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生活中的酸和碱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生活中的酸和碱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2-28 21: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生活中的酸和碱基础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变红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D.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2.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
3.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①X+碱→盐+H2O
②X+金属氧化物→盐+H2O
A.CaO B.NaCl C.NaOH D.H2SO4
4.一些国家下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这样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
A.改良酸性土壤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提高作物的产量 D.改良碱性土壤
5.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图中a点的阴离子是OH﹣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H2O
6.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X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B.一段时间后,Y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C.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Y烧杯中发生了中和反应
7.下列四种叙述均用图中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
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其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B.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C.表示一定量的KMnO4加热制O2的过程中,MnO2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D.表示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与加入量的关系
8.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D点生成氢气的质量
B.D点反应结束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应速度减慢
D.E点温度大于A点
9.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与适量的下列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酚酞仍显红色的是(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碳酸钾溶液
10.煤炭燃烧排出的物质中,能形成酸雨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1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能与油污反应,可用来去除油污
D.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2.下列关于硫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硫酸由3种元素组成
B.性质: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C.用途: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D.生产;含硫酸的废水可用NaCl处理后直接排放
13.下列关于Ca(OH)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B.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
C.可与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波尔多液,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其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CO2,与CO2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4.小明、小芳两名同学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2)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按照要求填空:
(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2)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作用。
(3)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作用。
(4)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性。
(5)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
16.(1)用化学用语填空。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盐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治疗胃酸过多的碱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2)填空: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   。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增大”、“减小”、“不变”),烧过的菜汤第二次回锅加热后,虽然没有再加食盐,感觉比原来的咸,解释其原因   。
17.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向A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曲线上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4)C点溶液中含有    种溶质。
18.向小烧杯Y中加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并滴加一滴稀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做如图
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从微观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
19.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属于   (基本反应类型);
(2)图1A装置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f点的pH数值最接近   (填“6.8”、“12”或“5.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0.某同学用胆矾配制成硫酸铜溶液,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现象,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1)用   (填仪器序号)取一块胆矾 ①药匙 ②纸槽 ③镊子 ④滤纸    色的固体
(2)用   (填仪器序号)将胆矾研磨成粉末状 ①烧杯 ②研钵 ③蒸发皿 ④锥形瓶 固体变成   色粉末
(3)取少量胆矾粉末溶于水制得硫酸铜溶液    色的溶液
(4)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   ,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   色。
5.1生活中的酸和碱基础练习2021_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变红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D.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分析】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A、品红加入蒸馏水后,水逐渐变成红色,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形成盐酸,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所以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的烧杯中变成红色,故B错误;
C、通过B的推导,说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C正确;
D、品红在60℃的蒸馏水中扩散较快,在20℃时的蒸馏水中扩散较慢,说明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面加快,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的性质和分子运动,难度不大,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记忆即可完成。
2.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C.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显碱性,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能去除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①X+碱→盐+H2O
②X+金属氧化物→盐+H2O
A.CaO B.NaCl C.NaOH D.H2SO4
【分析】根据题意,①X+碱→盐+H2O,②X+金属氧化物→盐+H2O,由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可知,X应为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化钙不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选项错误。
B、NaCl不能与碱反应,不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选项错误。
C、NaOH不能与碱反应,故选项错误。
D、硫酸能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一些国家下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这样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
A.改良酸性土壤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提高作物的产量 D.改良碱性土壤
【分析】碳酸属于酸,溶液显酸性;
碳酸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解:A、碳酸显酸性,不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B、碳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C、碳酸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D、碳酸显酸性,可以用来改良碱性土壤。
故选:A。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碳酸的性质可以判断碳酸具有哪些方面的用途.
5.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X是氢氧化钠
B.图中a点的阴离子是OH﹣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H2O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图中X是稀硫酸,故选项说法错误。
B、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a点的阴离子是SO42﹣、OH﹣,故选项说法错误。
C、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稀硫酸过量,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选项化学方程式配平错误,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X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B.一段时间后,Y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发生改变
C.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Y烧杯中发生了中和反应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酚酞不能进入X中,因此X中的溶液不能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一段时间后,Y烧杯中的溶液颜色发生改变,例如稀盐酸过量时,溶液变红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变成紫色,稀盐酸不足时,溶液仍然是蓝色,但是溶液颜色变浅,该选项说法正确;
C、Y中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Y中时,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下列四种叙述均用图中所对应的图象表示,其中图象正确的是(  )
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其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B.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C.表示一定量的KMnO4加热制O2的过程中,MnO2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D.表示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的pH与加入量的关系
【分析】随着反应不断进行,根据所发生反应的规律或特点,分析反应对相关因素的影响,结合表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解答】解:A、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二者反应生成两种沉淀,其导电性不会增加,只会降低,与图形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表示向一定量的FeCl3溶液中滴加Ca(OH)2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故图形B符合题意;
C、MnO2在KMnO4加热制O2过程中是一种生成物,因此在反应没有开始时,固体中并没有MnO2,故曲线C所表示的残留固体中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因起点不对而属于错误图象;故C不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开始时溶液的pH不会小于7,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根据曲线的纵横坐标轴的说明,判断曲线所表示的变化关系;分析时要抓住图象的三个关键点,起点、终点、转折点,此是正确答题的根本.
8.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D点生成氢气的质量
B.D点反应结束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反应速度减慢
D.E点温度大于A点
【分析】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过程中放热。
【解答】解:A、C点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D点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因为C点完全反应,C至D过程中温度降低,导致压强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B、C点反应结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降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E点温度等于A点,都是室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9.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与适量的下列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酚酞仍显红色的是(  )
A.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碳酸钾溶液
【分析】A、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B、氢氧化钠和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沉淀;
D、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解答】解:A、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后溶液是无色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不能和氢氧化钙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后溶液是无色溶液,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反应后溶液仍然是红色,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煤炭燃烧排出的物质中,能形成酸雨的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分析】根据常见的形成酸雨气体的种类分析判断。
【解答】解: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能形成酸雨,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会形成酸雨。
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形成酸雨的常见的气体的种类即可分析判断。
11.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C.能与油污反应,可用来去除油污
D.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氢氧化钠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量,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能去除油污,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的价格高,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不能用氢氧化钠来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性质与用途是正确的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硫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组成:硫酸由3种元素组成
B.性质: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
C.用途:硫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D.生产;含硫酸的废水可用NaCl处理后直接排放
【分析】A、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C、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D、硫酸不能和氯化钠反应。
【解答】解:A、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C、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不能和氯化钠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下列关于Ca(OH)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B.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
C.可与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波尔多液,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其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CO2,与CO2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
【分析】根据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钙能与酸反应,可用于降低土壤的酸性,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钙可与CuSO4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波尔多液,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钙的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CO2,与CO2反应后产生碳酸钙沉淀,导致溶液质量减小,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加强对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7小题)
14.小明、小芳两名同学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做了如图实验:
(1)试管A中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阳离子是 Fe2+ (写离子符号)。
(2)试管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分析】(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试管B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
(2)试管C中,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试管B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含有氯化亚铁,含有的阳离子是亚铁离子,其离子符号为Fe2+。
(2)试管C中,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故答案为:
(1)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Fe2+;
(2)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能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请按照要求填空:
(1)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压强 有关。
(2)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 乳化 作用。
(3)制糖工业利用活性炭来脱色制白糖,是因为活性炭具有 吸附 作用。
(4)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吸水 性。
(5)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氢氧根离子 。
【分析】(1)根据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进行作答;
(2)根据乳化原理进行作答;
(3)根据活性炭的性质,进行作答;
(4)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进行作答;
(5)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结构特点,进行作答。
【解答】解:(1)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溶解度降低,汽水会自动喷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故填:压强;
(2)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可以将大的油滴变成成千上万个小液滴,均有的分散在水中,形成相对稳定的乳浊液,利用了洗涤剂乳化的作用;
故填:乳化;
(3)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工业上利用其脱色制白糖;
故填:吸附;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实验室干燥剂;
故填:吸水;
(5)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导致化学性质相似;
故填:氢氧根离子。
【点评】本题考查了乳化作用、吸附作用、浓硫酸的性质、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等,综合性较强。
16.(1)用化学用语填空。
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盐 CuSO4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Ca(OH)2 ;治疗胃酸过多的碱 Al(OH)3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CH4 ;
(2)填空: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 乳化原理 。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会 减小 (填“增大”、“减小”、“不变”),烧过的菜汤第二次回锅加热后,虽然没有再加食盐,感觉比原来的咸,解释其原因 二次加热过程中,水分丧失一部分,所以会咸 。
【分析】(1)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所用药品是硫酸铜和生石灰;消石灰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治疗胃酸过多的碱是氢氧化铝;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2)依据乳化原理解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解答】(1)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所用药品是硫酸铜和生石灰,故所用的盐是硫酸铜;消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治疗胃酸过多的碱是氢氧化铝;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2)依据洗涤剂的乳化原理,具体而言,主要是借助乳化剂,一般它是两亲分子(既亲水又亲油),乳化剂的亲油端可以将衣服上的油污包裹在里面,亲水端露在外面.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被乳化剂包裹的一个个“衣服上的油污”便可以分散到水中,被洗涤下来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使溶液质量增加,由于溶质硫酸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烧过的菜汤第二次回锅加热后,虽然没有再加食盐,感觉比原来的咸,是因为二次加热过程中,水分丧失一部分,所以会咸。
故答案为:(1)CuSO4;Ca(OH)2;Al(OH)3;CH4
(2)乳化原理;减小;二次加热过程中,水分丧失一部分,所以会咸。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化学用语和化学原理的认识,难度系数不大。
17.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向A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
(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H2O 。
(3)曲线上  B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
(4)C点溶液中含有  二 种溶质。
【分析】(1)根据A点溶液呈酸性进行分析;
(2)依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写出反应方程式;
(3)根据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进行分析;
(4)根据酸碱完全反应后碱有剩余进行分析。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在A点溶液pH小于7,呈酸性,向A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NaOH+HCl=NaCl+H2O;
(3)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溶液呈中性,pH=7,所以B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
(4)在C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两种溶质。
故答案为:(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NaOH+HCl=NaCl+H2O;
(3)B;
(4)二。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向小烧杯Y中加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并滴加一滴稀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做如图
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
(2)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Y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
(3)从微观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分析】向小烧杯Y中加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并滴加一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向小烧杯Y中加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并滴加一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红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2)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无色,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Y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两者没有直接接触,从微观角度,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故答案为:
(1)HCl+NaOH═NaCl+H2O;
(2)Y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属于 复分解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2)图1A装置中溶液的溶质是 HCl (填化学式);
(3)图3中f点的pH数值最接近 6.8 (填“6.8”、“12”或“5.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放热。
【解答】解:(1)烧杯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是复分解反应。
故填:复分解反应。
(2)过程中pH由大于7逐渐减小,是把稀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图1A装置中溶液的溶质是HCl。
故填:HCl。
(3)图3中f点(接近恰好完全反应)的pH数值最接近6.8。
故填:6.8.
(4)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取图2中d点(盐酸过量)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是因为蒸发过程中氯化氢逸出,最终得到氯化钠,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2中c点恰好完全反应,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D、图3中e→f过程中温度升高,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某同学用胆矾配制成硫酸铜溶液,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现象,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1)用 ③ (填仪器序号)取一块胆矾 ①药匙 ②纸槽 ③镊子 ④滤纸  蓝 色的固体
(2)用 ② (填仪器序号)将胆矾研磨成粉末状 ①烧杯 ②研钵 ③蒸发皿 ④锥形瓶 固体变成 蓝 色粉末
(3)取少量胆矾粉末溶于水制得硫酸铜溶液  蓝 色的溶液
(4)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 蓝色絮状沉淀 ,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 无 色。
【分析】(1)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研碎固体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硫酸铜溶液的颜色,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用镊子取一块胆矾,胆矾是蓝色的固体。
(2)用研钵将胆矾研磨成粉末状,固体变成蓝色粉末。
(3)取少量胆矾粉末溶于水制得硫酸铜溶液,形成蓝色的溶液。
(4)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会观察到生成蓝色絮状沉淀,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无色。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1)用 ③(填仪器序号)取一块胆矾 ①药匙 ②纸槽 ③镊子 ④滤纸 蓝色的固体
(2)用 ②(填仪器序号)将胆矾研磨成粉末状 ①烧杯 ②研钵 ③蒸发皿 ④锥形瓶 固体变成 蓝色粉末
(3)取少量胆矾粉末溶于水制得硫酸铜溶液 蓝色的溶液
(4)向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 蓝色絮状沉淀,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溶液变为 无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碱的化学性质、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