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第5课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老子〉四章》
【简历】 老子(生卒年不详),相传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并称“老庄”【作品】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传世本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之后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其思想核心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由道生,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档案(二) 《五石之瓠》
【简历】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作品】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其艺术风格想象奇幻,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善于虚构,想象十分丰富,语言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写作背景
1.《〈老子〉四章》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著作,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2.《五石之瓠》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三、文学文化常识
1.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斗争,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2.老庄
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借而代指道家老庄学派学说。
任务二:语言文字构建
《老子》四章
一、认读字音
1.毂(gǔ) 2.埏埴(shān)(zhí) 3.户牖(yǒu)
4.自矜(jīn) 5.赘行(zhuì)
二、辨识通假
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三、一词多义
1.之
2.恶
3.强
四、词类活用
1.死而不亡者寿 名词用作形容词,长寿
2.慎终如始 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对待
五、古今异义
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古义:指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2.强行者有志
古义:勤勉而行。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做事。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六、文言句式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前置句)
2.为之于未有。(状语后置句)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
七、文白对译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五石之瓠
一、认读字音
1.大瓠(hù) 2.瓠落(huò) 3.呺然(xiāo)
4.掊(pǒu) 5.龟手(jūn) 6.鬻(yù)
7.樽(zūn) 8.洴澼 (píng)(pì)(kuàng)
二、辨识通假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2.或不免于洴澼 “”同“纩”,丝绵絮
三、一词多义
1.举
2.为
四、词类活用
1.其坚不能自举也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越有难 形容词作动词,发动战争
4.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文言句式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省略句)
六、文白对译
《老子》四章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任务小结
有无相生
2.文章主旨
《〈老子〉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理解句段的含意
【任务设计】
1.你是如何理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句话的?
答:
[明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这是非常智慧的提醒。因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所以要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解决措施。
这表现出《老子》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所以接下来又用三个比喻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进一步去领悟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2.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
答:
[明确] 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3.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自知者明”这句话。
答:
[明确] “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微任务二:分析论证方法
【任务设计】
4.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明确] 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微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5.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答:
[明确]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五石之瓠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
[明确]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①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②运用寓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③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
答:
[明确] 惠子:拘泥,不善变通;庄子:灵活,有大智慧。庄子和惠子在千余年前便有过一场著名的辩论。惠子有个大瓠的果实,剖开做盛水的器皿不合适,惠子认为其大而无用。庄子的对答霸气逍遥:“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在惠子看来,大葫芦是无用之物,日常生活中于己无益者都可以称之为无用之物。然而庄子思想的境界高在他逍遥的、天马行空的思绪,使他看问题超乎寻常。
微任务二:理解文章内容
【任务设计】
2.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明确]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这则故事说明: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高,就能把一个不相干的小事情用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智慧境界不够,即使再高明的东西,到了他手里也会没有用。
微任务三: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3.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矛盾?
答:
[明确] “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比如梅,有子也有花,梅子可食,而梅花似无实用,可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因为梅花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无用之用”。“有用”与“无用”因时间、空间及目的而变化。
在当今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要力戒急躁、轻浮,长远看待“无用之用”,保持一份仰望星空、闭目感受生活的惬意心情。
一、运用比喻,说理透辟
【课内挖掘】
《〈老子〉四章》中运用设喻说理,大量地运用明喻、博喻、隐喻来说明事理,收到了深入浅出、透辟生动的效果。并且比喻的运用不拘一格,形式灵活,风格多变,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的比喻也不是一般的“举他物以明之”,而是借助丰富的想象以构成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想象表现为联类无穷的思维运动,使比喻具有联想功能,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抒彩。
【技巧指导】
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一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说理要注意: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与道理要有契合点,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仅用比喻来说理是不完整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运用提升】
请以“赞美奉献精神”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我们知道,人们赞美春蚕,因为它吃的是叶,吐出的是丝,终生闪耀着“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人们赞美老牛,因为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索取甚少,奉献甚多,终生劳而不辍,死而后已。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把无穷的光和热无私奉献给了万世万物。人们歌唱母亲、老师,怀念雷锋、焦裕禄,把解放军称为最可爱的人,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奉献的人生,才是伟大、幸福和快乐的人生。
二、运用寓言说理
【课内挖掘】
寓言说理是我国先秦散文常用的说理方式,它不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演绎,也不是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而是将抽象的哲理寄寓在形象的故事描绘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景、物、人、事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学道理。《庄子》《列子》《韩非子》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尤其以《庄子》最为典型。
《五石之瓠》一文,虽是节选,却能充分显示这一特点。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等事物,给人以无限的联想。作者并借此阐明了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的道理。
【技巧指导】
运用寓言说理,要注意两点:一是故事不可太长,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要注意生动性和形象性;二是手法上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要善于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能给人以启发。
【运用提升】
请采用寓言说理法写一则寓言故事,并借助该故事说明一种道理,15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有头瞎了一只眼的鹿,来到河边吃草,它用那只好的眼睛注视着陆地,防备猎人的攻击,而用瞎了的那只眼对着河,它认为河那边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不料有人乘船从河上经过,看见了这头鹿,一箭就把它射倒了。它将要咽气的时候,说道:“我真是不幸,我防范着陆地那面,想不到我所信赖的河面上却给我带来了灾难。”这则故事是说,事实常常与我们的预料相反,以为危险的事情有时很安全,以为安全的事情有时充满危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