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提优密卷C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1.篱笆旁边的菜畦里长满了zá cǎo( ), 菜苗xī xī shū shū( )
的,一位lǎo wēng( )手里握着锄头,正在劳动。菜畦旁边的竹林里,一只母鸡shuài lǐng( )着一群小鸡正在mì shí( )。
2.在一个群星shan shuo( )的夜晚,猎人走出帐篷,把1ao ying( )放回山林,望着它远去的身影,猎人感到十分wei jie( )。
二、根据拼音写出同音字。(6分)
yan ( )格 ( )究 屋( ) 五( )六色
shi 装( ) 解( ) 表( ) ( )不可当
ji 科( ) ( )信 世( ) 一如( )往
三、按要求写四字词语。(6分)
1. 描写城市景象的:
2. 描写乡村景象的:
四、选择题。(填序号)(18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杂兴 高兴 兴高采烈 B.冠军 鸡冠花 张冠李戴
C.和气 应和 一唱一和 D.萝卜 卜算子 卜落卜落
2. 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扎到水下(钻) B.儿童急走追黄蝶(跑)
C.耸着尾巴(耸动,惊动) D.最喜小儿亡赖(顽皮、淘气)
3. 下列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B. 奶奶在门前的场地上不仅种了各种各样的花儿,还种了一些蔬菜。
C. 虽然木板窗关起来了,但是屋子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D.因为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4.下列句子中,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3.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C.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D.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平乐 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B.“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句话是《乡下人家》的中心句,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C.《天窗》一文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与向往,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D.《三月桃花水》中作者把“有桃花香味的水”叫“桃花水”。
6. 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田园风光的一项是( )。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C.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D.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3分)
1.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1) 的白云, 的马儿的蒙古包,
绘成了一幅 。
(2) 的山川, 的稻田,
的果树,好一派 。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1)这么美的乡下人家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呢 ( )
(2) 秋天到了,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唱起歌来。( )
(3)是什么光芒,映照着蓝天 是春天的明镜。( )
(4)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 分)
1. 田园景色多么美丽,“篱落疏疏一径深, ”“ ,麦花雪白菜花稀”“茅檐低小, ”。
2.农家生活朴实欢快,《乡下人家》描绘了与乡下人家关系密切的六幅画面,分别是瓜藤攀架图 、 、 、 、秋虫夜吟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村居生活几多快乐,《天窗》是著名作家 的作品,写活泼的孩子们在 、 把天窗作为观察世界的唯一窗口,说明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 。
七、语文与生活。(6分)
某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的部分线路如下,根据表格,完成练习。
线路名称 游览内容 发车地点 往返时间
石塘人家线 游古村落,贯竹海,体验怪坡 国展中心 南门对面 发车,9点 返程:14点 (每周六、日)
世外桃源线 亲历农事,种植桃树,观赏桃花
汤山线 参观茶坊等七坊,采购农副产品
六合竹镇线 游桃花岛和大泉村黑松林,采摘草临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2分)
(1)小丽周六想去乡下观赏桃花,她可以选择早上9点的“世外桃源线”。
(2)妈妈喜欢古村,她可以选择“石塘人家线”,在国展中心北门乘直通车去。
2.小田周六早上来到某市计划两日游。她打算第一天先游桃花岛、摘草莓,那她应该选择 线;第二天参观茶坊、购买农副产品她应选择 线。(4分)
八、阅读课外古诗和短文.完成练习。(32 分)
(一)牧童(14分)
[唐]吕岩
草铺横野①六七里,笛弄②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③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辽阔的原野。 ②弄:戏耍。③蓑衣:用棕毛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挡风雨。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 )。(填序号)(2分)
A.牧童放牧割草图 B.牧童牛背吹笛图 C.牧童晚归休憩图
2.下列对诗人刻画的牧童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2 分)
A衣食无忧,悠闲自在。 B.生性顽劣,傲慢狂妄。 C.天真随性,活泼可爱。
3.诗中的“铺”字从的 角度写出了草的 和“横野”的 ,给人以平缓舒坦的感觉:“弄”字从 的角度呈现了风中笛声 的特点。(5分)
4.展开想象,把第一、二两句诗所呈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3分)
5.课外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 写出两句来。(2分)
(二)乡村的傍晚(18分)
何有文
①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
②眺望远方,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 )的夕阳,( )的晚霞,橫卧在不远处的天边的群山,依山而建的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的炊烟……奶奶还在世时说过:一层山水一层人。我望着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层怎样的山水 怎样的人 这里看不到城市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城市的各种声响喧闹,但却充满神秘。
③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子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边缘是一排排的丝瓜架,瓜蔓儿上开满了一朵朵金黄的花。A.勤劳的小蜜蜂正嗡嗡地一边唱歌一边采蜜。丝瓜架旁边那块碧绿的西瓜地上,虽然没有蜜蜂的歌唱,却有着丰收的喜悦。B.瞧,一个个大西瓜像一个个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亲的臂膀里,夕阳的余晖轻轻地爱抚着它们,催它们入睡。
④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还不时抬起头来,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晚景,“哞哞”地长叫几声来抒发自己快乐的心情,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在宽阔的田野上空回荡,使人听了兴奋不已。
⑤我要把看到的景色一一拍摄下来,让它们永远留存在我的影集里。
⑥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
1. 读短文,想一想,选一选。(填序号)(6分)
(1)读第②自然段,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文中的括号里。(2 分)
A.绚丽 B.耀眼 C.柔和 D.沉沉
(2)第③自然段中,( )是作者看到的,( )是作者想到的。 (多选)(2分)
A.稻子一起一伏 B.一个金色的海洋
C.一个个胖娃娃 D.一个个大西瓜
(3)下列词语不是描写乡村的傍晚的是( )。(2 分)
A.荒无人烟 B.神秘 C.诗情画意 D.迷人、恬静
2. 读短文,画一画,填一填。(6分)
(1)作者是按从 到 的顺序描写乡村傍晚景色的。(2分)
(2)用“ ” 画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2分)
(3)作者说要把看到的景色拍摄下来.如果让你来选景,你会拍摄哪个画面 用“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再给你拍的照片起个名字: 。(2分)
3.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描写景色的句子蕴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一读文中A、B两处句子,写一写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A处:
B处:
九、习作。
写写你了解的乡村生活、田园景物。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也可以写自己的所听、所看或所想:可以是人、景、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提优密卷C
(参考答案)
一、1.杂草 稀稀 疏疏 老翁 率领 觅食
2.闪烁 老鹰 慰藉
二、严 研 檐 颜 饰 释 示 势 技 寄 纪 既
三、示例:1.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
2.炊烟袅袅 鸡犬相闻 瓜菜成畦
四、1. A 2. C 3. C 4. A 5.D 6. B
五、1.示例:(1)悠悠 疾行如风 星星点点 美丽的草原画卷
(2)锦绣 金黄 果实累累 丰收的金秋景象
2. (1) 反问 (2)拟人 (3)设问 (4)对偶 比喻
六、1.树头新绿未成阴 梅子金黄杏子肥 溪上青青草
2. 示例:花开三季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门前晚餐图
3. 茅盾 夏天阵雨时 晚上上床后 慰藉
七、1. (1) √ (2) × 2.六合竹镇 汤山
八、(一)1.C 2.B
3.视觉 茂盛 辽阔 听觉 时断时续、悠扬飘逸
4. 示例: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大地上一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继续续的悠扬的笛声。
5.示例: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 1. (1)C A (2)AD BC (3)A 2.(1)远 近
(2)我多么喜欢乡村这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爱乡村这恬静的生活!(3)示例:近处,是一片金黄的稻田。一阵晚风吹来,稻子一起一伏,使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金色的海洋之中。丰收
3. 示例:这句话把小蜜蜂当成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蜜蜂的勤劳,体现出作者对小蜜蜂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劳动的赞美。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丰收的景象,赋予了画面生机活力和温情,体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九、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