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生命,珍爱生灵

文档属性

名称 善待生命,珍爱生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5 12: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善待生命,珍爱生灵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中二年级
所需时间
6课时(课内3课时+课外3课时,共6 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珍贵的,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一个该如何对待生命?没有谁比那些不幸的生命个体更有发言权。正如课文所述“人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只有曾经失去过的人才更懂得珍惜。但我们不必一定要失去才懂得珍惜,我们可以从那些失去过的人和事中汲取生命的营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  
自幼失明的海伦·凯勒如何面对黑暗的人生?她在假设的三天光明中所希望看到的东西,应该就是在她的生命里最被她看重的东西。我们从中也能看出她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和她对生命的态度。我们也可从中反思我们面对生命时应该有的态度。  
史铁生的母亲面对儿子的不幸,面对生活的艰难,如何一步一步坚持下来,值得我们学习。肉体上的折磨固然痛苦,精神上的挣扎更残酷。作为母亲,每天看到儿子满怀绝望的走向那个人迹罕至、荒芜冷落的地坛时,内心是怎样的凄惶呀!担心孩子走极端,又不敢说出来刺激孩子,欲语还休的痛苦谁能理解?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还有母亲来关爱,而他的母亲呢?心碎有谁知?对母亲内心的理解,会让我们重新理解生命的意义,重新认识父母的挚爱,能让我们少一些遗憾,我们的生命也会更加温厚。  
更贴近我们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琼珊,她在病痛面前丧失活下去的希望。正如我们当中那些在反复的失败中对未来丧失信心,打算挨过时间,随波逐流的人们。她最后能获得新生,来源于朋友苏艾不断的鼓励和照顾,更来源于老画家贝尔曼最后时刻用生命画就的绿叶。患难中的友谊,对其他生命的关爱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如今的社会,“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似乎已成为白痴、傻瓜的代名词。尽管还有许多人在危机面前会选择放弃自身、拯救他人。我们会感动,但不会感恩。我们始终认为生命的个体属于自己,人的一切行为都不能妨害自己这一生命个体。其实,自打我们出生,我们就一直处于别人的关怀照顾之下,父母、亲人、老师、邻居、同学、朋友、医生、护士、军人、警察、清洁工……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地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懂得感恩、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甘于奉献才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好的解读和释放。而这些也是我们能在寒冷的冬日里寻觅一丝温暖、在冷漠的匆匆中留住一些希望的原因。  
本单元拟通过对以上几篇课文的鉴赏,并拓展阅读读本中的《光明和声音》和《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两篇相关篇目,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对他人关爱,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赞美的意识。进而通过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相关文章。另外还有诵读,朗诵比赛,散文创作、课文评析展示、书面表达等。
预期成果: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品味作品语言,体味语言所蕴涵的作者深层的情感。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手法。
2.品味作品语言,体味语言所蕴涵的作者深层的情感
3.通过理解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作者的有关信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善待生活,珍爱生命。
4.通过理解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
2.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体验主人公人物的情感命运。
3. 联系现实生活,善待生活,珍爱生命。
4.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散文的兴趣,从优秀的散文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4.朗诵课文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5.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6.尝试进行自主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能否从正常人的角度体会残疾人的感受?
2.赏读这几篇课文,哪些内容哪句话触动了人你?
3.你对“生命”与“死亡”有过哪些思考?
专题划分
专题一:自主研习《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叶》三篇课文 (课外2课时+课内1课时=3课时)
专题二:拓展阅读《光明和声音》《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课外1课时+课内1课时=2课时)
专题三:以“珍爱生命”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 (1课时)
专题一
自主研习《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叶》三篇文章
所需课时
课外2课时+课内1课时=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次专题涉及到苏教版板块一“精神支柱”中《我与地坛》思考生死的根本问题,想要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要活下去;《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人怎么才能活下去;板块二是“生命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对生命、生活的热情赞扬。
本专题活动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交流个人对生命、生活的见解,比较研究大家对作品的鉴赏认识,交流认识人生无常,仍需珍爱的箴言。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几篇课文的有关基础知识。
2.熟读课文,赏析文中有哲理的句段。
3.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要降临的节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 在三天中,海伦凯勒看到哪些人和物,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3. 《最后的常春藤叶》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作者的生活照
常规资源
《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几篇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段落赏析的范例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1:基础知识学习检查:生字词语及有关作家作品。
活动2:合作交流,夯实基础
(1)结合课外阅读和自己在网络上查阅的有关资料,谈自己所了解的生死感悟。
(2)交流课前预习的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活动3:逐篇文章阅读。
活动4、阅读全文,划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讨论自己的体验和认识。
活动5:分析每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活动6:结合全文简析海伦·凯勒的人物形象。
活动7:品味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的语言特色。
活动8:找出具体的语言说出母亲在地坛公园寻找儿子时的心理,感悟母爱。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作家作品及有关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扎实。
2.书面语描写客观、真实;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3.能够从人物描写手法中提炼人物形象突出特点;能够学会运用一种手法刻画人物。
4.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动情。个人在课堂研讨中能够积极参与,质疑大胆,分析深刻。
专题二
拓展阅读《光明和声音》《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所需课时
课外1课时+课内1课时=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是在专题一分析三篇必修课文基础上,进一步赏读读本中有关思考生命哲理的篇目《光明和声音》《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为下一专题进行写作训练做铺垫。重点探究作者对美好事物在失明和失聪后再也无法拥有的无比痛惜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
本专题活动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比较阅读的方式,重点作者情感进行把握。
通过本专题学习,让学生正确理解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生死和病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2.体味作者质朴的语言,诚挚美好的感情,体悟其深刻的哲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积极乐观和顽强的人生态度并受到教育。
4.透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谈出自己的切身体会。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作者为什么能清晰记忆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
2、体会第十五节中“一个充满知更鸟和百灵鸟的悦耳歌声里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就在一场高烧的病痛中悄悄消失了”两句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陈寅恪生命中最后一次耀眼的火花”是什么?
4、陈寅恪为什么将居所命名为“金明馆”?
5、陈寅恪对旧著的严谨回顾体现了什么样的学术精神?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平台
常规资源
高中语文相关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环境的教室
其 他
相关研究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1:速读《光明和声音》《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活动2:找出文中触动你心灵的句子
活动3: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能清晰记忆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
(2)体会第十五节中“一个充满知更鸟和百灵鸟的悦耳歌声里且繁花盛开的春天,就在一场高烧的病痛中悄悄消失了”两句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陈寅恪生命中最后一次耀眼的火花”是什么?
(4)陈寅恪为什么将居所命名为“金明馆”?
(5)陈寅恪对旧著的严谨回顾体现了什么样的学术精神?
活动4:思考本专题与专题一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上的相通之处
(1)学生合作探究
(2)幻灯片展示。
活动5:上网查阅有关人生、生命的感悟,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2.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能够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
3.能够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专题三
以“珍爱生命”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生命是一张不能返程的船票,那么就把它攥在手心里,倍加珍爱再漫长的生命在时光的汪洋里不过是白驹过隙,我们没有理由任意挥霍它、践踏它,那么就把它贴在心窝里,时时呵护它存在即合理,就让生命绚烂地开放吧,即使惊涛骇浪,我们也要溯流而上;即使千锤万击,我们也会百折不回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一切生命,你的生命就拓展了无限的宽度!
本专题通过写作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将前两个单元的感悟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体现出来。要求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表达的文采。
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
2. 通过本次写作,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3. 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通过学习前两个单元,你对生命、生活有了哪些深层的思考?
你想通过什么文体表达你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网络,多媒体,
常规资源
写作指导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
其 他
提供学生以小组形式的展示平台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1:写作指导。
活动2:合作研讨,交流思想。
活动3:限时写作训练
活动4: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教学评价
1、能够熟悉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快速成文。
2、通过前两个单元的赏读,能够围绕“珍爱生命”这—话题,阐发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