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分物体的经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不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认真观察、个体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变的生动、形象、丰富,让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动手实践一:
师: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发现有2个同学最先坐端正,老师准备把这8枝花分给他们,可以怎么分?
①动手实践,边实践边汇报
(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②、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公正,你们发现了没有?
③、请学生说这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④、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他的3个孩子,怎么分大家就没意见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和同学说说是怎么分的
③看猴妈妈是怎么分的(一个一个地分,分了2次,每份都是2)
④看小猴是怎么分的(2个2个地分,分了3次,每份也是2)
⑤像刚才这样,把8朵花分成同样多的2份,把6个桃子分成同样多的3份,不管分多大的数,分多少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3、练一练
①下面几号图形是平均分,为什么?
②下面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怎么就是平均分了?
③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平均分?
<二>、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三: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平均分了,那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分呢?下面让我们来试试
①9个足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分几个?
②理解“平均分给3个班”什么意思?
③用圆片代替足球,分一分,说一说,同桌分法尽量不一样
④指名演示自己的分法
⑤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结果都是平均分。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不管分几次,只有保证每次分的数量同样多,才能保证是平均分
<三>、形成练习
1 P43 练一练
2 今天大家课上表现都不错,老师准备了12朵花,想把它平均分给那些课上积极发言的同学,帮老师设计一下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朵?
六、教学效果评价:
1、引导动手操作,主动探索新知。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认识到除法的本质――平均分。
2、尊重个性特征,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标》提倡照顾学生个性差异,使不同的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中分6个桃的时候,老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达到平均分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特征得到发展,对建立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
3、练习多样化,使学生主动的发展。
本节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及活动资源,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