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为现代歌谣,很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民族的民俗事项极为丰富,这些民俗事项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并反映各民族不用历史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文化、风俗的形态和性质。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汉族,这些节日学生从小就接触,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学生对节日的内容,过节的形势等变化也深有体会,感触良多。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它们都有哪些习俗,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展示】
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图片,激发学生了解汉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要求:讲一讲你所熟知的节日。
(设计意图:利用情境导入,提升了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了解汉族传统节日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展示】
1.出示我会认生字:传、统、贴、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
要求:自由练读,对子互读。
2.出示词语:传统、贴窗花、元宵、大街小巷、祭扫、赛龙舟、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敬老、赏菊、转眼、团圆、热闹
要求:男女生分读。
3.出示多音字:传 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
转 zhuàn(转椅) zhuǎn (转身)
扫 sǎo(扫地) sào(扫帚)
要求: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词语学习在低年级还是很重要的,只有对词语的扎实理解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更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展示】
1. 出示课文内容
要求:自由朗读,读准重音和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节日?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日期吗?
要求:在书上圈一圈,再和小对子交流学习的成果。
(设计意图:生字词学习完后学生齐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学习成果,同时进一步熟悉课文,通过对简单问题的思考,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初步感知课文。)
四、一笔一画,学写生字
【展示】
1.出示我会写的生字:贴、街、舟、爱、敬、转、团、热、闹
要求:观察这些字,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2.逐个出示我会写的生字,组词,偏旁以及写法提示
要求:仔细观察字形,认真倾听,仔细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识字、学词,使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知
【展示】
1.出示我会认生字:传、统、贴、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 要求:指名组词读。
2.出示词语:传统、贴窗花、元宵、大街小巷、祭扫、赛龙舟、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敬老、赏菊、转眼、团圆、热闹
要求: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采取生动的形式来巩固生字词。在低年级教学中,在阅读课的第二课时的开始,我认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学生认的字必须及时的复习巩固,必须不断的复习巩固,老师要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导孩子复习巩固。)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展示】
1.说说本文所介绍的这些节日有哪些民俗活动?
要求:自由读课文,在书中圈一圈。
2.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春节到了,人们还有哪些活动?
要求:举手回答。
3.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你知道元宵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吃什么吗?
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要求:举手回答。
4.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你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给同学们讲一讲。
要求:举手回答。
5.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要求:向同学讲一讲牛郎织女的传说。
6.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习俗?给同学们讲一讲。
要求: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谈论喜欢的部分,老师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文章的情感得以升华。)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展示】
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要求:分小组讨论交流。
读一读下列古诗,说一说它们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
要求:一人读,其他人猜。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端午节 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
要求:思考后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受传统节日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