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知识点精炼
Ⅰ.聚焦考点
Ⅱ.知识点精炼
ⅰ.声音的产生
ⅱ.声波
ⅲ.声音的传播及传播快慢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材<活动>:观察声音的产生
①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②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 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都在振动。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教材<思考与讨论>:蝉又名知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声。你知道蝉是怎样发声的吗
蝉的发音器在腹部,像蒙上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名师讲解】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就停止。这一点可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正在发声。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③二胡、吉他等是由琴弦的振动而发声的,笛子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发出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教材<活动>:①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紧贴在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也能听到敲击声吗
两次都能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
②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相撞击,能听到撞击声吗
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教材<活动>:(1)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听声音有什么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逐渐变小;随着空气的进入,又逐渐听到铃声。
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教材<思考与讨论>:我们在观看科幻电影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太空中有飞行器发生了爆炸,附近飞行器里的人立即看到并听到爆炸。你认为这个场景合理吗
不合理。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不能听到爆炸声。
◆教材<活动>:制作土电话
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上,并用胶带纸将火柴粘在杯底上,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制成了。两个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一个同学对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另一位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这时能听到另一位同学的说话声音,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三、声波
1.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例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振动面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教材<活动>:①在盛水的水槽中用一支铅笔不断轻触水面,水面上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外传播。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铅笔轻触水面,引起水面振动,水面出现波纹,向四周传播,使软木塞上下浮动。
②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烛焰的摇晃情况。
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使烛焰发生晃动。
2.声波的用途:如科学家用声波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名师讲解】声波是具有能量的,如人们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粉碎结石。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1.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相同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名师讲解】声音的传播与水波类似,我们看不到空气,当然也就不能像看到水波那样看到声波,但声波是真实存在的。
3. 15℃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为340米。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4. 回声及回声测距
(1)声音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时,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如果小于0.1秒,便无法区分开来,此时回声能使原声加强。在屋子里说话,听起来比在屋外说话响亮,就是这个道理。
(3)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公式是s=vt。
◆教材<思考与讨论>:①对着山崖高声喊叫,我们会听到什么 查阅资料,尝试解释原因。
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听到回声。这是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传到人的耳朵里,人又听到了声音,这就是回声。
②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可利用回声知识,如对着某一山崖高声喊叫,测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t和人到山崖的距离s,即可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v=2s/t。
【注意】t是声音在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而s为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所以声音从声源传播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是t。
一、声音的产生
1.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2.图甲是某手工艺品,由竹筒(A、B两端开口,C处开一小口)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B处塞入,在A处吹气并来回拉动“活塞"能发出悦耳的哨音,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B.哨音是由筒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换用更大的力吹气改变了哨音的音调
D.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了哨音的响度
3.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进行有效监控,从而根治噪声污染
B.乙图中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纸屑弹得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也越高
C.丙图中广口瓶中不断被抽气,听到的手机响声逐渐增强
D.丁图中当我们用纸板划动梳齿时,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音调也越低
4.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5.听力正常的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有关声现象的事例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星遭到流星的撞击,地球上的人也能微微听到声音
B.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其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会听到三次敲击声,最先听到的是由钢管传来的
C.海洋中的海豚是利用海水传播声音来交流信息的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6.(2021七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击鼓时,会看到碎纸屑在鼓面上不断地跳动。在此实验中,碎纸屑的作用是( )
A.使鼓面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鼓面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使鼓的振动时间延长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7.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1)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
(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瓶中的空气柱越短,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 ,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填字母)。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8.(2021七下·台州期中)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 。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 (填“高”、“低”、“快”或“慢”)。
9.(2021七下·金华月考)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所示,小明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声音的 不同;但对于声音主要是由哪个物体发出的有所疑惑,于是他又找来了薄铁片、薄塑料片和薄木板,用相同的速度先后在梳齿上划过进行对比,发现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判断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 (选填“梳齿“或“硬卡片”)发出的。而人的听觉是在 形成的。
10.(2021八下·慈溪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
二、声波
11.现代社会里,养狗成为一种“时尚”,但遛狗伤人事故也时有发生,超声波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实验结果显示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以下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B.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人什么也没听见,是因为它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12.“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3.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赫兹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赫兹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14.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15.“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水域监利段发生翻沉,客轮倒扣在江面上。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搜救队员用铁锤敲击露出水面的船体并将耳朵贴在船体上听。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击船体是为了使铁锤振动发声
B.敲击船体是利用声音向被困者传递能量
C.贴在船体上听是为了听到求救者的超声波信号
D.贴在船体上听是利用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16.(2021七下·滨江期中)根据如图提供的小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发出的声音都是超声波,人类听不见
B.因为大象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C.家人之间悄悄说话,身边的狗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的频率狗狗是无法感知
D.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狗听到了人类听不见的声音
17.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如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340米。从描述中反思,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和 有关。
(2)当音调或响度改变时,示波器上所显示的内容也会改变。如图甲中给出了相同时间内两个不同音调或响度的发声体A和B振动的图像,其中 的音调高。而乙、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是乐音的波形图。
18.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 。如图所示,蝙蝠靠 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19.(2019七下·余杭期中)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三、声音的传播及传播快慢
20.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式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的“嘀嗒”声,这个现象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C.固体传播声音效果比空气好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比在固体中更快
21.声速: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中传播速度最慢。声速还与介质的 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 米,气温每 1°C,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
22.(2021七下·杭州期末)学习科学要学会利用书籍的信息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1)关于声音的速度,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5℃时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从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 有关;
(2)借助示波器,可以观察到不同声音的波形。如图是两个不同的发声体A和B发出的音调和响度不同的波形示意图,其中发声体 的音调高;
(3)运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23.(2021八下·余姚期中)某渔船向海底发射探测鱼群位置的超声波,经过2s收到回波信号,则鱼群与渔船的距离是: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神舟九号飞船在太空遨游时,地面的监测设备不能用这种方法来监控飞船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
24.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 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 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25.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C -20 -10 0 10 20 30
声音每秒传播距离/m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音每秒传播距离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 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
(3)20°C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他大喊一声后经过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0.5秒钟才听到左边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26.下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m/s)
A 空气 0 331
B 空气 15 340
C 空气 20 344
D 水 0 1450
E 铁 0 4900
(1)通过比较 (填“序号”),可得出在相同温度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通过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和小刚利用一根足够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管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明将一只耳朵紧贴在水管一端,小刚在另一端敲一下,则小明会听到 声敲打声。
27.位于海面下几十米深处的“南海一号”商船已被打捞浮出海面,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又一突破。“南海一号”商船长约30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如图所示。很早以前,我国考古队员就利用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点制成了一种装置安装在船上,用它发出的超声波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细致的探测。
(1)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为1500 m/s,若探测装置发出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花时间是0.024 s,则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写出计算过程)
(2)该装置能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28.(2021七下·拱墅期中)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500m/s,在钢铁中的传播v铁=5100m/s。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最短时间为0.1s。
(1)现有一根足够长、注满水的铁质管,在一端用力敲击后,可在另一端听到 次声响,其中最后一声是通过 传播过来的。
(2)在一根空心铁质管的一端敲击,另一端接收传来的声音,此时人耳恰能分辨出来,问该空心管的最短距离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9.(2021七下·秀洲月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介质 声速v(米/秒) 介质 声速v(米/秒)
空气(0℃) 331 蒸馏水(25℃) 1497
空气(15℃) 340 铝(25℃) 5000
空气(25℃) 346 铁(25℃) 5200
煤油(25℃) 1324 铜(25℃) 3750
(1)指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能有的规律: (写出一条即可)。
(2)某测量员在空气温度是15℃的环境中利用回声测距离: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秒钟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秒钟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 ▲ ,已知声速为340米/秒,则两峭壁间的距离多少米?(写出计算步骤)
30.(2020七下·长兴期末)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很快,所以声速的测量体现了科学家们超凡的智慧。
(1)历史上第一个测出空气中的声速的人是英国人德罕姆。1708年的一个晚上,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顶端,注视着远处正在发射的炮弹,先后不同的炮弹都落在距离教堂19.32公里的同一个山顶上。他在看到炮弹爆炸所发出闪光后计时,听见炮弹爆炸声后停止计时,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声速;并且通过测量多次, (填减小误差的方法),作为最后的结果。
(2)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是在1827年,由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和他的助手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位测量者分乘在两只船上,先测出两船的距离。然后其中一只船在水下放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则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了水下钟声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为9.6s。实验结束后,科拉顿通过计算,得出了水中声速为1435m/s的结论。如图所示,请问科拉顿此次实验时两船的距离为多少 (计算时忽略船的长度对距离的影响)
(3)历史上第一次测得声音在金属中的速度是在法国巴黎进行的。当时人们拿来一根长为931米的铸铁造的管子,在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就会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响声间隔2.5秒。人们为什么可以听到两次响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2.【答案】B3.【答案】D4.【答案】C5.【答案】A6.【答案】B
7.【答案】(1)瓶壁;低(2)空气柱;大;高(3)A
8.【答案】振动;高
9.【答案】振动;音调;硬卡片;大脑
10.【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4)声音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11.【答案】B12.【答案】B13.【答案】C14.【答案】A15.【答案】D16.【答案】D
17.【答案】(1)介质;温度(2)发声体A;乙
18.【答案】快;乐音;超声波(或回声定位)
19.【答案】(1)乙;粗细(2)乙丙(3)在弦的长度、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振动的频率高低与松紧程度有关
20.【答案】C
21.【答案】固体;气体;温度;340;升高
22.【答案】(1)介质(2)A(3)不能
23.【答案】1500 m;真空不能传声
24.【答案】(1)A.B.D
(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3)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任选一个即可)
25.【答案】(1)如答图所示:
(2)解:温度低时
(3)解:声音到右边山崖的距离:s= × 340 m/s×0.3 s=51 m,
声音到左边山崖的距离:s'= ×340 m/s×0.5 s=85 m,
山谷的宽度为:s宽=s+s' =51 m+85 m=136 m。
26.【答案】(1)ADE
(2)同一介质里,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3)3
27.【答案】(1)解: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用时间是t=0.024 s,速度v=1 500 m/s,
则沉船在海面下的深度为s= ×1 500 m/s×0.024 s=18 m。
(2)解: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8.【答案】(1)3;空气
(2)设空心管的最短距离为s,
;
;
解得:s≈36.43m。
29.【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2)解:反射
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第一次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又经过 再次听到回声,即为从开始计时算起
一共用了1.5s听到回声,
则此峭壁离人的距离:
则两峭壁间的距离:.
30.【答案】(1)求出平均值
(2)略两船之间的距离为:s=vt=1435m/s×9.6s=13776m
(3)声音会分别通过铁管和空气传播,由于v固>v气,因此第一次听到的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空气传来的,因此人们会听到两次响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