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文档属性

名称 古典诗词鉴赏——“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5 12: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苏轼之前,词的创作已是名家迭出,名篇荟萃,但词人对于词的认识总体偏低,大多仅把它当成“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创作,“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单元,学生自初中以来已经学习了苏轼的多首诗词,本单元将依托《定风波》等多首词作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近苏轼的词作。指导学生诵读《定风波》《江城子》《水龙吟》《卜算子》四首词作 ,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感受苏轼的情怀。专题二,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理想追求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专题三,走进“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依据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特点,综合分析其人生经历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苏轼情怀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苏轼的情怀,培养感悟美的情怀和坚强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3、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4、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苏轼在词作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苏轼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苏轼的词为什么会穿越时空流传千古?
专题划分
专题1:走近苏轼的词作
专题2:苏轼的人生经历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专题3:苏轼诗词世界中的情怀
专题一
走近苏轼的词作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宋代词人苏轼的词作,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苏轼的《定风波》《江城子》《水龙吟》《卜算子》四首词作展开,抓住其中的重点意象,比较词中表达情感的不同。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苏轼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苏轼的四首词,能够用语言比较准确地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4.了解苏轼的生平简历和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读出了怎样的苏东坡?
2.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来的?
3.这四首词中表现的风格有何异同?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苏轼不同阶段的诗词四首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 城 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这四首词作
活动二:你读出了怎样的苏轼?词中的情感是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出来的?
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阅读中的主观情感体验,将重点意象圈画出来,通过品味意象,固化文本意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力。对较有难度的问题可采用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的形式,进行思维的碰撞,加以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最有深度的答案。
活动三:这四首词中表现的风格有何异同?
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其豪放的风格已为学生所熟知。而在这四首词作中,其中《江城子》是一首极具婉约风格的词作。通过学生的自我感知,加以教师的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知识容量。
布置作业: 1.阅读余秋雨的《东坡突围》
2.背诵四首词。
教学评价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