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认识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区域内各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知道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3.说出极地地区主要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4.认识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5.了解极地科学考察的价值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脑筋急转弯: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联系北极熊和企鹅的生活地区(两极地区)。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北极熊和企鹅的生活地,北极和南极。
二、进入教学
读课文图,回答:
(一)描绘极圈,说说极地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二)找出环绕北冰洋的大陆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大洋,说说极地地区海陆分布的差异。
1.独特的自然环境:(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自学填表)
地区 极地地区
范围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海陆位置 南极洲及周边海域 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地形、气候及代表动物: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地形特点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点 酷寒、干燥、烈风(冰雪高原、白色荒漠之称) 终年冰封,但与南极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风速较慢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3.极地科学考察:(课件展示,指导学生自学填表)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考察内容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态淡水资源,海洋生物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考察最佳时间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每年7月到9月
我国的科考站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黄河站(2004)
4.极地保护在行动。
(1)极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燃油泄漏;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等。
(三)难点突破:
教师讲解极地经纬网地图的判断规律:
1.判断是南极地区还是北极地区:
(1)依据中心代号N、S来判断。
(2)依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
2.极地地区方向定位:
(1)同一纬线上,方向为正东、正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东方。
(2)同一经线上,方向为正南、正北;北极点四面朝南,南极则反之。
(3)不同纬线上,靠近北极为北,靠近南极为南;不同经线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东,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西。
3.极地经纬网定位:
(1)在极地地图中,圆圈为纬线,自中心发射的线为经线。
(2)根据经纬数值定度数。
(3)根据自转方向或数值变化定经纬度代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南极与北极的对比学习,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和自然环境,及对科考的内容、环境、极端的自然气候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极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957年12月1日——《南极条约》
(2)极地环境保护
1991年10月4日——《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两极地区
独特的自然环境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在行动
特殊的地理位置
气候
代表动物
北极: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南极;酷寒、干燥、烈风(冰雪高原、白色荒漠之称)
北极:终年冰封,但与南极相比气温较低,降水较多,风速较慢
南极:企鹅
北极:北极熊
考察内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南极:矿产资源,固态淡水资源,海洋生物;北极: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我国的科考站: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2004)
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南极臭氧空洞;燃油泄漏;对极地动物的过度捕杀等。
南极: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南极洲及周边海域
全球合作
1957年12月1日——《南极条约》
1991年10月4日——《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