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八下 8.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 B. 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C.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 D. 城市生态系统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2.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其它生态系统易遭破坏,主要原因是( )
A. 人为干扰太多 B. 营养结构单一
C. 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 D. 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
3.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如果鹰被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 )
A. 增加 B. 减少
C. 先减少后增多 D. 先增多后减少
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小的是( )
A. 海洋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5.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池塘生态系统
7.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链为:蛇→鼠→草
B. 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C. 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没有限度的
8.河流生态系统如果遭到破坏,将会( )
A. 有利于其他生态系统发展 B. 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恢复
C. 影响其他生态系统 D. 生物的种类会增多
9.草原上过度畜牧,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 )
A. 有限 B. 无限
C. 稳定 D. 不变
10.青青草原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图如图,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的数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二、连线题
11.如图是探究“小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有关实验
探究目的:学习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材料: 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
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1)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这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________。
(2)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的问题,应选择________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3)本实验的实验变量为________。
(4)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________瓶。
(5)与此生态瓶相比,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即处于________ 状态。
三、综合题
1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兔子体内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 ,狐和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
(2)图中草是 ________ ,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________ 。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________ 。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图中所有动物可统称为________。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细菌和真菌,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 。
1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食物网中最高等的动物是________。
(2)图甲中所示的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类。
(3)图甲中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是________。
(4)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则阴影表示的含义为________。
(5)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________和无机盐。
(6)从获得的途径看,鹰的繁殖行为属于________(选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7)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实现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D
【解析】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说法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热带雨林更是被称为“地球之肺”。说法错误;
C.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组成,说法错误;
D.城市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差,对人依赖性大,容易产生环境问题,说法正确。
2.【答案】 B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小,而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所以自动调节能力弱,很容易遭到破坏,可见B说法正确。
3.【答案】 D
【解析】在“草→兔→鹰”这个食物链中,鹰吃兔,兔被鹰吃。“如鹰被大量捕杀”,兔的数量因捕食者鹰的减少而增加;当兔超过一定数量后,因食物草不足而数量又开始减少。因此,“如鹰被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4.【答案】 C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由于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最大,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小。
5.【答案】 D
【解析】在食物链“植物→兔→狼”中,若是把兔的天敌狼杀绝,兔先增多,植物(兔的食物)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以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随着植物(兔的食物)的减少或以兔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我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兔子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升到某处然后急剧下降,比如说兔子数量过多,导致草快要吃光了,数量就会有所下降,而这时候可能还会有其它吃草者慢慢也减少,兔子数量便又上升一些,如此类推,兔子的数量图象应该为图4。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
6.【答案】 B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调节能力就越弱。题中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7.【答案】 C
【解析】A、草、鼠和蛇三种生物中,鼠吃草籽或草根,蛇吃鼠。根据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为:草→鼠→蛇,A错误。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人过度捕食蛇,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B错误。C、从图中看出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由于食物链简单,生物种类较少,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差,D错误。
8.【答案】 C
【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如果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影响其他的生态系统。
9.【答案】 A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0.【答案】 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别越高所获得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别越低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多,数量就越多。在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乙次之,丙的数量最少,营养级别最高。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丙。若丙被人类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乙因失去天敌数量会增多,随后食物和生存空间数量的制约数量又会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11.【答案】 (1)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2)C
(3)光
(4)B
(5)生态平衡
【解析】(1)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或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影响)。(2)(3)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实验的唯一的变量是光,所以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4)A瓶中无金鱼藻、绿萍等绿色植物,因此不能产生氧气,A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不长;B瓶中金鱼藻、绿萍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供虾、螺蛳呼吸和获取食物;虾、螺蛳的呼吸能释放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二氧化碳),因此B瓶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金鱼藻、绿萍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金鱼藻、绿萍与虾、螺蛳争夺氧气,氧气消耗的最快。因此C瓶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短,所以,在A、B、C三个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维持时间最长的应该是B瓶。(5)与此生态瓶相比,池塘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容易保持相对稳定,即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12.【答案】 (1)太阳能(光能);竞争
(2)生产者;5;草→ 鼠→蛇→鹰
(3)自动调节能力
(4)消费者
(5)分解者
【解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所以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2)图中,草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最长的一条为:草→鼠→蛇→鹰。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能力,如果由于人类大量捕猎狐狸,野兔和老鼠的数量会增多,最后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4)图中的动物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熟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5)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是细菌和真菌,通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3.【答案】 (1) 狐狸和鼠
(2)爬行动物
(3) 昆虫
(4)消费者
(5)水
(6)先天性行为
(7)自我调节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
(1)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昆虫是无脊椎动物,蛇属于爬行动物,鸟、鹰是鸟类,狐狸、鼠是哺乳动物。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所以该食物网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狐狸和鼠。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牧草→昆虫→食虫鸟→鹰、牧草→昆虫→食虫鸟→狐狸、牧草→鼠→鹰、牧草→鼠→狐狸、牧草→鼠→蛇→鹰,其中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是蛇,在分类上属于爬行动物。
(3)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甲中体内没有脊柱的动物是昆虫。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图乙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四种生物的共同特点,若阴影表示四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则阴影表示的含义为消费者。
(5)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6)鹰的繁殖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
(7)该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蛇和鼠的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实现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
课题 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章 23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方法与过程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和自动调节能力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的内涵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难点
【教学难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2.联系实际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的原因。
【导学方法】 考点精讲,讲练结合,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 1、认真分析课本凯巴森林破坏的原因,完成下列问题:⑴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处于________状态。1906年以后,由于________因素,这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被破坏了。⑵凯巴森林的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杀掉后,黑尾鹿的数量将________。⑶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2、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________、________之间、生物与________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就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3、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和维持________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4、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具体表现为: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___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越________,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6、单一的马尾松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的危害。而多种乔木树林组成的混交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灾不大容易发生。这个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相互间的 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________。
学习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黑尾鹿,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狼。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 (2)大肆捕杀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 ________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________,后则因植被的________而减少。 (3)通过上述事例,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人们要尊重生态规律,不能随意捕杀某种动物,因为动物在维持________中有重要的作用。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哪几个方面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 ( )A.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之间B.生物与非生物能量之间C.生物与生物之间D.前三项都是2.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 )A.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增多B.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减少C.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D.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具有下列哪种特点的生态系统较稳定 ( )A.生物种类少B.食物链较长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D.食物链中的消费者较多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B.天然常绿林C.人工纯种林D.人工混交林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6.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7.对下图解释错误的是( )A.此图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B.正常情况下,草原植被数量应多于鼠类C.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不变的状态8.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9.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湘潭市迅速蔓延,对湘潭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B.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C.这是外来物种入侵现象D.引入新生物资源,可大力推广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绝非人为因素所致B.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得以恢复C.生态系统的破坏只是暂时的D.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⑴相对稳定;人为;稳定性
⑵先上升后下降;⑶生态系统受破坏
2、物质、能量;生物;稳定性
3、所有生物;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4、自我调节能力; 依赖;制约
5、多;复杂;越强;越弱
6、调节; 稳定
合作探究:
(1)草;黑尾鹿;草;狼
(2)比例;增多;减少
(3)自动调节;生态平衡
课堂练习:
1.D 2.D 3.C 4.C 5.B 6.B 7.D 8.D 9.D 10.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8.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
本节目标
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新知导入
园艺人员在公园的一角种植了一块草地,为了防止鸟吃草籽,他们用网把这块草地罩了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网里的草被虫子吃光了。大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新知讲解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______、______之间和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________的状态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
能量
稳定平衡
合作探究
讨论: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合作探究
1、1906年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后 为什么鹿的数量不断减少??
3、凯巴森林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
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
动植物的种类较多,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数量都比较稳定,生态系统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由于没有天敌,鹿的数量剧增,但由于食物有限,
致使一些鹿被饿死。。
森林原有的稳定状态被破坏。原因是人类不正确的干预
真题演练
1、(2021·贵州)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造成该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可能是( )
A. 大量捕杀黄鼬 B. 大量捕杀田鼠
C. 大量清除杂草 D. 青蛙被大量捕捉
D
【解析】A.黄鼬不是黏虫的天敌,大量消灭黄鼬,直接影响不大,间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大量捕杀田鼠,那么会减少田鼠对小麦的取食,不会使小麦减产,B不符合题意。
C.黏虫吃小麦和杂草,清除了杂草,大量的黏虫都去吃小麦,能影响小麦的生活,但不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青蛙是黏虫的天敌,大量捕杀青蛙,黏虫没有了天敌会数量大增,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是主要原因,D符合题意。
新知讲解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讨论:
(1)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
捕食与被食的关系。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新知讲解
(2)当草原鼠类数量发生变化时,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鼠
鼠
草
狐
狐
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新知讲解
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调整本身各成分的数量,克服了系统内部的变化及外界的干扰,维持相对______和______的状态。
稳定
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真题演练
2、(2021·黄石)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这一事例说明( )
A.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 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组成成分
C.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不会改变
D.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A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新知讲解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不会破坏。
新知讲解
2.适度捕捞海洋鱼类,不会导致鱼类种群减小,更不会灭绝。
新知讲解
3.在草原上适量放养牲畜,草原不至于被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后,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性被破坏。
新知讲解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乱砍滥伐
新知讲解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新知讲解
大气污染
新知讲解
水污染
新知讲解
火山喷发
新知讲解
真题演练
3、(2021·北部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做法能增强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是( )
A.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 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D. 保持动物和植物数量相等
B
【解析】A、不能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A说法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B说法正确。
C、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会减少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不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C说法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动物和植物的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消费者数量多,D说法错误。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人为因素
2.自然因素
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 )
A. 数量不改变
B. 比例不改变
C. 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相对平衡
D. 数量暂时平衡
2.下列各项措施中,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是( )
A. 开荒造田
B. 大量捕杀野生动物
C. 植树造林
D. 将污染物排放到河流中
A
C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3.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 开垦草原,变牧场为农田
B. 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C. 保护植被,适度放牧
D. 提倡狩猎,扩大放牧
4.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 )
A. 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 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 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
C
5.某小组的同学观察如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
①因为标杆不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若该生态系统被污染,则蛇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是最多的
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能量是最少的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②③⑤
6.蝗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了该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 青蛙大量被捕杀,破坏了食物链 B. 大量清除杂草
C. 大量捕杀田鼠 D. 大量捕杀黄鼬
B
A
课堂练习
7.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 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
B. 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C. 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
D. 提倡狩猎,扩大放牧数量
8.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 迅速上升
B. 缓慢上升
C. 保持相对稳定
D. 上升后又下降
D
C
课堂练习
9.为了防止鸟把葡萄籽吃掉,农民用网子把葡萄园罩起来.后来发现,葡萄树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没有罩网子的葡萄树反而生长得良好,造成葡萄园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 光线不足
B. 昆虫过多
C. 鸟类减少
D. 食物链被破坏
10.下列防治措施中,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
A. 防治果林的害虫,放养啄木鸟
B. 防治棉蚜,大量喷洒杀虫剂
C. 防治麦蚜,放养七星瓢虫
D. 防治田鼠,保护猫头鹰或者蛇
B
D
课堂练习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