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19:3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庖丁解牛》
《庄子》
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诵读文本,理清文本实词虚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本,理清文本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本分析庄子的“道”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庄子“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
学习重点:通过文本分析庄子的“道”
学习难点:理解庄子“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蒙人(宋国人),庄氏,名周,字子休。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李泽厚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分为分内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又发展了新说。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
庖丁为梁惠王解牛, 手 之 所 触, 肩 之 所 倚, 足 之 所履,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
膝 之 所 倚, 砉然向然,奏 刀 ? 然, 莫 不 中 音。
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宰杀
同“响”
合于《桑林》 之 舞, 乃 中 《经首》 之 会。
(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所+动

合乎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 盖 至 此 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 释 刀 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 臣之解牛之时”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天道,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
同“盍”
放下
所 见 无 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 见 全 牛也。
眼里看到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天道
超过
方今之时,臣以 神 遇 而不以 目 视。 官知止 而神欲行。
现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 天 理, 批 大 郤, 导 大 窾,
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之间的)空处进刀,
接触

因 其 固 然, 技经 肯 綮 之未 尝,
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同“隙”
引导
精神活动
空隙
依照
同“枝”
跗骨枝肉
筋骨结合处
而况 大軱乎! 良 庖 岁 更 刀, 割 也;
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
族 庖 月 更 刀, 折也。
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大骨

今 臣之刀 十九年矣, 所解 数千牛矣。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
每月
每年
而刀刃 若 新 发 于 硎。 彼 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但刀刃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那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很薄;
以 无 厚 入 有 间, 恢恢乎 其刃 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有余地
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 新 发 于 硎, 虽 然,
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虽然是这样,
空隙
磨刀石
宽绰的样子
每 至 于 族, 吾 见 其 难 为, 怵然 为 戒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戒惧地提高警惕
视 为 止, 行 为 迟
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之处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动刀 甚 微。 謋 然 已 解,
动起刀来非常轻,謋的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眼睛
戒惧的样子
如 土 委 地。 提 刀 而 立, 为之 四 顾
就像泥土堆积在地上一样。我提起刀站立起来,为此四处张望
为之 踌 躇 满 志, 善刀 而 藏 之。”
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静,收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 得 养 生 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散落,卸落
张望
揩拭
懂得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批大郤
“向”同“响”
“盖”同“盍”,何、怎么
“郤”同“隙”,空隙
二、一词多义
1.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动词,剖开,分割
动词,融化
动词,解释,解答
4.族
族庖月更刀
虽然,每至于族
形容词,众,一般的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形容词,是的,对的
2.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名词,天道
名词,道义,正义
5.盖
技盖至此乎
盖均无贫,和无寡《季氏将伐颛臾》
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疑问词,同“盍”,, 何、怎么
副词,表推测性, 判断语气,大概
名词,车盖
6.矣
所解数千牛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用于陈述句,表陈, 述语气,了
用于感叹句,表感, 叹语气,啊
7.哉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嘻!善哉
助词,表疑问
助词,表感叹
三、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2)因其固然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四、词类活用
(1)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名词用作动词, 踩
(2)以无厚入有间
形容词用作名词,厚度
(3)良庖岁更刀,割也
名词作状语,每年
(4)族庖月更刀,折也
名词作状语,每月
五、特殊句式
(1)如土委地
省略句,应为“如土委于地”
(2)怵然为戒
省略句,应为“怵然为之戒”
(3)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4)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后置句,应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
五、特殊句式
(5)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技经肯綮”
(6)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7)良庖岁更刀,割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本脉络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2.研读第一段,分析庖丁解牛的场面有什么特点。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动作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效果
动作优美,韵律和谐,声音悦耳
自然顺畅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3.研读第三段,庖丁在解牛的工作中,有几重境界?
王国维读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解牛
外在表现
内在规律
游刃有余
【任务一】梳理文本内容
4.研读第三段,解牛达到第三重境界,靠的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
方面 内容 启发
理念
态度
方法
切入点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以无厚入有间
顺应自然
谨慎小心
洞悉规律
寻找关键
【任务二】探究文本艺术
5.研读文本,分析为何为“解牛”,而非“剖牛”“分牛”等。
甲骨文
楷书
明确:
(1)解牛可以看出庖丁之轻松,之惬意,之诗意
(2)解牛说明庖丁在杀牛的过程中,熟悉牛的构造,掌握规律。
【任务二】探究文本艺术
6.研读文本, 庖丁举“族庖”“良庖”和自己的刀为例,为了说明什么?
良庖
岁更刀
族庖
月更刀
庖丁
新发于硎
明确:
(1)三者在对比中递进,充分说明庖丁的技术精湛,映证了“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的观念
(2)庖丁解牛的过程,以解牛的“刀”的磨损程度,喻指人生,告诉我们工作、学习需要懂得寻找关键,并且表达了庄子在乱世之中“寻求间隙”的想法。
【任务三】感悟道家之道
7.研读下面的文字,分析庄子的道和养生之间的关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无厚入有间
顺应自然
避开是非
寻找间隙
游刃有余
可以尽年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