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09:0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兰亭集序》
选择性必修 下册
1、懂得作者写作此文的缘由。
2、懂得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挖掘学生珍视经典美文的潜在情感。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 亭 集 会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已节)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参加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首。之后王羲之将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41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最后,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正音
癸丑( )
激湍( )
流觞( )
管弦( )
骋怀(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ɡuǐ
tuān
shānɡ
xián
chěnɡ

jiē dào
shānɡ
kuài jī

hái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疏通文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ɡuǐ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县名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省略动词宾语
举行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放开、
敞开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助词,引起下文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俯一仰之间
之于
通“晤”
有的人
通“趋”趋向
不一样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对…事情
到达
等到
到、及
过去
附着

指“向之”句
自然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情趣
一个个
纵使
这次(集会)的诗文
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这一段写了哪几层意思呢?并概括整段落的内容。
第一层(“永和九年,……少长咸集”)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二层(“此地有崇山峻岭,……亦足以畅叙幽情”)
共两句话,前一句写兰亭美景,后一句写士大夫的行为。景虽美,若阴雨晦冥,便大煞风景。
第三层(“是日也……信可乐也。”)
第一句写天气的美好,第二句写人们的行为和主观感受。
描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第一段前两句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提示:先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和与会者,又描绘了兰亭集会热闹欢乐的场景,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前两自然段使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记叙(叙事)、描写、抒情
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总体上写聚会的盛况。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汤显祖的《牡丹亭》里唱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以一乐字为基调。作者为什么“乐”?
作者为何而乐呢?
信可乐也
良辰: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贤:
美景:
乐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赏心: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兰亭集会的盛况
时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事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想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信 可 乐 也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
死生亦大矣。
第三自然段所议论的问题是什么?
第三段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第三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由良辰美景引发对乐忧、生死的感慨。
第三段的基调是那个字?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又归结到《兰亭集》的撰集上,既点出了作序的缘起,又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终有尽期。作者在感时之余,转为伤逝。把庄子之言斥为“虚诞”和“妄作。”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
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段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1)写古今人对生死的感慨;
(2)写后人对生死的感慨;
(3)概括作序目的:使后人了解“我”
的感触。
步步推进
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记叙
第四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写序目的。
第四段的基调是那个字?

第四自然段 悲夫
悲夫

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以今及古
以今推来
沧桑感
厚重感
古人
今人
后人




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

结合全文,找出兰亭诗的产生、诗集的由来、结集的目的句子来?
产生:一觞一咏。
由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为什么说这是一篇书序?
作诗的理由
作诗的情形
成书的经过
成书的意义
借题发挥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重点实、虚词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列坐其次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古代的一种风俗


旁边,水边
热闹
繁多
用来
……的原因
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穷尽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的人;会面
动词,至,及
面对;明白,懂得
本来;动词,看作一样
动词,等同
原因
如同,好像
对;这
重点实词、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词 类 活 用
形作动:穷尽
形作名:贤士
形作名:年少的,年长的。
名作动:围绕
使动:使……流动
使动:使……舒展;使……开畅
特殊句式
状 语 后 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
本文写作特点: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1.写景。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作者的文笔如此洗练并非有意而为,而是句句顺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觉得有无穷逸趣。有这种自然清新的风格,也是本文能够流传千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对偶修辞
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
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
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引用
1、“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死生亦大矣”
《庄子 德充符》引孔子之言:“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原是用来形容“道”的作用。)
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
文章主旨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