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第9课 复活(节选)
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28年9月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9世纪60年代初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贵族阶级决裂,转向农民阶段。1899年完成长篇小说《复活》。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于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托尔斯泰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茨威格的《三作家》中都记述了他。他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曾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作品】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
二、写作背景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的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三、文学文化常识
三个托尔斯泰
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俄国诗人、剧作家。写有长篇历史小说《谢列勃良内公爵》,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沙皇鲍里斯》,主要反映16-17世纪俄国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还写有讽刺沙皇官僚的讽刺诗《波波夫的梦》。
列夫·托尔斯泰(见“作者档案”)。
阿·托尔斯泰(1882-1945),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历程》(《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描写十月革命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过程。长篇小说《彼得大帝》和剧本《伊凡雷帝》均取材于历史。
任务二:语言自主梳理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斜睨(nì) 2.啰唆(suo) 3.步履(lǚ)
4.饶恕(shù) 5.踱步(duó) 6.窘态(jiǒnɡ)
7.赎罪(shú)
(二)多音字
1.臊 2.恶
二、辨识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一)辨析词义
1.温顺·温和
[辨析] 温顺:温和顺从。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温顺”指温和顺从,不违抗别人,常形容动物、小孩等。“温和”意义范围比“温顺”广,常形容性格、态度、说话口气等的和气、平和,使人感到亲切,如温和的脸;它还指气候的不冷不热,如厦门气候温和。
[情境选词] ①性情温顺的大象可以说是动物中的庞然大物。
②奶奶对我的态度总是那么温和。
2.竭力·极力
[辨析] 竭力:尽力。极力:用尽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竭力”指竭尽所有力量,常说尽心竭力。“极力”着重指极其用力,可说极力推崇、极力控制感情等。
[情境选词] ①每个国家都竭力发展自己国家的航空事业。
②医生正在与时间赛跑,极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二)积累成语
[释义]
1.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嫣然,很美的样子(指女性)。
2.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3.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鲜明整齐的样子。
4.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炼。风霜,比喻生活中的痛苦、挫折。
5.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
[情境呈现]
1.看到我后,她只是嫣然一笑,算是打过招呼,转身又忙自己的事去了。
2.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抱着孩子,跪坐在车站旁。
3.他表面衣冠楚楚,私底下却做了许多不法的勾当。
4.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5.中年人眸子里满是鄙夷不屑,态度十分强横,声音大到震得整个包间都嗡嗡响。
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
1.梳理本文情节,完成下表。
人 物 事 件 层 次 情 节
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三部分:一、(1~15段),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二、(16~70段),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进行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三、(71~78段),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一、(1~15段),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二、(16~70段),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进行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三、(71~78段),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探监——相认——赎罪
2.任务小结
3.文章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分析情节
【任务导引】
小说的情节就好像人体的脉搏,它体现着作品的健康和气质,从总的方面来看,整个情节就是作品的整个生命,它无疑是很重要的。
【任务设计】
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玛丝洛娃的?当聂赫留朵夫出现在她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了他?
答:
[明确] 玛丝洛娃被赶出聂赫留朵夫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的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了她。玛丝洛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该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不是自愿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 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后来他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答:
[明确] 有过动摇。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她造成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微任务二:分析人物的语言
【任务导引】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务设计】
5.赏析句子: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答:
[明确] 这里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6.“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聂赫留朵夫为什么这么想?
答:
[明确] 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
微任务三:鉴赏手法及效果
【任务导引】
作者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传递了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我们阅读时不仅仅要关注人物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的结果,更要关注在这过程中作者对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
【任务设计】
7.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
答:
[明确] 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卡秋莎”“你”。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地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8.赏析句子: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答:
[明确]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击制胜的战机的形象,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说明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9.文中除了心理描写还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微任务四: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0.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
[明确]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透露出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11.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
答:
[明确] 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申冤上诉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微任务五:探究标题的含义
【任务导引】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对应的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形式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任务设计】
12.课文的题目为“复活”,有何深刻含义?
答:
[明确]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个因为他的欲望而被毁掉的女孩,那一刻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自己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乞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玛丝洛娃重逢时,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忏悔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微任务六:合作探究
【任务设计】
13.“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答:
[明确] 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描写还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运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
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
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介,因此这样描写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
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内回顾】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接着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随后,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考点解读】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等),又对其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的描写。
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解题指津】
一、常见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
(2)小说中运用了××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二、技巧点拨
一般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三、易错提醒
1.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对典型的描写文字检索不全或对检索到的文字加工提炼不准确,就会出现手法找不全或找不准的失误。
2.只答手法,缺少分析,或分析啰唆。分析时,出现简单罗列原文描写文字的情况,而不是概述自己的加工成果。
【任务检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伍 子 胥
谷 凡
一夜大风,刮得楚国上下飞沙走石。这么大的风,伍员还是第一次见到,他躲在一个山林里不敢轻易露面。
伍员是楚国人,但现在他不想是了,他正在想尽办法逃出楚国。父亲和哥哥已经被楚王杀害,若不是他反应敏捷,早就做了楚王的刀下鬼了。伍员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楚王听信费无忌的谗言,非说太子有叛国之心,伍奢为太子辩解,因此获罪。
费无忌知道伍奢的两个儿子不好惹,若是要杀伍奢,伍尚和伍员哥俩儿必须一块儿灭掉。费无忌把这种利害告诉楚王,楚王下令,兄弟俩若按时到都城,便可释放了他们的父亲伍奢。
伍员开始就不相信,召回儿子就可释放父亲,这算是什么罪?但是,天下人若知道兄弟俩可以救父亲,却依然逃跑,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接到命令的时候,伍尚就决定他回都城,让弟弟伍员逃走。
现在,因为伍员抗命,楚王就名正言顺地杀死了他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
一父一兄,就这样平白无故地送命了。据说,当时楚王下令的时候伍奢就已经预料到,伍尚会来,而伍员会出逃。听到伍员真的出逃以后,伍奢还流下了眼泪,他说楚国危哉,百姓又要遭受战乱之苦。
楚王杀死伍奢和伍尚,下令捉拿伍员。现在楚王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伍员想逃出楚国又谈何容易。
伍员躲在山林里不敢轻举妄动,他急得满嘴燎泡,嗓子甚至不能出声了。突然,一支冷箭嗖地一下从他的头顶飞过,伍员惊出一身冷汗,是谁?谁能料想到他躲藏在这里呢?
伍员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身上的兵器。风在吹,树在动。伍员定睛看时,发现是自己的好友申鲍胥。申鲍胥走到他面前,并没有说话,只是将一包钱币扔给了他。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出人的善恶来!伍员满眼都是感激之情。
很长一段时间,伍员不知该说什么,他知道,说什么话都代表不了此时自己的心情。最后,伍员还是用沙哑的声音说:“若我能逃出,定要踏平楚国杀死楚君。”申鲍胥看了看伍员,他看到了伍员身上从里到外的仇恨。
眼前的伍员不光声音有变,头发也全变白了。申鲍胥望着伍员,离开的时候只说了两句话:“子胥兄,若是你敢踏平楚国,我一定全力相保!”
申鲍胥走了,伍员继续躲藏。也许是天意,奉命捉拿伍员的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他须髯全白,他们还在根据画像寻找伍员,于是伍员出逃成功。
伍员逃出国,到了吴国。为报父兄之仇,他忍辱负重。吴国的公子光对他早有耳闻,也知伍员的能耐,他们成了好友。公子光用鱼肠剑杀死了吴王僚,夺得王位。
机会总算来了,踏平楚国的机会很快摆在了伍员面前。伍员向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强强联手,只等吴王一声令下,大军出发。
天空依然蔚蓝,伍员抬头看了看飞翔在天空中的鸟,心里不免隐隐作痛。毕竟带兵准备踏平的,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此刻他想起了老友申鲍胥,不知他现在近况如何?当初若是没有申鲍胥的帮助,伍员焉能逃离楚国?然而,父兄的仇恨一直在心底生长,若不让昏君看到自己的错误,天下谁还愿意做明君?
杀!一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两军决战于柏举,楚师大败。吴师进逼国都郢,楚昭王逃走了。
为了报仇,伍员让人挖开了楚平王的墓穴,把他的尸骨鞭打了三百下。申鲍胥听说后仰天长叹,跑到秦国求援,他不吃不喝七天七夜,悲哭不止。秦哀公被感动,出兵救楚。
伍员的大仇报了,费无忌早就被楚国人处死了。伍员和申鲍胥至死没有再见面……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关于大风刮得楚国飞沙走石的描写,营造了悲凉凄惨的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了伍奢的悲惨命运。
B.文中写申鲍胥只寥寥几笔,看似着力不多,但其重情、守诺、爱国的形象却跃然纸上,形象之丰满度不亚于伍子胥。
C.奸佞费无忌被处死的原因在文中没有交代,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可能是费无忌被处死与伍子胥事件没有什么关联,不能突出报仇雪耻的主旨。
D.文中“太子建”“公子光”“吴师”“楚师”等词语,保留了一定的文言特点,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历史演义的特性。
解析:选A。A项,“暗示了伍奢的悲惨命运”错,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伍子胥,应该是暗示伍子胥的悲惨遭遇。故选A。
2.太史公认为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试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伍子胥这一形象特点的。
答:
解析:“若我能逃出,定要踏平楚国杀死楚君”,这是对伍子胥的语言描写,表现伍子胥立志报仇的决心。“杀!一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这是对伍子胥的心理描写,表现其想要雪耻的信念的坚定不移。“为了报仇,伍员让人挖开了楚平王的墓穴,把他的尸骨鞭打了三百下”,这是对伍子胥的行动描写,表现其想要报仇雪恨的心理。此外,“天下人若知道兄弟俩可以救父亲,却依然逃跑,于情于理都讲不通。接到命令的时候,伍尚就决定他回都城,让弟弟伍员逃走”“据说,当时楚王下令的时候伍奢就已经预料到,伍尚会来,而伍员会出逃。听到伍员真的出逃以后,伍奢还流下了眼泪,他说楚国危哉,百姓又要遭受战乱之苦”,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其兄的全小义而被杀,突出伍员的“弃小义,雪大耻”。
答案:(1)语言描写。“若我能逃出,定要踏平楚国杀死楚君。”(2)心理描写。“一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表现其想要雪耻的信念的坚定不移。(3)行动描写。将楚王鞭尸三百。(4)对比手法。通过其兄的全小义而被杀,突出伍员的“弃小义,雪大耻”。
3.本文属于历史演义小说,请从这个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
答案:(1)伍子胥的故事基本保持与历史记载的一致性;(2)本文整体较为通俗,语言浅显,叙述句多,表现出口语化、去文言化;(3)说教性强,迎合民众心理,其报仇雪耻、快意恩仇的主旨与民间的侠义主流一致。
细致而生动的心理描写
【课内挖掘】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聂赫留朵夫在刚见到玛丝洛娃想要同对方交谈时对使用“你”还是“您”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向他要钱时他内心闪现出的“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以及后来“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等心理变化,都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聂赫留朵夫在灵魂“复活”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凸显了他的人性复苏,也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
【技巧指导】
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的喜、怒、哀、惧等心理活动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心理描写分两种,一是直接心理描写,包括内心独白、心理直呈、梦境幻觉等,直接心理描写的抒情性和感染力较强;二是间接心理描写,包括以神态动作反映人物心理和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等方式,其特点是运用灵活,语言含蓄,生动感人。
【运用提升】
运用心理描写,写一个成绩单下发后“我”的表现的片段,150字左右。
答:
[参考示例] 成绩单发下来了,看着那令人崩溃的分数,我感觉天都塌下来了。身旁的同学神情各异,有的欣喜若狂,有的愁容满面,我的心更强烈地跳动起来,手更凉了。我的努力为什么没有成效?我走在冷风中,阴冷的天气一如我冰冷的心,我的脚步似有千斤重,怎么也迈不动。父母对我抱有那么大的期望,平时总是叮嘱我努力学习,我回家后该怎么向他们交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