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与思索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的回声与思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5 12: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历史的回声与思索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时间
7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诠释历史,感受历史的着眼点,思考问题的方式。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后人之鉴”是两篇史论,带有借古讽今的色彩。学生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字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加深理解。“千古江山”选入宋代怀古词两首。这两首词都是作者览景生情而作,要引导学生从反复吟诵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能领会怀古诗词的一般特点。“永志不忘”专题,选入新闻、通讯、消息,要侧重事实的把握、价值的体现和揭示,从而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
研习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侧重于总体把握,寻求思路,可以抓关键句子、词语,深入领会,也可以比较异同,突出其相同或相异之处,探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合、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诵读文言文、古诗词,领悟句义,熟悉通讯的语言特点。
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予以运用。
了解消息、通讯的文体特点和一般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体,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史评中情理相融的特点,解读前人对历史的沉思,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思考。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古诗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根据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4.能用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苏、杜分处不同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文章中对六国破灭的原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怀和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你最崇拜的古代英雄是谁,为什么?
3、通讯和消息这两种体裁有哪些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说说反思历史事件的作用。
专题划分
专题一:后人之鉴 (4课时)
专题二:千古江山 (2课时)
专题三:永志不忘 (1课时)
专题一
后人之鉴
所需课时
4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板块包含以历史为题材的两篇文章《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按照安排,以作者生年为序,现在将后出的作品前置,是因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六国之亡在前,秦亡在后。教学时,在初步弄明白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后,逐篇理清作品。语词、句子方面,以学生自我梳解为主。对学生提出的带有共同性的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讲解。有的地方是重点或难点,如学生没有提出,教师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加以领会。
初步研习完两篇以后,再将两篇整合起来,体会向历史学习的作用。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能掌握“论”“赋”的文体知识和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课文背景知识。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能熟读、诵读文章,并说出名句的启示意义。
4、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并比较两文的写作意图。
5、比较两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又是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进行论证的?
2.《阿房宫赋》是怎样描写阿房宫的豪华与宫廷生活的奢侈的?这些描写对表现秦王朝崩溃的迅速和总结历史教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3.《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总结历史教训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两文作者当时所面临的现实加以分析。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多媒体
常规资源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课本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多媒体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一二课时:整合积累
1、“论”“赋”各是什么样的文体?关于苏洵和杜牧的创作和生平能概括地说说吗?他们写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如何?
(课前布置分组去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查阅,在第一节课发言交流、互相补充。)
2、你通过参阅注解、独立查阅工具书,整合、积累了哪些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请在原文边上做圈点、摘录、批注并在课内和大家交流。
第三课时:思考 感悟
1、《六国论》的1、2段与3、4段有何联系?请做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有什么深意?
2、为什么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什么苏洵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呢?果真如此吗?
3、苏、杜分处不同的时代,他们在各自的文章中对六国破灭的原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他们当时的现实谈谈看法。
4、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提出了自己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四课时:发现 创新
1、你认为文中哪些是名句?这些名句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发表你的看法。
2、你能背诵默写《阿房宫赋》了吗?在背诵默写方面你有什么技巧,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3、如果《阿房宫赋》是一篇“以史为鉴”的劝谏文章,你觉得劝谏效果会好吗?为什么?
4、苏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法可能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
教学评价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苏洵、杜牧是采用何种论证方式的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脉络清晰,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探究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即“以史为鉴”的意义的理解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见地。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