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2《致大海》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2-28 20:0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沧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导入
致大海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普希金
一、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诗人、作家。19世纪俄罗斯民族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民族诗人”,高尔基称之为“俄国为学之始祖”。
诗歌《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自由颂》
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
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代表作品)
小说《上尉的女儿》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俄国文学始祖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他是——
普希金是一面镜子,他的作品描绘了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俄罗斯与文化俄罗斯的分水岭。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文学的天空中出现了满天的星辰,交相辉映。
别林斯基说:“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阳光。
二、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宗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
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
作品导读
1.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2.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
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3.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4.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朗诵训练,重音节奏点拨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5.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
在/两齿之间/大胆地滑过,
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
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6.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
也/没有让我的/诗情的波澜 /随着你的山脊/跑开!
7.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边/留下来……
8. 有什么/可顾惜的 /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在你的/荒凉中,只有/一件东西/
也许还/激动我的/心灵。
9. 一面/峭壁,一座/光荣的坟墓……
那里,/种种伟大的/回忆
已在/寒冷的/梦里沉没,
啊,/是拿破仑/熄灭在那里。
10.他/已经在/苦恼里长眠。
紧随着/他,另一个/天才
象/风暴之间/驰过/我们面前,
啊,/我们/心灵的/另一个/主宰。
11.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12.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象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
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13.世界/空虚了/……哦,/海洋,
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
朗诵训练,重音节奏点拨
三、自由诵读,思考:为什么向大海倾诉?倾诉了哪些思想感情?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象征什么?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1、诗歌写了大海的哪些方面
①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
②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
③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
④ 大海的阴沉:声调。
⑤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这里“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是指诗人还不能离开囚禁他的地方,到海外去,去寻求自由的生活。
“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指诗人现在是不自由的,但是他非常渴望自由。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2.诗人为什么永远不会忘记大海?
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倾听大海“黄昏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
3.《致大海》中的“你”是谁?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向“你”告别?
“你”指大海,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在诗人看来,大海就是他的朋友。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而宁静,“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是友人忧郁的絮语,在沉郁地吐诉着心头的哀愁;而波涛汹涌时,惊涛骇浪有如“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诗人才会将“大海”当成自己可以倾诉的知己,从而与它深情地话别。
4. 诗人为什么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
拿破仑·波拿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对内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包含各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退位,随后被流放至厄尔巴岛。1815年建立百日王朝后再度战败于滑铁卢后被流放。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5、同样是告别,前两节和后两节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
前两节: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后两节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忧郁”和“迷惘地徘徊”,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借山岩、海湾、光和影、浪花带到 “寂静的荒原”,即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独立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课时总结】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统治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思想的执着精神。
写作特色: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课时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
2以“大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写现代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抒情文字,用间接抒情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