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5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在星光灿烂的宋词人中,有一位作家少年时横刀错马、保国卫家,为收复失地而冲杀疆场;壮志难酬时留下千古绝唱的豪放词,他就是“金戈铁马大词豪”——辛弃疾! 他不仅有高尚的爱国情怀流芳百世,而且有气势磅礴、意境高远的词作绝唱千古。在稼轩词中处处强烈地流露出对“算整顿乾坤终有时”的执着追求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的壮志难酬的悲慨。本单元依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中“龙腾虎掷的稼轩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两个专题进行:专题一,知人论诗,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并结合作者的经历来探究其作品内涵。专题二,拓展阅读,课外延伸。赏析歌曲《辛弃疾》及亦晗的小说《弃疾:遇见,灯火已阑珊》等诗文来进一步加深对辛弃疾的理解,尤其是对其内心的解读。并谈出自己对其人其作的独特感悟,进行交流点评。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雄深雅健的艺术风格,理解词人浓烈的爱国情怀。
2、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辛弃疾词的杰出成就、不同风貌。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够对诗歌中精警的名句进行鉴赏。
4、能够通过对诗歌意境(境界)的体验、鉴赏,了解意境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
1.“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的特殊生平经历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通过品读,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豪放派词人作品的艺术特色。
3.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学习活动,对其人其作做更进一步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体会辛弃疾理解浓烈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气势磅礴、意境高远、雄深雅健的词作风格。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P6)
2.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P8)
3.在阅读中鉴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P8)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P9)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P9)
6.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P10)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2.为什么稼轩词中处处强烈地流露执着追求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慨?
3.辛弃疾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知人论诗,循序渐进。 ( 3课时)
专题二: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 2课时)
专题一
知人论诗,循序渐进。
所需课时
3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是结合了教材中的有关辛弃疾的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丑奴儿》。在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作者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作品,理解作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
2、鉴赏词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
3、辛词或沉郁或豪放的风格。
4、能够初步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本专题问题设计
辛弃疾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是怎样的?
1.辛弃疾生平及创作的背景是怎样的?
2.辛弃疾的作品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表情达意的?
3.有人说辛词沉郁,有人说辛词豪放,你是怎么认为的?
4.辛词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生自主查阅关于辛弃疾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知人论诗,初步了解辛词的作品内容。
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辛弃疾的认识。
2.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知人论诗。
3.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扫清诗词中的字词障碍,并初步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变化。
4.仔细研读,讨论总结,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
5.分析讨论:辛弃疾的作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课时:以《菩萨蛮》《水龙吟》为例深入分析辛词内容。
一、研习《菩萨蛮》:首先小组探究,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拨。
1.翻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说说词人的情感。
2.如何理解“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说说下阕的手法以及所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研习《水龙吟》:采用提问法运用抢答式配合点拨教学法。
1.翻译梳理全词大意。
2.研讨上阕,写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分析下阕,重点抓住其中的典故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慨或感情。
三、补充《青玉案》一词中女子的形象以及《丑奴儿》一词的深沉的情感内涵。
第三课时:分析辛弃疾的诗歌风格及其艺术手法。
1.把握辛词或沉郁或豪放的风格。
2.辛弃疾的词成就在“以文为词”“以文为词”。
悲壮激烈,发扬奋厉的英雄主义色彩。
豪放而凄美的风格。
以文为词的形式解放。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课前预习及材料整理积极认真,为专题学习打好基础。
2.诗歌朗读,能投入感情,力求声情并茂。
3.口头表达能顺理成章,表情达意思路清楚。
4.讨论研习积极投入,大胆发言,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5.有合作意识,善于向他人学习,同时善于展现自己个人风采。
专题二
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在深入学习了教材中的诗歌基础上,通过与其他诗文的对比学习,拓展延伸,深化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能更加有效的再次深入掌握四首诗词中设计到的艺术手法和写作技巧。
本专题主要准备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永遇乐》对比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和《青玉案》,深入学习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准备了梁衡《把栏杆拍遍》和亦晗的小说《弃疾:遇见,灯火已阑珊》进行拓展阅读,深化学生对本专题的理解。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在学生积极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能谈出对比中的异同点。
2.通过讨论,探究的环节,了解后人对于辛弃疾的评价并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着学习过程中自主的拓展阅读,自主的课外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辛弃疾与其他的爱国诗词作家有何异同?后人应该如何评价他?
1.辛弃疾的作品比较苏轼、李清照类似的作品有什么异同?
2.后人眼中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两篇文章中的观点你认同吗?
3.我们该向辛弃疾学点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的《永遇乐》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亦晗的《弃疾:遇见,灯火已阑珊》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网络播放歌曲:羽泉《辛弃疾》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诗词对比学习,从异同点的分析中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的理解。
活动一: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略作补充)
提示:两首词从情感上来讲,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同样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的技巧写出了一个空旷辽远的意境。语言以豪放为主,体现了两位作者内心的豪迈情怀。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活动二: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略作补充)
提示: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借以寄托思想感情。表现方法都用了对比手法。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
对比中不难看出: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第二课时:利用美文进行拓展阅读,激发学生课外延伸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一:欣赏羽泉的《辛弃疾》,理解词曲中对辛弃疾的评价。
赏析歌词:
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千古兴亡多少事/金戈铁马战不休/天下谁英雄/赢得功名在身后/蓦然回首数风流/非皇非帝非君非诸候
活动二:学生朗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理解梁衡对于辛弃疾的评价。
赏析精彩语段: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的表白。
活动三:学生自读亦晗的《弃疾:遇见,灯火已阑珊》,理解亦晗对辛弃疾的评价。
赏析精彩语段:
登北固楼,手倚栏杆,他不再有青年时指点江山的激情。或许他还不知道,1207年是他生命的终结点,距而今,只有短短的三个年头。举目远望,中原的神州故土在哪里?这茫茫烟缈,遮断了眼前的实现,遮断了心里的最后一点归期。此生,当归去无望了。心不由得扯疼了一下,微微发紧。呵,北望,幸得被遮住了,否则望到的是金兵的铁蹄,是被虏掠的惊痛,是无力回转的悲凉。
北方,终于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活动四:学生围绕“辛弃疾其人其事”自主发言,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作业:背诵本专题的四首词,改写其中一首成为优美的散文。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对比学习中,把握细节的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
2.文章阅读中能理解文章作者的主观意图,理解全面。
3.能够谈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出不同意见和建议。
4.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明显,学习投入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