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水浒传》第十回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祖籍苏州。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参考典籍,闭门著述。传说他此间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交往。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施耐庵与世长辞,享年74岁。
《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
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水
浒
关于《水浒传》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价值观,1930年代初,鲁迅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曾这样评论《水浒传》:“‘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不是平民,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当‘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成了奴才。”宋江主动要求招安,招安后又去平田虎、方腊,做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这是小说的败笔。金圣叹也持这种观点。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的看法。①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②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将《水浒传》在全国各地收缴。③20世纪50年代,当时所持的看法是认为《水浒传》是描写歌颂农民起义的。这种看法是当时各种教科书,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看法。
与课文前后相关的情节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 以下是课文的情节。 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野猪林
草料场
第一部分(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
第二部分(2-5):陆虞候密谋害林冲(买刀寻敌)——发展
第三部分(6-9):林教头接管草料场——进一步发展
第四部分(10-12):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小说的 情节 及 结构
沧州遇旧交
密谋害林冲
好言劝教头
草场交接
出门沽酒
刺杀仇敌
情节复述
第一部分(1):沧州遇旧(开端)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
文本研讨
本回起首为何安排李小二出场?
1、从情节上讲,具有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1)、因为要报恩,故注意与林冲有关的人、事;(2)、因为胆小怕事,故不立即让林冲来认人,使得情节的发展具有了起伏变化,更吸引人。
2、从人物塑造上讲,具有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1)、刻画出林冲扶危济困、不图回报的侠义品质;
(2)、也刻画出林冲忍辱苟安、想忍耐避祸的心理。
第二部分(2—5):买刀寻敌(发展)
“正是陆虞侯。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第三部分(6—9):接管草料场(再发展)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第四部分(10—12):雪夜杀敌(高潮、结局)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先搠倒差拨……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情节发展
人 物 形 象
①安分守己,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②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同时又刚猛激烈,嫉恶如仇,彻底的反抗精神。
③细心、缜密 ,小心谨慎。
善良安分
委曲求全
随遇而安
奋起反抗
逼
水浒传
草堂交接
买刀寻敌
沧州遇旧
忍
怒
安
反
忍辱求安
逆来顺受
安于现状
委曲求全
反抗,嫉恶如仇
怒起
自心下慢
身寒沽酒
夜宿荒庙
雪夜报仇
忍(林教头)
狠(豹子头)
官逼官反
社会黑暗
学习完这篇小说,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意义?
当时社会政治极端黑暗、腐败,善良本分的人们生活、生命得不到保障。像林冲这样的中级军官,都被恶势力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奋起反抗,那么一般的民众受欺压、迫害,进而铤而走险,聚众起义,反抗官府,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林冲被“逼上梁山”,为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提供了一个窗口。
翻转身来……林冲喝声道:“……”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
作者用洗练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林冲杀敌时的干脆利落,是他多年心中怒火的总爆发,体现出一向隐忍的林冲奋起的反抗,与“官逼民反”的主题相映合。
体会林冲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刻意义。
林冲当时在东京是保卫京城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尚且被逼起来反抗自己的阶级。那么在同样黑暗、腐败的封建社会里,那些被压在最底层的百姓是怎么个活法?那么,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人又何止林冲一个?所以我们说,林冲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文学形象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林冲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结合其言行作简析。这种变化与下文“火并王伦”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忍辱苟安,自惭形秽
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
英雄本色未消,愤怒,但仍避免将矛头对准最高统治者
准备修屋、考虑过冬
随遇而安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尽显英雄气概,义无返顾踏上反抗之路
从情节发展中动态刻画人物性格
林冲上梁山后本以为进入了自由自在、可以大展拳脚的世界,谁料又遇上疾贤妒能的白衣秀士王伦,对他冷落、刁难、排挤。使得虽然摆脱了官场的林冲事实上重新回到了唯命是从、忍气吞声的境地,迫使林冲重新扮演“小吏”的角色,而这是已蜕变成“英雄的”林冲所无法再容忍的。所以当晁盖、吴用以激将法挑动时,他的豪侠气、烈火般的性格顿时压倒了一切,杀死王伦,奠定梁山大业之基础。火并王伦是其性格演变轨迹的必然,其性格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而完成后的性格反过来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18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 晁盖梁山小夺泊
(王伦待回绝吴用等人)只见林冲双眉别起、两眼圆睁,坐在交椅上, …大骂道:“量你是个落地穷儒,胸中又没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 …林冲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的刀来, …拿住王伦骂道:“…你这疾贤妒能的贼,不杀了你要你何用! …” …去心窝里只一刀,察的搠倒在亭上。 …把首级割下来,提在手里…手拿尖刀,指着众人说道:“我林冲岁系禁军,遭配到此,今日为众豪杰至此相聚,争奈王伦心胸狭隘,疾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距敌官军、他日剪除君侧元凶巨恶?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为山寨之主,好么?”众人道:“头领之言极当。”
“(《水浒传》)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无疑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人物众多而人物各自的身份、经历各异,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林冲。他初出场时,因为顾恋家庭,处事十分谨慎,对高俅父子的迫害,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但他的英雄本色那时已有所显露,只是强加抑制而已。一旦到了忍无可忍之时,他的愤怒便像火山爆发,冲腾而起,再也见不到一丝的软弱。”
——章培恒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一个’。”(1885年)
风雪(环境描写)
内容 写法 作用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4)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动摇得很。
(2)那雪正下得紧。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5)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6)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
烘托人物
(1)林冲到草料场时正是风雪交加,想喝酒驱寒才会“投东”而去,到市井沽酒,也因此得遇山神庙。
(2) 因为下雪,致使林冲住的草屋塌了,这使林冲想起离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
(3)正由于风大雪紧,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头靠住门,致使陆虞候三人没能直闯进山神庙来。
(4)正因为风大雪紧,陆虞候一伙人放完火,就直奔山神庙来避风雪。
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风雪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风 雪
隔门 偷听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厅
投 宿 庙中
大 石 倚门
身 寒 沽 酒
描写的方式
(1)直接描写风雪
(2)侧面描写风雪
(3)描写人物行动不忘风雪
作用:(1)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情感
(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水浒传
作品中多次提到“火”,有什么作用?
(1)“向火”
(2)“将火炭盖了”
(3)“恐怕火盆内……火种被雪水浸灭了”
(4)“草料场火起”
由星星之火逐渐蔓延,如同林冲心中的怒火,顿时从心头熊熊燃起,情节逐渐推进,矛盾逐步激化,最后直达高潮。
手刃仇敌是放在怎样的环境氛围中描绘刻画的?效果怎样?
朔风
大雪
烈火
烘托出了英雄气概、豪侠风范,为人物性格的突变、升华作了有力的气氛设置
《水浒传》人物的绰号往往体现人物的性格。如“黑旋风”李逵、“及时雨”宋江、”金枪将“徐陵、”玉麒麟“卢俊义等,众所周知林冲在故事里又叫“林教头”,绰号“豹子头”。这两个称呼是同一个人,他们有什么区别?
明确:林教头是一个表明身份的称呼。
“豹子头”,是像猎豹一样的凶猛、狠、勇 敢,体现了林冲的性格。
思考:
练习
小二妻店中隔墙
有意偷听听不全
林教头庙中隔门
无意偷听听得真
看来这泱泱宋朝
终究没有我的立足之地
既然鱼不死,他们就不罢休
老子索性先放一把
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鸟火
烧他娘的干干净净
然后上梁山
谁不知道,那里有山有水
好歹是一条出路
谁不知道,离朝廷越远
就越民间越先锋
谁不知道那里日后迟早
轰轰烈烈,萌发一场
被招安的革命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壶酒是一定要喝的了
这把火是一定要点的了
这几个下三滥的泼贼
也是一定要杀的了
刀锋过处的淋漓
料那些没杀过人的家伙
也无从体验,这美从何来
思想太多,终无益处
干,干,干,一搠,一剜,一割
做完这几个必不可少的完美
动作。丢了葫芦,提了枪。趁这会
风雪正紧,老子要一路吆喝——:
“你们快去救应,
我去报官了来!”
茫茫乾坤方圆几何
长传我千百年民族魂魄
旧日宫墙,寻常巷陌
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
走马扬鞭翻山过河
轻生死重大义男儿本色
几番起落,风云振作
赶它个天时地利与人和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十分惆怅。
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
熊熊烈火,长天茫茫,
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
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英雄末路怎能安家乐业
世道凄凉何不揭竿而起
逼 上 梁 山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暂停
四、揣摩p54第3节一段对话,请标出说话人分别是谁。
数内一个道:“这一条计好么?”(差拨)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必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陆虞侯) 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富安)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四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奔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陆虞侯) 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差拨)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富安) 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差拨)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 (富安)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陆虞侯)
重点动词
搠
掇
挺
拽
搠
提
丢
搠
踏
取
搁
扯
剜
总论林冲
林冲是一个最令人同情的悲剧人物,他十分冤枉。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本应活得很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来到他的头上。高衙内采上他的女人,紧接着便是拦路调戏,哄骗诱奸,栽赃,发配充军、暗杀。一连串的打击,都倾泻到他头上。一开始林冲没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闹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总想寻找一个避难所,继续过他教头平静的生活。林冲的退让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他继承祖职,有一套祖传的处世哲学,屈人之下,忍辱负重。但是,林冲还有性格的另一面,他结交天下英雄豪杰,比如像柴进、鲁智深等,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加上他对统治者有一定的认识,吐露出
“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于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臢气”的不满情绪。林冲是一个自身充满矛盾的人,正义感和忍让在他身上同时表现得很强烈。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残酷的斗争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火烧草料场,林冲的性格得到全面升华,发生质的飞跃。他看透了,绝望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生路,就是上梁山。林冲上梁山经历了一个由忍让到绝望的过程,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从以后章节里可以看到,在梁山这支队伍中,林冲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不相信宋朝天子会真心招安,对招安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招安不过是蔡京、高俅等奸臣设下的陷阱,招安凶多吉少。但林冲的意见没为宋江所采纳,在痛苦、无奈中默默地死去。
林冲性格特征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他使我们认识到了宋代“乱自上作,乱自下生”的历史事实。林冲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性格。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遭到人民的反抗。从郑屠户一类的地痞流氓到陆谦一类的恶吏,以及梁中书一类的贪官,还有蔡京、高俅这些朝中奸臣和昏庸无能的宋徽宗,形成一个庞大的压迫阶级。官逼民反,各个阶层的受压迫者都揭竿而起,走向造反的道路。林冲是受压迫者中的一员,像他这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如此下场,何况一般平民?所以出现方腊、宋江、王庆等农民起义军也是自然的,乱自下生的根源是乱自上作。
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859年)
为什么说林冲的形象是最典型的“逼上梁山”典型?作者通过林冲想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被统治者逼到绝路上无路可退而奋起造反
卢俊义,徐宁
杀人是为了拯救自己而不是逞一时之快意
武松、李逵
对统治者不抱任何幻想,是最坚定的反招安者
宋江
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杀人反抗的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
明确:
“逼”。高俅一步一步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则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面对“逼”,“忍”不是办法,唯有“反”才能生存。
作业:
写一篇文学评论,参考题目:
①林冲思想性格变化浅谈
②“逼上梁山”-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感
③小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
三、高潮到来之前作者不断铺垫、设伏笔,请从p53-54的文字中找出八处铺垫之笔来。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大,喝酒外出、压坏屋子)
2、壁上挂一个大葫芦(外出沽酒)
3、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屋塌而入山神庙)
4、将火炭盖了(谨慎,非失火)
5、那雪正下得紧(同1)
6、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同上)
7、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人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同4)
8、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听闻密谋)
研讨话题——
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四人,均为水泊梁山著名英雄,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仿之处(做过朝廷下级军官,都与统治者发生了极严重的冲突),但他们的个性特征是极不相同的。
请写一篇文章,分析四人的异同。
人物
景物
主题
情节
作者及《水浒》: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 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水浒传》最早为一百回体,后来出现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浒》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a
草堂交接
买刀寻敌
沧州遇旧
忍
怒
安
反
忍辱求安
安于现状
逆来顺受
反抗,嫉恶如仇
怒起
自心下慢
身寒沽酒
夜宿荒庙
雪夜报仇
忍(林教头)
狠(豹子头)
官逼官反
社会黑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