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醉里挑灯也看剑的辛弃疾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3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依托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的最后一个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宋词是我国古代诗词史上的巅峰,而辛弃疾又是一世豪杰,但这样一位英雄,却偏偏生活在一个懦弱的时代,不得不寄居在妩媚的江南,一身豪气消磨殆尽。他无意成为一位词人,却终究只能是一失意词人,他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但终报国无门,只得把虎啸生风的英雄本色用词表现出来,这也造就了一位磊落轩昂的词人。
学习本单元,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无疑在整个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构建起了本单元的框架结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能够理解体味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专题是依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而划分的,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诗歌选修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杜甫悲己悲人的有关诗篇及其生平,以及写杜甫的传记、散文等。另外还有诵读,诗朗诵比赛,诗歌剧表演,诗歌创作、诗歌评析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能够在感悟和理解辛弃疾诗词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对辛词的评价。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4 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5 反复诵读体味作品 ,提高语言感受力。熟读成诵,背诵《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 元夕》。
过程与方法:
1.在对辛词情感和韵律理解的基础上,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
2.依据诗词解读辛弃疾的诗词所言的“志”,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辛词的经典诵读,激发自己对古典文化的深沉的热爱之情。
2. 感悟辛弃疾的情怀,学习坚强的人格品质。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知人论世(辛弃疾其人其词)
专题划分
专题一:知人论世(辛弃疾其人其词) ( 1课时)
专题二:影响辛词做创作的人生因素。 ( 1课时)
专题三:我认同里的辛弃疾 ( 1课时)
专题一
知人论世(辛弃疾其人其词)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重在学习教材作品。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解读作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诵读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了解其人其作的目的。从以上几首词中,探讨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辛弃疾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根据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有关辛弃疾诗词创作的文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辛弃疾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本专题问题设计
1.每个时期的词分别表现了辛弃疾的怎样的情感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不同阶段的诗词分别表现了辛弃疾的怎样的人生追求?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小组诗词背诵竞赛,以此检查本单元四首词的完成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1)你能发现这四首词之间的关系吗?
(2)你的关系划分标准是什么?
引导学生将这四首词按创作的时期进行归纳。
活动三:每个时期的词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慷慨激越、激昂慷慨、壮志难酬、忧愤欲绝)
活动四:集中讨论:辛词与其人生经历的密切关系。
活动五:解读不同时期,辛词表现出来的辛弃疾的人生态度。
提示:辛弃疾,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他的一生与抗金大业息息相关,他力主抗金,试手补天,却屡屡受挫,壮志难酬,只能含恨而终。他有词《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可说是他一生鲜明的写照:壮志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的短短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词的上片追念少年时的戎马生活,何等慷慨雄壮;下片写晚年清闲无为的隐居生活,又是何等幽愤。这种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万千!
辛弃疾的壮年战斗生活是以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基础的,他在《美芹十论》的序言中说:“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他的投衅而起是为了“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这样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 辛弃疾在词坛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们的词慷慨淋漓、壮阔激越,开创了词坛千古的豪放一派。而辛弃疾又比苏轼更进一步,他以大量爱国题材入词,把豪放派词的发展推向了新高峰。而这同他的这段传奇般的壮年生活有关系。 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受过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当辛赞做亳州谯县县令时,辛弃疾也随之前往,受学于刘瞻门下。刘瞻,字老,号樱宁居士,是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金世宗时曾为史馆编修,仕金的一些名臣都受学于他。辛弃疾在受学于刘瞻之时,在词的创作方面已显露出不同寻常的才华,深受老师赞赏。 辛弃疾虽然受业于刘瞻,却并未秉承老师的愿望成为金朝官员,而是走上了民族斗争的道路,可惜这段时光太短暂了,这位青年英雄南渡后就永远失去了使他心驰神往的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机会。青年时代的壮举和一生未得雄才“看试手,补天裂”的遗憾,奠定了词人一生创作中沉雄激壮的基本格调,使词史有了这样一笔——“词至稼轩而变。” 在辛词流传至今的600余首中尚未发现南归以前的作品,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辛弃疾在弱冠或已冠之年曾经将自己写
活动六: (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辛词四首;
2.能够写出本主题的研究带给自己的只是和感悟;
3.选择一个角度,对辛词进行深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