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古典诗词鉴赏:失路悲哭的慷慨之音——稼轩词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专题古典诗词鉴赏:失路悲哭的慷慨之音——稼轩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5 12: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失路悲哭的慷慨之音——稼轩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6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被陈廷焯誉为“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以其“龙腾虎掷”(刘熙载《艺概》评语)的稼轩词,最大限度地开拓了宋词的境界,用一曲曲乱世离歌书写着他“碧血丹心”的爱国情怀。本单元依托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 元夕》及《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4词的学习,进行单元专题拓展研究。本主题单元设计将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近辛弃疾——辛弃疾其人其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名家作品,了解、探究辛弃疾的人格魅力和他的悲慨壮怀。专题二:走进辛弃疾——辛弃疾其文其情。立足教材文本而不囿于其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和拓展探究,走进辛弃疾词作,了解其作品内涵,体悟其忧国情怀。专题三:做辛弃疾“知己”——我眼中的“稼轩”。结合一、二专题,学生抒发感想,畅谈对辛弃疾的独特感悟,并写作成文;发布在个人博客或班级电子杂志上,小组交流点评,推选佳作,展示成果。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人论世,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艺术成就、思想情怀。
2.识文悟情,诵读辛弃疾词作,品味其语言特色,体悟其爱国情怀。
3.熟读成诵,指导学生在背诵、识记中掌握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准备:借助网络资源,提前布置单元专题任务,开展知识性储备。
2.课堂学习:
⑴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豪放派”作品艺术特色;
⑵通过小组合作,解读文本,开展探究性学习;
⑶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拓展学习能力,开展合作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辛弃疾忠贞不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恢复故国的壮志,进而观照自己,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
对应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语文素养与育人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培养: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能力的发展: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词作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辛弃疾为何被称作宋词创作的集大成者?
3.“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千古传颂,辛弃疾本人也备受世人推崇,为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近辛弃疾——辛弃疾其人其事 (2课时)
专题二:走进辛弃疾——辛弃疾其文其情 (2课时)
专题三:做辛弃疾“知己”——我眼中的“稼轩” (2课时)
专题一
走近辛弃疾——辛弃疾其人其事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一腔忠愤发而为词,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辛弃疾以其恢复故国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吟咏祖国的壮美河山,笔力雄厚,慷慨悲壮。本专题注意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本专题任务让学生搜集、储备学习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走近辛弃疾,了解其人其事。以期挖潜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其蕴含于作品中的复杂情感及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制作PPT、建立辛弃疾专题网站以及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了解辛弃疾的悲慨一生。从而为后两个专题的学习夯实文化基础。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豪放派词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2.借助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其艺术成就。
3.知人论世,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
4.熟读成诵,能有感情、有韵味地读背辛弃疾词作。
5.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的能力。
本专题问题设计
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词作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你所知道的辛弃疾其人其事?
2.你能结合某一篇作品谈谈其中蕴含的辛弃疾的情感吗?
3.辛弃疾词作在内容、语言、风格及表现方式上有何特点?
4.谈一下你对辛弃疾豪放派词风与其人生经历关系的理解?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及相关网站、博客等
辛弃疾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982.htm
辛弃疾_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8%BE%9B%E5%BC%83%E7%96%BE
常规资源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所需课时
课外1课时+课内1课时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1.教师设置主要问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上网搜集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资料,并将材料制作成PPT、或发表在个人或班级博客上;有能力的小组团队可综合全班资源,建立辛弃疾专题网站等,形成对辛弃疾较为客观的、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我设计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辛弃疾最感兴趣(或最想了解)的方面,借助网络资源或图书资料,查找信息,感悟体会,并写作成文,发表在班级刊物上。
第二课时:
1.小组交流研讨,把握辛弃疾的心路历程,体会辛弃疾词作中隐现的复杂情感和悲慨情怀。
2.班级分享成果,互相交流小组或个人对辛弃疾的了解与认识。并由小组将优秀资源推荐汇总,以形成大家共享的资源。
3.学习成果展示,将大家评点的成果上传班级交流平台,师生或学生之间进行二次点评,相互学习,丰富自身对辛弃疾的认知。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课前资料搜集整理,通过其翔实准确与否,判断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通过学生问题的达成以及深入程度,了解其学习的实效性。
3.个人学习成果展示,以能客观准确展示自我储备的资料知识,言之有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别具特色地展示自己的博客、专题网站等为评价标准。
专题二
走进辛弃疾——辛弃疾其文其情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整合教材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及《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词作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上一专题的基础上开展拓展阅读。
本专题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教材作品,把握辛弃疾词作在内容、语言、风格及表现方式上的共性特点。二是在把握辛弃疾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作品和学生自选作品,学习、了解辛弃疾词作中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如对祖国壮美河山和温馨家园的吟咏(例《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青玉案·元夕》等);恢复故国的爱国热情和豪迈自信的情怀(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以辛弃疾词作为本,让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悟作者情怀,并指导学生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美读词作。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识文悟情,诵读辛弃疾词作,品味其语言特色,体悟其爱国情怀。
2.分类学习,在词作的赏析中体会、理解并把握辛弃疾的复杂情感。
3.熟读成诵,体味作品语言魅力,指导学生在读背中掌握好词佳句。
本专题问题设计
辛弃疾为何被称作宋词创作的集大成者?
1.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你从辛弃疾的词作中都体会出怎样的思想情感?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宋词全集》:唐诗宋词,辛弃疾词全集
http://www.shiandci.net/wangzan/xqj.htm
辛弃疾诗词鉴赏
http://www.diyifanwen.com/sicijianshang/songdai/xinqiji/
常规资源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 笺注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学生主要活动环节如下)
1.自由交流:
⑴谈谈你所知道的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⑵谈谈你所知道的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点。
2.朗读文本:
大声朗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龙腾虎掷’的稼轩词”词作四首,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词作内容,并初步读出辛弃疾的情感变化。
3.研读文本:
在个读、齐读、分组竞读中“走进文本”,在生生、师生间的合作探究中,“品”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4.美读文本:
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基础上,引导学生美读作品,“读”出辛词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情感。
5.朗读比赛: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读比赛,深入体会辛弃疾的复杂情感。
第二课时:
1.拓展阅读:
在把握辛弃疾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选作品,了解辛弃疾词作中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本环节,教师主要让学生小组合作、拓展探究)学生活动表现预测如下:
⑴对祖国壮美河山和温馨家园的吟咏(诗例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青玉案?元夕》等);
⑵恢复故国的爱国热情和豪迈自信的情怀(诗例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
⑶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诗例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2.师生评析:
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互相点评,扬“其优长”,指“其不足”;
⑵教师可根据学生表现实际情况,适时做归纳性总结。
3.背诵比赛:
采取个人计时赛、小组对抗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背诵辛词的热情,看看谁掌握的辛词多、掌握的熟练。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以朗读、研读、美读等多种诵读手段,“品”出辛词的言外之意,“读”出辛词蕴涵的丰富情感;
2.小组团结合作,在发挥自身主动性基础上,积极品析辛词中的不同情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专题三
做辛弃疾“知己”——我眼中的“稼轩”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开展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在前两个专题充分了解辛弃疾其人其文其情的基础上,自己提炼升华,写出自己对辛弃疾的理解感悟,形成个人专题研究成果,并相互展示。同时学习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和人生态度,体会其深处困厄之中而不忘复国的爱国之情,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本次活动以2节课完成,第一节课主要是学生在前两个专题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写一篇学习随笔或文学评论,推荐主题:“围城”里的辛弃疾或“我拿什么爱你,我的南宋——辛弃疾绝笔”;第二节课主要是作品展示,并推选出佳作放到班级博客或班级QQ群上交流展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学习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和人生态度,体会其深处困厄之中而不忘复国的爱国之情,进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运用素养。
本专题问题设计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千古传颂,辛弃疾本人也备受世人推崇,为什么?
1.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何处?
2.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和人生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辛弃疾研究网
http://xqj.sru.jx.cn/xqj/
华夏经纬:辛弃疾人物评传,2009年7月24日
http://www.huaxia.com/wh/mjmp/00240842.html
《休闲读品——天下》杂志
http://blog.sina.com.cn/xiuxiandupin
常规资源
学生个人搜集的相关资料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辛弃疾生平大事记》,华中科技大学,徐汉明 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学生自由写作:
在前两个专题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写一篇学习随笔或文学评论,推荐主题:“围城”里的辛弃疾或“我拿什么爱你,我的南宋——辛弃疾绝笔”。
重点思索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和人生态度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课时:
作品交流点评:
1.把作品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班级QQ群上交流展示。学生之间互相点评,每篇文章至少谈出一条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予以及时关注指导,并提出改进建议。
2.对于自己作品中同学及老师提出的问题,予以修改,并再次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班级QQ群上交流。
3.在小组推荐或学生投票的基础上,推选出本次佳作,放到班级博客进行展示。
4.教师进行主题单元学习总结。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通过网络资源及系统学习,真正理解辛弃疾,并能谈出自己的感想。
2.写作能清楚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3.利用班级交流平台开展合作交流,并力争实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