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英杰学校2021至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收心检测练习
高一年级历史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态势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2、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关鼎的成语。请问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有什么象征意义 ( )
A.权力与地位 B.吉祥美好 C.显赫富贵 D.人口众多
3、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
A.《老子》 B.《楚辞》 C.《汉书》 D.《春秋》
4、《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 (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5、东汉后期,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据此可知,当时 ( )
A.外戚把持朝政 B.吏治需要整顿 C.割据势力猖獗 D. 政治腐朽黑暗
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项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7、 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反映了唐太宗 ( )
A.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思想 B.认为君主应该接纳臣民的谏议
C 认为君主是国家治理根本 D.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开明政策
8、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下列诗句中哪一句出自“诗圣”之手(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9、宋代,宰相向皇帝“进呈”并商议与政务相关的各类文书,然后向皇帝请示处置意见,即“取旨”。就此,宰相吕蒙说:“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这反映了宋代 ( )
A.相权被进一步分割 B.宰相职权形同虚设 C.决策机制日益完善 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
10、早在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中国某城市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这一城市是 ( )
大都 B.杭州 C.东京 D.长安
11、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 )
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避免了诸侯对中央的威胁
12、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状态的根本原因是 ( )
A.小农经济形态 B.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心态 D.君主专制制度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 ( )
A.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 B.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 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
14、有学者指出:“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下列文献能够见证南京“起点”历史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6、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 )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17、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18、“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五四运动时期的对联所反映的“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
A.民主进步 B.爱国主义 C.理性主义 D.科学主义
19、《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端。”这是因为1921年( )
A.爆发了五四运动 B.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C.发动了辛亥革命 D.建立了中华民国
20、从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的学生大罢课,有日本码头三万五千工人的大罢工,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制日货和禁止与日人交易的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这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 )
A.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B.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的救亡运动 D.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
2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2、1955年底,我国原有私营工业8万多户,职工约131万人。1956年,通过实行公私合营、转入地方国营工业、划入手工业改造等方式,99%的私营工业改造完成。由此可知,我国 ( )
A.私有经济已不存在 B.工业化目标已基本实现
C.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23、1951年4月,在山西,由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互助组织中发生了涣散的情形”,农民的自发力量不是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富农方向发展”.这一情况的出现表明,当时国家认为 ( )
A.农业合作化模式阻碍生产力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C.需要提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D.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24、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
A.人民公社 一五计划 包产到户 B.“文革”十年 “共产风” 三大改造
C.开国大典 公私合营 和平共处 D.中共八大 “大跃进” 八字方针
25、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 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 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26、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说明( )
A.“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此提出 B.“一国两制”的理论因此形成
C.“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D.“一国两制”的构想已成功运用
27、1979年1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评为1978年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成为“中国新时代的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领导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革” B.赞成“两个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回归实事求是,规划改革开放 D.主张“一国两制”,解决统一问题
28、下图为2018年10月正式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说明( )
A.中国的外汇储备已位居全球首位 B.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C.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水平高 D.中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了突破
29、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27、“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张图片是个体户经营的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二、材料题(共2题,共计40分)
31、(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应在二万五千里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 )》整理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4分)
32、(12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材料一中反映了西周和秦朝各实行什么制度 (4分)
材料三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 请引用材料三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8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