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抛体运动
第3节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
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知道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含义,掌握其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
2.科学思维 掌握化曲为直的思想,通过实验掌握研究方法。 √
3.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实验,能够提出物理问题,分析实验数据,得到实验结论。 √
4.科学态度与责任 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
重点
重点 1.知道实验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会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
2.会计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能掌握描迹法、频闪照相法、对比法等探究实验的常用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通过生活中的情境(1)与情境(2),引出抛体运动的概念;通过情境(3)介绍平抛运动的含义。 情境(3) 情境(1) 情境(2) 通过对情境(3)中,排球在空中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平抛运动有什么的特点?从而对其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通过“化曲为直”的思想,将探究实验转化成了:验证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分别为:匀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并且引出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首先,实验探究介绍了两种方案:方案一:对比实验;方案二:频闪照相。 对两种方案都进行了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以及实验原理等方面的介绍。 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法。 方案一:对比实验 介绍实验原理、对实验器材进行介绍。播放验证水平与竖直两个方向的实验视频。 采用对比实验法进行验证,所需的实验器材有:斜槽、小球、木板、图钉、重锤线、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等。简单的了解一下实验操作,在A球开始做平抛运动的一瞬间,在同一高度释放B球,在相同时间内两者下落的位移相同,那么通过对比就验证了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我们让A球与C球具有相同的初速度,若相同时间内,A球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C球水平位移相同,那么就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方案二:频闪照相 通过对频闪照相法内容的介绍,结合底片让学生了解该方法,体会实验原理。 频闪照相法是指:每隔一定时间对同一物体进行一次拍照,并将其位置呈现在同一张底片上的技术。也就是说,在底片上,对于同一小球任意相邻的两个影像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相同的。 在这张底片上我们可以看出,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与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任一段相同时间内,下落的位移是相同的,而水平方向上,任意两相邻的小球影像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也验证了平抛运动的性质。 通过以上方案得到结论: 其次,从平抛运动的轨迹入手,来分析其轨迹是否为抛物线,得到轨迹的方法有:描迹法与喷水法。描迹法要重点强调实验仪器的调整,以及注意引导对坐标原点的位置进行思考。 方案三:描迹法 用铅笔在纸上,先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再进行处理分析,这就是描迹法。 对于描迹法来说,前提要保证小球能够做平抛运动,那么就首先要对实验仪器进行调整,要做到“一水平二平行”。调整好器材后,播放具体的实验过程。 方案四:喷水法 准备两根两端开口的细管,将一根弯成水平,插在装有水的饮料瓶的喷嘴上,进行倒置,这样就可以在胶片上留下平抛运动的轨迹了。这就是喷水法。 介绍操作的注意事项:为了保证喷出的水初速保持不变,左侧A管的上端必须要保持在液面的下方,这是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该处压强始终与外界大气压一样,弯管口处的压强也就保持不变了,从而可以提供速度不变的水流喷出。 (四)数据处理 对实验中得到的轨迹进行处理,目的在于分析出: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以及初速度的计算。 得到轨迹之后,我们以小球在初位置时,球心在纸上的投影作为坐标原点,沿着水平与竖直方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里要注意并不是槽口的投影,在运动轨迹中找出均匀分布的6个点,用直尺与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记录在表格中, 将两个方程联立,得到v0的表达式,其中g值已知。将6组数据分别代入表达式,可以得出6个初速度的值,再求平均值,从而求出这个初速度v0。 将两个方程进行组合,可得到y=ax2,这里的a是常数,我们将某点的坐标代入,求出常数a,再将其他点的坐标代入y=ax2,看是否成立。如果都近似成立,就说明描绘的曲线为抛物线。 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主要来自于器材调平、坐标原点的选取、量取坐标等方面。 (五)实验结论 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并且轨迹为抛物线。 (六)应用情境 这一部分为习题练习,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