦 拦截
拦住 拦路虎
è
bù
bō
lí
玻璃 玻璃球
玻璃 琉璃瓦
注意最后两笔是撇折和点,不要一笔写成。
丑恶 凶恶
恶贯满盈
恐怖 阴森可怖
xī
shuài
蟋蟀
蟋蟀
注意右下部的“十”要托住上边的部件。
读写词语
机器 钟楼 洪亮 街心
盲人 坚硬 清脆 单调
请求 加速 齿轮 玻璃
唯恐 丑恶 恐怖 证实 蟋蟀
初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段末句子是反问句。表现了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段末句子是什么句呢?作者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品质呢?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听到表声后,“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同时也证明了“我”是个好奇心强的孩子。
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和恐怖的东
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只小蝎子在表里。”
“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指什么样的话?
主旨概括
本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 ,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强烈的 ,是个 的孩子。
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
表里有个小蝎子
好奇心
善于观察,爱思考
结构图解
一、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语。
狗( ) 鸟( ) 蝉( )
虫( ) 虎( ) 猿( )
叫
鸣
唱
啸
啼
吠
二、写出近义词。
呈现—________
高兴—________
保护—________
表现
兴奋
爱护
随堂练习
三、仿照句子,用标红的词写一句话。
1.我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我以为凡是鹦鹉都可以说人话。
老师对我们的关心比妈妈的爱更温暖,比爸爸的爱更深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