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2019年9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授予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共和国勋章”。沉甸甸的勋章,映照着英雄们史诗般的光辉人生,饱含着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有弹无枪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有弹有枪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威力更强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历史丰碑
思考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在研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我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
成功研制出来后又有什么历史意义?
国防—两弹一星
1953年,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战事吃紧,美军陆军五星上将兼总统艾森豪威尔武断的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紧急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以防不测。1955年,中共军队占领了大陈列岛,美国国会强硬地表示: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核威胁
国防—两弹一星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破威胁
国防—两弹一星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氨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88年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席之地》
振国威
国防—两弹一星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苏共中央决定,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苏联撤援
国防—两弹一星
人才稀缺
经济困难
环境恶劣
设备落后
1959年7月,周恩来向宋任穷、刘杰传达中共中央研制核武器的决议: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彭学涛、郑瑞峰《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始末》
国防—两弹一星
国防—两弹一星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相隔时间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4年
2年零8个月
“时间最快,花钱最少”为何我国能够
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
国防—两弹一星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
国防—两弹一星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
科学家们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氢弹试爆的烟云早已散去
两弹一星元勋的背影
也一个接一个渐行渐远
他们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每一位英雄,都值得铭记
没有两弹一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而没有他们
就没有两弹一星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钱学森颁奖词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2009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邓稼先颁奖词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朱光亚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于敏颁奖词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孙家栋颁奖词
空投、平洞、竖井、朔风、野地、黄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联。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
——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程开甲颁奖词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国防—两弹一星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
历史意义:
鼓舞国人志气,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弹垄断,促进科技发展;
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到莫高石窟的飞天壁画,
从战国屈原的把酒问天,
到明朝万户的飞天尝试。
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悠远。
飞天梦,是中华民族探寻太空永恒的追求。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2008年9月,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和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翟志刚出舱漫步。
2012年6月,景海鹏、刘洋、刘旺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牵手。
航天—漫步太空
杨利伟—中国第一位
飞天宇航员
翟志刚—中国第一位
太空漫步宇航员
刘洋—中国第一位
女性航天员
航天—漫步太空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杨利伟颁奖词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我国自己设计的空间站
将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造
1959——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成为影响全局的揪心问题,人民口粮严重短缺。全国受灾面积达到9亿多亩,占全国16亿亩耕地面积 一半以上。饥饿、逃荒、浮肿病、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等情况出现并呈增加趋势,都因为粮食的极度匮乏。
——《周恩来总理为解决困难时期的粮食问题呕心沥血》
如何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呢?
袁隆平的科研历程
1960年 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4年 袁隆平在试验稻田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66年 文革期间,袁隆平被关进牛棚,试验秧苗全部被毁
1968年 试验秧苗在雨夜被人连根拔起,即将成功的实验再次中止
1969年 3000多组杂交组合实验,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1973年 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农业—杂交水稻
不
仅
解
决
了
中
国
的
吃
饭
问
题
和
粮
食
安
全
也
为
解
决
世
界
性
的
饥
饿
问
题
做
出
了
贡
献
农业—杂交水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袁隆平颁奖词
我还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在2019年1月初,英国知名媒体BBC发起了20世纪最伟大人物,其中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评选当中,我国的医药学家屠呦呦入选,并与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并列其中。
医学—青蒿素
俗称打摆子
古老的疾病
传播媒介广
易感群众多
潜伏时间长
死亡率较高
医学—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的一小步,
也是中国传统医药贡献给全人类的一份礼物。
医学—青蒿素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屠呦呦颁奖词
文化—成果丰硕
文化—成果丰硕
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文化—成果丰硕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国家制定了恰当的方针政策
②广大科学家、文学家的付出
③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
④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⑤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祖国需要,我就去做。
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他们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的精彩等你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