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运用题型之句子表达效果比较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含答案)
句句子表达效果比较题
【典题比较】
例1(2007江苏高考)
男人守在家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雷抒雁《麦天》)
问:“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①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②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③运用了比拟的修辞,语言表达富有意味。
例2(2020高二上期中考试卷)
我深爱着石家庄这座城,在这座不断长高长大的城市里,我能够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我熟识这座城市,不仅源自不断扩展伸延的街道、公园、河流,以及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楼群,更是源于许多历史遗存……其间蕴藏了先辈们赋予这座城市固有的禀赋、血性和气质,更有后来者注入的心血、汗水与赤诚。别样的豪爽刚烈,别样的敦厚淳朴,别样的勤勉坚韧,使我们这些后来者得天独厚地承袭了慷慨长歌的浩然正气和威武不屈的太行基因。大石桥不朽的脊骨背负着历史的车轮,西柏坡上的红旗高扬着新中国激昂的旋律,烈士陵园里有白求恩、赵博生、董振堂等英灵相伴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问: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选取了石家庄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物,采用了排比的修辞;②条理清晰地写出了石家庄不朽的过去、奋进今天和对世界的影响力,表达作者对石家庄这座城市的崇敬之情。
(评分建议:比喻修辞亦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例3(2020山东卷)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典题回顾】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 ①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而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 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
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
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4分)①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②文中句子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鼓声有时候很绵密,接下来有点儿和缓,仔细听,有时高亢有时轻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
(1)原句使用短句,运用排比,句式灵活,具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句式、修辞及效果)
(2)原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鼓声的沉醉及内心的震撼。(修辞及效果)
(3)原句语言典雅,与后文风格一致。(语言风格)(每点2分,需自圆其说,答对答齐2点得4分)
【总结提升】
修辞: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设问、通感、对偶…… 句式: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强调、衔接) 长句、短句 整句、散句 主动句、被动句 陈述句、反问句 词语: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副词…… 结构:上下文的衔接、主语一致、照应、铺垫、引出下文…… 语体: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 书面语:庄重严谨 (语言风格一致)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人称变化、化用诗句、营造意境、有画面感、感染力强、富有节奏感、韵律和谐)
【边练边悟】
例1(通州区高三第一次模考)
对了,在油灯下读一点书吧。然而,这是一个精神世界异常贫瘠的时候,那些千篇一律的文字,比我的粗硬的蒸玉米饭更难于下咽,我实在没有勇气啃它们。于是,对着那盏幽弱的小油灯,我又茫然了。油灯闪烁着,还像一只炯炯的眼睛,只是它的目光中似乎有嘲讽之色。它在嘲笑我的空虚和彷徨……在那闪烁的灯光里,我坐不住了:难道就这样让自己的青春稀里糊涂地流逝?难道就这样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黑暗中麻木、腐朽?不!我不愿意!我想起了过去曾经读过的那些美好的书,我怀念它们,我要找到它们!美好的东西毕竟是禁灭不了的。远方的朋友为我带来了一些劫后余生的好书……从此,在那盏小油灯下,有了无数个令人沉醉的夜晚。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不愿意让自己的青春稀里糊涂地流逝,不愿意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在黑暗中麻木、腐朽。”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分)
答案:①原句连续设问,加强了语气语势,突出了作者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和追索;
②而回答单独成短句,铿锵有力,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③从而自然过渡到下文小油灯下读书的描写。
(评分建议:共2分,每点1分,写到2点即可)
例2(湖北黄冈六校2021届第一次联考)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答案:①原句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②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例3(2021山东济宁市高二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答案:①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②原句使用修饰语“呜呜”“在叫啸”等,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北平的冬天寒意逼人。③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共4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例4(广东省揭阳市高三上阶段检测)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课后巩固】
北方人好吃,但吃得不像南方人那么讲究和精致,菜品味重色黯,所以真正能上得了席面的很少。不过寻常百姓家也是不需要什么席面的,所以那些家常菜一直是我们的最爱。
如果不年不节的,平素大家吃得都很简单。由于故乡地处苦寒之地,冬季漫长,寸草不生,所以吃不到新鲜的绿色蔬菜。我们食用的,都是晚秋时储藏在地窖里的莱:土豆、萝卜、白菜、胡萝卜、大头莱、倭瓜,当然还有腌制的酸菜和夏季时晒的干菜,比如豆角干、西葫芦干、茄子干等等。人们喜欢吃炖菜,冬天的菜尤其适合炖。将一大盆连汤带菜的热气腾腾的炖菜捧上桌,寒冷都被赶走了。人们喜欢把主食泡在炖菜中,比如玉米饼和高粱米饭,一经炖菜的浸润,有如酒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滋味格外的醇厚。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园田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云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此时餐桌的主宰。
问:文中加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园田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句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强调了菜的品种之多;②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答案:①强调的内容不同:原句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1分),强调城市里的人们不在意炊烟,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1分)。
②两句突出的主语不同:改句突出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1分),怀念的对象应是原句所指的生活在城里的人们。(1分)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修辞及表达效果,陈述主体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