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直面苦难的现实意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珍惜生命,直面苦难的现实意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5 12: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珍惜生命,直面苦难的现实意义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5 课时,共8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第二册第一个专题《珍爱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的长河,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本单元《珍爱生命》围绕着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看待生与死,如何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意义展开,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是很重要的一个单元。
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所有这些都源于对于生命价值的生层次的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尅分为三个专题呈层进式展现。
《我与地坛(节选)》集中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在《我与地坛(节选)》中“母亲”的身上和《最后的长春藤叶》中贝尔曼的身上,都闪耀着“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光辉,成为生命延续的精神支柱。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鸟啼》中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透漏出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最后还有一个写作专题训练,既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思考和赞美之情;也是一次生命的提醒,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不要等到丧失它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珍贵。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关于珍爱生命,直面苦难的资料,等。另外还有诵读,朗诵比赛,歌剧表演,散文创作、优秀文章展示等。
预期成果:激发学生直面苦难的热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情与悲悯”似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话题。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关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本专题中提到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生活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学习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散文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本专题中直面苦难,珍爱生命的资料,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提升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关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文本中体现的直面苦难,珍爱生命的现实价值意义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2.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3.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4.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5.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如何理解本专题中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如何直面生命中的苦难?
2.?如何看待生命价值意义?怎样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意义?。
3.如何运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思考和赞美。
专题划分
专题一: 精神支柱:《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
(3课时)
专题二:生命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
( 3课时)
专题三: 写作 ( 2课时)
专题一
精神支柱:《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我与地坛(节选)》集中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本专题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体会《我与地坛(节选)》中“母亲”身上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身上的“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学会直面苦难。
本专题问题设计
如何看待“母亲”和贝尔曼这两个人物形象?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与本专题有关的课外读物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一、整体感知课文
??? 1.熟读文章,把握结构
??? 2.思考:
??? 课文是原文的节选,请概括内容并分层。
??? 3.? 明确:
??? 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 第一部分:
???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一层(1_4):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第二层(5-7):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 第二部分: 写母亲,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鼓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一层(1-3):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个怎样的“难题”
第二层(4-10):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
二、研讨课文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研读探讨: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母亲又是怎样对待 ?
2、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
3、请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三、拓展:坚强的母亲,一份毫不张扬的爱……
看文章《秋天的怀念》
看视频《母亲》
四、《最后的常春藤叶》
1、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什么?
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什么样的关系?
3、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4、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
5、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五、探讨
“母亲”和贝尔曼的行为如何看待?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评价史铁生的经历与遭遇的叙述与评价。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史铁生直面苦难的思维转变以及“母亲”对他的影响。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全空间学习环境有机结合。
专题二
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海伦凯勒在常人难以想像的困境中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想象海伦凯勒对光明的向往,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生命的深爱,与外部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感情,战胜困难得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等等。
《鸟啼》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鸟啼鸣声中蕴涵的生命的活力,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了解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以这样的顺序呈现?
怎样理解“鸟啼”的象征意义,给人怎样的启示?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孔子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阅读引导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
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
一般盲人渴望见到光明为的是行动的方便,本文作者是否也有这种想法?读完课文,作者的形象比自己原来所想的要高大得多,从而增强鉴赏的愿望。
2、上课后再默读一遍课文,同时列出作者在这三天里的主要活动,然后作简要分析。
教师可以先列一个表:
日期 活动
〖第一天〗
〖白天〗 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
〖夜晚〗 回忆这一天
〖第二天〗
〖白天〗 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
〖夜晚〗 看戏
〖第三天〗
〖白天〗 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
〖夜晚〗 看喜剧
活动一项由读得较快的学生自动到黑板前来填写,不必求全,有些内容如看狗的眼睛、过东河桥、登帝国大厦等可以口头补充。然后指出,所有这些虚构的活动都是作者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写照,由此过渡到简要分析。
分析中应强调的是:(1)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2)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3)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研读 1、作者由鸟啼声写到春天,突出春天的什么特点?(板书:春之新生) 2、春天来自于冬天,作者当然得提到冬天,作者突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板书:冬之可怕) 3、为新生的春天脱胎换骨于冬天,作者心生喜悦,为了把这喜悦感写出来,作者把这一部分写得极富抒情性(板书),请找到最打动你的句子来谈一谈、读一读。 明确:① “春天来到我们中间,银色的泉流在心底奔涌,这喜悦,我们禁不住。”“我们就是这样,是银色晶莹的泉流,先前是安静的,此时却跌宕而起,注入盛开的花朵。” “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泉源。” 揣摩:作者为什么用泉流比喻春天,比喻新生命?(水滴石穿,水流柔韧中的坚强能说明生的强大;百川汇海,水流由小而大,与生的从弱到强也是一致的。泉流的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使句子更具有感染力。)
探讨 1、最后作者思考到生与死的问题,写出了生命的冲动,来自于死亡的黑暗,因此,作者禁不住放声高歌生命的神奇与伟大。这是富有哲理的一部分文字,落脚点在四个字上:向死而生。这是海德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 2、屏幕展示教师对“向死而生”的理解: 第一组:向死而生——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让我们直面死亡,顽强地生活,灿烂地生活! 第二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没有比死里孕育的生更加高贵。——安吉勒斯 3、请结合具体人事谈谈对“向死而生”的理解。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体会海伦凯勒在困境中发出的生命的最强音
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鸟啼”象征意义的理解及启示
评价量规: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评价指标:态度端正,方法合理。(10分) ????? 团队合作,交流融洽。(10分) ????? 获取信息,技术熟练。(10分) ???? 搜集资料,针对性强。(20分) ????? 筛选分析,整合到位。(25分) ????? 观点明确,表述严谨。(25分)
专题三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题的写作,可以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人在珍爱个人生命的同时应该珍爱一切生命为中心。对此,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学与用的结合为核心,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达到生命价值现实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生互评,自评,师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赏析性的文章等多样性的活动相应启动。学习成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撰写赏析性文章并展示。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探讨珍惜生命的现实价值,写一篇感悟性文章。
本专题问题设计
珍惜生命,直面苦难的现实价值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珍惜生命直面苦难的纸质书籍、文章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件展示与讲解)
珍爱生命
一、强者之歌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不仅以她的人格而且以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感受、想象海伦·凯勒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生存的渴求。比如:海伦·凯勒“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发现好几百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我的目光将会崇敬地落在我读过的盲文书籍上,然而那些能看的人们所读的印刷字体的书籍,会使我更加感兴趣”、“细心地观察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伦勃朗的油画。我要饱览维洛内萨的温暖色彩,研究艾尔·格列科的奥秘,从科罗的绘画中重新观察大自然”、“亲眼看看哈姆雷特的迷人的风采,或者穿着伊丽莎白时代鲜艳服饰的生气勃勃的弗尔斯塔夫”、“看人,试图凭借对他们的观察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等等。假如“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那么,“那些有眼睛的人显然看得很少”。在这个意义上,有视觉的人倒反而成了“盲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
二、精神支点
《我与地坛》集中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本专题教学的重点。史铁生的这篇散文与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放在一起,是因为在《我与地坛》中“母亲”的身上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贝尔曼的身上,都闪耀着“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成为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
三、古今中外名人关于珍爱生命的论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老子·四十九章》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爱,以至无穷。
――陈独秀《人生真义》
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是颇有意味的比喻。我们从黑暗中来,一闪就回到黑暗中去。我们的责任是从以前的人接过火炬,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火炬不熄灭,或更进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李霁野《试谈人生》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的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
活动二:
讨论并写作------珍爱生命,直面苦难的现实意义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珍爱生命直面苦难的现实社会价值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正确,掌握到位。学以致用,运用灵活。参与积极,踊跃发言。
精力专注,紧跟节奏。
2评价性文章
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 认识深刻,材料丰富。用词贴切,评析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