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
主题素材——汇水成川,积土成山
一
1.素材积累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谋得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艾米丽的私奔是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的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应用角度】 “金钱的诱惑”“亲情”“人道主义”等。
2.素材应用
古人有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实何必这样做呢?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活着虽说没有钱不行,但也不能为钱而活。有钱一定会幸福吗?它只是会为人的虚荣心打个满分,画个句号。
《大卫·科波菲尔》中无数为钱而活的人最后都一步步堕落,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金钱而战,又有多少人何曾幸福。拿破仑曾拥有过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利、财富。但他却说:“我这一生没有过一天快乐的日子。”的确,他只是一味地东征西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曾几何时,他是多么伟大的帝王,而现在呢?他只有深埋尘土,为他所做的一切偿还。
二
1.素材积累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相继发表以后,各种宴请、采访、签名就跟随着他,使他极为苦恼。而这时,托尔斯泰正准备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复活》。为了专心致志地写好这本书,有一天,他把用人叫到跟前,对他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死’在我的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从此,托尔斯泰把自己锁在屋子里,集中精力写作。每当有人来拜访他时,用人便显出十分悲痛的样子对客人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渐渐地,社会上都传说托尔斯泰神秘地死去,来访者因此绝迹了。10年过去了,1899年,世界文学史上的巨著《复活》脱稿,托尔斯泰也同时“复活”了。耐得住寂寞的托尔斯泰,以他的皇皇巨著长久占据着人类的精神领域。
【应用角度】 “守住寂寞”“复活”“专心致志”等。
2.素材应用
托尔斯泰的“死去”和“复活”,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学会给自己一条冷板凳。那些最终成就伟业的人,都是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托尔斯泰的冷板凳一坐就是10年。然而,茫茫人海,悠悠古今,多少人的聪明才智在名利喧嚣中消隐!适时给自己一条冷板凳,其实就是为灵魂深处守住一方宁静。
三
1.素材积累
永不言败的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全力以赴地搏斗,尽管他已坚持了几天几夜,尽管他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尽管他已失去了所有可以助战的武器,他依旧顽强地、不屈地、像天地间的巨人一般,挺立着、战斗着。老人终于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副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只剩下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
【应用角度】 “信念”“执着”“坚强”“生活的强者”等。
2.素材应用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却不可以被打败!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会有海浪和海啸的出现。挫折来临时,我们不要害怕,记得一句话:“当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对我笑时,我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在此,我也想学着吟一句:当挫折一步步靠近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坚强的盾,勇敢地迎上前去!
四
1.素材积累
哥伦比亚文学大师马尔克斯,在写出《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巨著成名后,面对络绎不绝的记者对他为文秘诀的访问,他反复强调自己搜集资料的辛苦:“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某某事见于某某报,某某事发生于某某地,某某年代的人说话就是某某腔调。”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还摆出常年积累的一摞一摞的剪报、材料和相关图书。
【应用角度】 “成功秘诀”“勤奋努力”“积累”等。
2.素材应用
“人贵有恒”,古往今来,有多少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到达光辉顶点的故事:马尔克斯,用常年积累的一摞一摞的剪报、材料和相关图书写出了《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巨著;陈景润钻研数学,呕心沥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甘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终其一生无怨无悔。当然,对于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普通人而言,也许注定要度过平凡的一生,但是,只要保持热情与专注,我们同样可以让平凡的生命显现光彩。
[名言警句]
1.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
2.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愚昧无知的一层裱糊纸。——马洛利
3.有如语言之于批评家,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默生
4.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5.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里德
6.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名言
7.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8.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毛泽东
9.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
10.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费尔巴哈
[精彩片段]
1.有人说现实已被绚丽多姿的霓虹熏染得光怪陆离,早已丧失了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和亮节。其实,在摇头慨叹精粹流失的同时,不妨细心感受一下新风,说不定那些被认为早已失去的经典,正在以另一种形式普照大地。
2.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不断兴起,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那么,我们的节日呢?中华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种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日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
3.文化的创新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大大增强了人的综合素质,使得人能够全面发展。所以我认为:文化同经济一样必须要开阔创新。
4.朋友,当你沉浸在“情人节”的玫瑰花香中的时候,你可想过,牛郎织女正在一路奔波,在“七夕”时,即将相会在鹊桥之上? 朋友,当你头戴红色圣诞帽,挤在小教堂里不亦乐乎的时候,你可记得,重阳那天携着双亲登高远望遍插茱萸时的一幕一幕?
群文阅读——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品美文]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前情:大卫的母亲克莱拉死后,他的继父谋得斯通先生把他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工作,后来他来到贝西姨婆处。
第二天早上下楼时,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早餐桌前,想得出了神,她的一只胳臂搁在茶盘上,水罐往茶壶里倒得水都漫出来了,整块台布都泡在了水中,直到我进来才把她从沉思中唤醒。我敢断定,她想的一定是关于我的事。
吃早饭时我老朝姨婆看。我看她看不了一会儿,发现她也在看我,我不知所措。我的刀子落在了叉子上,叉子又绊到刀子上。切下的肉还没送到嘴里,肉的碎片却飞到了空中,高得吓人。连茶都要呛我,不肯走正路下去,走了错路。
“喂!”过了很久,我姨婆才开口说话,“我已给他写了信了。”
“给——?”
“给你的后爸。”我姨婆说。
“你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问道。
“我还说不上来,”我姨婆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啊,要是我得回到谋得斯通先生那儿去的话,”我喊了起来,“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会儿我对这件事,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姨婆摇着头说,“我只知道,我还没法说。我们还得看一看。”
我一听这话,心都凉了。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地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她围上围裙,亲自洗起茶杯来。
谋得斯通先生的回信终于来了。我姨婆告诉我说,他第二天要亲自来跟我姨婆谈我的问题。我听了很吃惊。第二天,我坐在那儿计算着时刻,心里有时希望低落,有时恐惧上升,此起彼落地冲突着,弄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就这样坐在那儿,等待着那张阴沉的脸来吓唬我。
…………
“我要走开吗,姨婆?”我战战兢兢地问道。
“别走,少爷,”我姨婆说,“当然别走!”
“特洛伍德小姐,接到你的信,我觉得,为了表白我自己,更为了表示对你的尊敬——”谋得斯通先生说。
“谢谢你,”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说,“你用不着考虑我。”
“这个淘气的孩子,居然丢下朋友和工作,出逃了。他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和死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这孩子,性格乖戾,桀骜不驯,态度粗暴,脾气倔强、执拗。我姐姐跟我,都曾尽力设法想把他的毛病改过来,可是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我相信,他是最坏的一个。”
“这话太过分了!”姨婆立即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把这孩子托付给我的一个朋友照顾,叫他学一门体面的职业。可是他不喜欢这种职业,逃跑了,成了一个乡下的流浪汉,衣衫破烂地跑到这儿来,来向你诉冤来了,特洛伍德小姐。”
“你还是先说说那体面的职业吧,”我姨婆说,“要是这孩子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也会要他去学那门职业吗?要是那可怜的孩子——他妈妈——还活着,你仍会要他去学那体面的职业吗?会吗?”我姨婆问。
“我相信,”谋得斯通先生点了点头说,“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
“哼!”我姨婆说,“不幸的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一死,她的年金也没有了吧?”
“她一死就没有了。”谋得斯通先生回答说。
“那份小小的财产——那幢房子、花园——那座没有乌鸦的鸦巢——就没有她儿子的份了吗?”
“我的亡妻很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完全信赖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不通世事、最可怜、最不幸的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为合适的方法安排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下去。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打算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身体坐得笔直,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两眼锐利地盯着那说话的人。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不!”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吧!”
“狄克先生,”我姨婆说,“你看我该拿这孩子怎么办?”狄克先生考虑了一下,犹豫了一下,忽然喜上眉梢,回答说:“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
“你可以走了。”姨婆对谋得斯通先生说,“这孩子我倒要留下碰碰运气看了。即使他完全像你说的那样,那我替他做的事,至少也可以赶得上你替他做的。不过你的话,我是一句也不会相信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那个可怜、不幸、一步走错的娃娃,你给她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第一次遇见她时——我敢肯定,你对她一定大送媚笑,大飞媚眼,好像你连对鹅都不敢嘘一声——那一天,是那个软弱的小东西多么倒霉的日子!对那个单纯的娃娃来说,你是个暴君,你把她的心都砸碎了。你利用了她大部分的弱点,伤害她,要了她的命。呸!滚开!滚!”
谋得斯通先生一直站在门旁,脸带微笑地看着我姨婆,可是他那道浓眉却紧紧地锁在一起。
“再见了,先生!”姨婆说,“再见!跟你也再见了,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一言不发,审慎地伸出胳臂挽住弟弟的胳臂,以不屑一顾的傲慢态度走出屋子。
我姨婆的脸渐渐舒展开来。我怀着极大的诚意,双臂紧搂着她的脖子去吻她。
本文在叙述的过程中是以大卫的视角来叙述的,即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
本文在叙述事情时,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通过“我”和姨婆的对话表现出“我”并不想回到后爸那里;通过姨婆和谋得斯通姐弟俩的对话来表现他们姐弟俩的虚伪和狡诈。
本选段围绕“我的去留问题”展开讨论,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的情节更紧凑集中,并且矛盾也在讨论中更尖锐化,可以说“我的去留问题”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复活(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流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
聂赫留朵夫……只要求……进去探望。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
“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为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
“嗯,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
“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
玛丝洛娃没有回答。
……柯拉勃列娃突然提议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儿酒怎么样?”
“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丽篇章。
本文节选了男女主人公多次见面后的一个片段。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不是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卡秋莎·玛丝洛娃一向认为聂赫留朵夫是她所遇见的男人中最好的一个,尽管他残酷地伤害过她。但是,在经历了血泪斑斑的摧残之后,要卡秋莎·玛丝洛娃再像以前那样爱他,这也是不可能的。她的爱情已大大褪色,但也可以说有了升华。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爱已没有少女时代的狂热,也没有理想化的成分,她更不想同他结婚。含苞欲放的爱情的芳香早已经消失,鲜艳娇嫩的花瓣也已经褪色,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永不复返,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乞力马扎罗的雪
[美]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碳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
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
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在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
“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
“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
“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
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 哈里!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
“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
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女人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 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这篇小说采用对话和意识流的形式,写了哈里临死时的情形。哈里最终走向死亡,所以本文的明线是主人公哈里生命终结时的时间进程,体现哈里肉体上的由生到死。本文写到主人公哈里死之前的意识活动。先写到他认为或许飞机到死也不会来,这时候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嗜赌成性、好吃懒做。接着写他想要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到最后写他想象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所以本文的暗线则是哈里感染坏疽后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意识流动,体现他精神上的由死向生。
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实和回忆交错,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集中展现哈里临终时的处境与心境;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文章通过回忆,补充了人物的经历,烘托人物形象,突显哈里由过去的堕落与迷惘转变到现在渴望灵魂的净化与超越。
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人物的现实之外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今天是星期天,雨停了,我想选几朵红色的和白色的玫瑰花带到我的墓地去,这些玫瑰花是她为祭坛做花环而种的。今年冬天沉闷得令人害怕,雨后的早晨充满了凄凉的情景,我不禁想起镇上埋死尸的那座山头。那是片光秃秃的坡地,看不见树木,一阵风过后,偶尔会飘来几朵树绒。雨停后,晌午的太阳肯定会把山坡上泥泞的土地晒干,不仅如此,它还会一直钻进我的墓穴里,使我幼小的躯体腐烂,与昆虫壳和草根混杂在一起。
我曾想飞上祭坛摘下几朵最鲜艳的玫瑰花,但是我失败了。她跪在神像前,从我第一次遭遇到失败后,她就一直全神贯注地跪在那里。也许今天我能成功。但是灯光一闪一闪的,她从沉思中惊醒,抬起头来看了看墙角,椅子就在那儿。她肯定在想:“又刮风了。”因为这时祭坛上发出“吱吱”的响声,房子也晃动了一下。这时我明白了,摘玫瑰花得另选时机,因为她依然警觉地看着椅子,我的手从她脸边经过时,她会察觉到的。我应该再等一会儿,她会离开这里,到隔壁房间去睡午觉。每到星期天,这午觉她是必睡无疑的。只有那时,我才有可能带着玫瑰花出去,并且在她回到房间里看着椅子之前回来。
上个星期天的情况特别糟糕,我几乎等了两个小时,她才定下心来。她似乎有点急躁不安,疑虑重重,为自己在家里的寂寞即将被打破的念头搞得心烦意乱。过了一会儿,她出去找灯。借着走廊上的亮光,我看见她穿着深色外衣和粉红色的袜子,我觉得她还是四十年前那个在这间屋里扑倒在我床上的小姑娘。当时她对我说:“已经在你的眼中放了小棍,看,你的眼睛真大,真圆。”一切都没有变,从那个遥远的八月的一天下午起,时间仿佛凝固了。那天下午,那些女人把她带进房间,让她看了看尸体,对她说:“哭吧!他就是你的哥哥!”她扑在墙上,顺从地哭成一个泪人儿。约有三四个星期天了,我都想拿些玫瑰花,但是,她很警觉地站在祭坛前专心致志地守护着,她在家住的二十年中,我从未见她那么专心过。上个星期天,趁她出去找灯时,我用最好看的玫瑰花做了一个花束,于是感到比以往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了。但是,当我准备回到椅子那里时,忽然听到走廊上传来了脚步声,我赶紧又把花插回祭坛上。
我的鞋已在不曾生火的炉子边烤了二十年,但是,那天下午粘上的泥块却还没有脱落。那天我去找鞋,大门已经关闭,挂在门框上的面包和芦苇条也已取下,家具都已搬走了,全都搬走了,只留下墙角的那把让我终日坐在上面消磨时光的椅子。
过了许多年,她回来了。房间里只剩我一人,坐在那里等待着。我能听到木头腐烂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在房门紧闭的卧室里变得日益陈旧的空气的振动声。她就在这个时候回来了。她推开门进来时,我身上布满尘埃和蜘蛛网,尽管来人的年龄已经增长,我还是认出了她,那个在八月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陪我去马厩掏鸟窝的小姑娘。她站在门口,手里提着箱子,头顶绿色小帽。这副模样仿佛她马上就会叫出声来,要把那天下午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那天下午,当他们赶来时,我手里抓着折断的梯子,已经仰面躺在马厩里的草地上了。她把门完全推开,门上的合页吱扭响了一声。像有人在屋顶敲了一下似的,天花板上的尘埃扑通扑通往下掉。她在门口犹豫了一下,随即探进半个身子看了看房间,像是要叫醒睡梦中的人那样叫了两声:“孩子,孩子!”我仍旧安然地坐在椅子里,两条腿伸得笔直。我原以为她是回来看房子的,但是,她在家里住下了。她按照原来的样子修复了祭坛。只要她回来,哪怕只是一个人,也足以修复这被无情的时间打破的世界。从此后,她除了在隔壁房间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这里。下午她靠着门坐在椅子上, 边做针线边卖花。她缝衣服时总是在椅子上摇呀摇的,当有人来买玫瑰花时,她总是把钱放进腰带上的小布包里。
她就这样在摇椅里坐了二十年,摇摇晃晃,缝缝补补,间或瞧一瞧墙角的椅子,好像她现在照看的不是和她一起度过童年的兄长,而是一个身体残废了的始终坐在墙角椅子上的小孙子。
我低下头想到,这次也许能碰到玫瑰花。如果我能拿到花,就将它拿到山坡上去,插到自己的坟头上,然后再回到我的椅子里,直到有一天她不再来这里,隔壁房间也不再有声音。
当这一天来到的时候,眼前的一切都会变的。我必须再次跑出去,告诉人们,那个卖玫瑰花的女人,那个住在破屋里的女人,需要几个汉子将她抬到山坡上,到那时我将一个人永远地留在房间里。不过,她会感到满意的,因为她将知道,每个星期天到她的祭坛上弄乱玫瑰花的,不仅仅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风。
故事情节充满魔幻色彩,如文章以幽灵的身份自言自语,想拿祭坛上的玫瑰花插在自己的坟头,叙述故事时现实和回忆不时交错。 魔幻情节中的细节很真实,与现实没有违和感,如“天花板上的尘埃扑通扑通往下掉”生动地写出房子被废弃二十年后无比陈旧。 魔幻的情节暗示现实世界,表现很真实的情感;如“我”虽想拿玫瑰花,但又不想让妹妹察觉,可见“我”对妹妹的关爱;妹妹离家二十年后再回到家,一直照看“我”的祭坛,可见她对哥哥的死的愧疚和对哥哥的思念之情。 魔幻的情节真实地再现了人的孤独和悲剧,如“我”死后,一直独自留在房间里,坟头没有玫瑰花;妹妹时刻祭拜哥哥,却不理解哥哥的心愿,没有将美丽的玫瑰花插到哥哥的坟头。
[感时文]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既“活”又“火”?
仲 田
(标题抛出疑问,暗含中心论点。)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脉延续,国之强大,离不开赓续历史传统、守护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可以说,支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开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引出文章观点。在引题上,不蔓不枝,直入主题。同时援引领导人讲话,点明支持和扶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包括国粹艺术、非遗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成热潮。“故宫跑”、京剧“潮”、敦煌美、诗词热……诸多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形态活跃在各大平台,不仅越来越有时代风尚,而且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伴随着传播热度的是,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换言之,文化热,不能热在一时,而要在持续支持与扶持中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第二段契合观点,联系现实,指出要发展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传统文化不能只热在一时,而要有持久发展。引出下文。)
应该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的背后,藏着对其支持与扶持的紧迫性。仔细观察一些火热的传统文化形态,多数是因为某个“IP人物”的带动而进入人们视野。这是好现象,却也值得反思。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如何能更有持续性?如何能百花齐放?如何能激发内生动力、散发外在魅力?思考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扶持大有裨益。
(第三段可以看作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通过分析支持传统文化发展的紧迫性,为下文提出对策做好铺垫。)
这就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扶持。弘扬传统文化,既是传播的过程,又是研究的过程,归根结底都要立足于对其深入研究之上。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无相关。人们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文化,更是借助诸如《敦煌飞天》的芭蕾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既“活”又“火”。
(对策之一: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论证思路是观点+解释+举例论证(敦煌文化研究)+总结陈词,逻辑很明晰。)
这就需要具有博大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敦煌文化为例,其文化风格之丰富、文化样态之精彩,很大程度上在于历史上的中西文明交流,这是互相学习借鉴的成果。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发展、交流互鉴提供了契机,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就能学习借鉴到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应该说,中华文化之伟大在于包容互鉴,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需要秉持包容精神。
(对策之二:要有博大胸怀,开展国际交流。作者列举敦煌文化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例子,说明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当前,文明都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我们追随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就都能够活起来,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必定具有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结尾发出呼吁,再次回扣主题,首尾颇为圆融。)
[学例文]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材料一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材料二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
材料三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思路点拨]
1.弄清材料内涵。
材料一:侧重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我们是一个整体,强调人的社会性。
材料二:高山上终年都覆盖着皑皑白雪,这些雪,远远看去如同一个庞大而坚固的白雪帝国,坚不可摧,然而积雪越厚,下面的雪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当这种压力达到极限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外界的力,比如动物的奔跑、滚落的石块、刮风、轻微的震动,甚至在山谷中的一声大喊,都足以引发一场大型雪崩。压垮坚不可摧的白雪帝国的可能是某一片雪花的微弱重力,灾难面前,没有一片雪花可以幸免,没有一片雪花堪称无辜。可是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材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说明灾难面前无人能独善其身;二是强调在对抗灾难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材料三:对于《木瓜》一诗主旨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作者当是一位青年男子。本材料借向对方传达爱慕之意的诗句,阐述了一种相互信任、互惠互赠、相协相助,感恩报恩以实现长期和好的关系。
2.给材料归类,从不同中求一致。
材料一从正面阐释,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材料二从反面来表达,强调灾难来临时,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材料三则侧重与人交往时的方法和意图。
三则材料都是强调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就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少一些平庸之恶,多一些合作与担当。
3.结合当下思考。
明确写作的意图和目的,材料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就是思考的重心,议论文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分析现象来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例文]
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
从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诗句“我们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树上的树叶,同一座花园里的花朵”到鲁迅先生的一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从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如今全球共患难,同担当,无不彰显出人类本就是一个整体。“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都没有办法独善其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我们应发挥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力量,风雨共患难,更好地造福人类。
早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便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但在这个高速发展又相互联系的时代中,人类应该更早地意识到整个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逐渐加强。曾经多次暴发的全球疫情或是金融危机,都在一次次提醒着人们人类之间的联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天而降,令人猝不及防,“逆行者”们怀着舍生取义的心态,来到湖北,与时间赛跑,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的生命。即使面临医疗防护物资缺乏、硬件设施不完备等问题,他们也不畏险阻,迎难而上,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支撑他们的正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强大的信念与毅力。当然,除了在前线的战士们,我们坚守在家中,也对疫情的好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次疫情才会如此迅速地得以控制。
再反观那些自以为自己利益高高在上而忽略事物联系性的人,所谓的利益真正得到保障了吗?并没有。例如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终究是每个人自私的结果。倘若有一人调解矛盾,出言劝阻,车上的15人,又怎会全部丧失生命?这次疫情当中,中国是一个关口,如果关口失守,每个国家都会面临同样甚至更严重的灾难,谁又能保证自己可以全身而退?没有一片雪花无辜,没有谁是孤岛。
然而,总有许多人认识不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一点,抑或是没有完全接受。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美国以此为机千方百计压制中国;当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美国非但不出力遏制疫情,反而在批判各国上乐此不疲;当试图将自己与国际社会拉开距离,独善其身时,病毒已悄然降临,美国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受疫情危害的第一大国。在病疫这一人类的公敌面前,多数国家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诗经》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而美国却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战友。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人类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世界需要这种责任感,这个课题很大,大到无所适从;但它又很近,近到与我们息息相关。在特殊时期,我们都需要放下成见,心怀一种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共同面对这场灾难。
这将是我们毕生奋斗的目标!
本单元小说中的人物,如米考伯先生、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圣地亚哥、布恩迪亚,都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甚至大多已经成为某一类人物的象征。这些人物为什么令人如此难忘?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结合整本小说,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
答:
答案:(示例)选择人物:圣地亚哥。
性格特点:(1)圣地亚哥是勇敢的。能独自驾船深入大海中捕鱼,就足够说明老人的勇气了。老人在努力了84天之后,终于有一条大鱼上钩了。可是,那条鱼太大了,仅凭老人的一己之力,几乎无法将鱼钓起。但是老人和凶残的大鱼搏斗,鱼拼命挣扎,用它巨大的身躯撞击小船来还击。小船随时有可能被大鱼撞翻而沉入海底。老人冒着生命危险,用尽所有办法,将鱼杀死后捕获。这展现了圣地亚哥的勇敢。
(2)圣地亚哥性格刚毅,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历经风霜、饱受艰难,岁月的流逝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悦的,永不服输的”,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虽然他一生历经沧桑、厄运连连,却是一位性格刚毅的老人。
(3)圣地亚哥是乐观的。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是有心情和马诺林一起谈论棒球比赛,或者到露台饭店和别人闲聊;他每天早起享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高兴地出海捕鱼,不考虑结果会如何。嘲讽、孤独甚至是马诺林的离开他都能够忍受。
(4)圣地亚哥是自信的。日积月累的捕鱼经验和技巧赋予了他足够的自信,让他敢于选择在第85天开始他英雄般的远航;他相信自己能够捕到一条大鱼,他甚至希望在航行途中碰见迷路的鱼群。
典型意义:圣地亚哥与命运和死亡的勇敢抗争成就了海明威笔下最完美的硬汉形象。他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以坚韧的毅力承受巨大的灾难而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完美地体现了人生永恒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淋漓尽致地阐释了海明威想表达的主题“生命因死亡而永恒,精神因死亡而大放异彩”。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形象的最后总结。海明威的硬汉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精神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不少“小说元素”,或让人感动,或引人深思,或逗人发笑……
试着从中采撷一二,以之为基础创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小说。
佳作赏读 亮点评析
无言处最是动人(1)他吸了最后一口烟,长长地舒了口气,刺鼻的烟味混杂着胸中的郁气从肺管中喷涌而出,向空气中逃散开去。(2)大脚狠狠碾灭了烟头,他翻身跨上那辆老式的二八杠自行车,用力一蹬。(3)剧团到家的路不算短,他可以好好想想今天发生的事情。最近一个星期,几乎每天排练结束时都是这样的状态。他知道《茶馆》这个戏是经典中的经典,也知道王利发这个人物分量有多重,所以人物的每一句台词他都细细琢磨了。台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他都去请教了团里的老演员,废寝忘食地跟他们一起精心设计、反复锤炼。这样下苦功夫,出来的台词效果应该是非常精彩的啊,导演怎么就不满意呢?他想不通,简直是一团乱麻,只有导演那拧巴的眉头和没完没了的烟圈在他脑海中一遍遍闪现,挥之不去。对了,还有那句“没有台词的部分才是这场戏的亮点”。王利发跟小孙女告别的那场戏,王利发根本就没什么台词嘛!演员的嘴是拿来帮角色说话的,连台词都没有,叫我怎么演!有这一腔怨气作动力,脚下的车轮被他蹬得飞快,到家了。(4)远远就望见女儿倚在门口,穿着鲜红的小裙子,分外招人疼。可他今天实在没心思哄女儿,丢下自行车就径直往书房里去了。女儿怯怯地跟过来,拿乌黑的大眼睛望着他。都三岁了,话还是不太会说,想要什么东西就拿大眼珠子看着人,他对这个女儿既宠爱又有些无奈。妻跟过来:“她想买隔壁超市的糖想了一天了,我说等爸爸回来。你带她去一下吧。”他实在是累了:“你带她去吧,我累得很,不想动。”一只软糯糯的小手攀到自己的手上,狡猾地溜到了自己宽大的掌心里。女儿红润润的小嘴不知什么时候噘了起来,圆溜溜的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自己,那眸子里分明闪着狡黠的光。(5)不知怎么他的心突然就柔软了,好想把全世界的糖果都捧到这个小丫头面前。他宠溺地捏着女儿软乎乎的小手,温柔又无奈地说了声:“好。”这只小狐狸啊,一个字都不用说就征服了他。然后他又不禁有点儿沮丧,如果自己在舞台上也有这般轻易打动人心的魅力,也就不会这么苦恼了。(6)可这魅力从何而来?他恍然大悟。如果女儿聒噪不已,自己大概连看她一眼的耐性都没有。正是她出奇的沉默,才引来了自己的注意,才有了“创作”的空间,将自己的眼神和情感默默传递。王利发那段没有台词的戏,不是情感不足,恰恰是与孙女生离死别的悲伤太深切、太痛苦而无法言说,是剧作者精心设计的留白。这角色的无言之处,正是演员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用纯粹的表演、用眼神和表情发声的绝佳契机啊!(7)他拿起了剧本,翻到告别那场戏,思索起来……一个月后,《茶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剧评标题赫然写着“新王利发大放异彩,无言处最是动人”。 (1)标题有韵味,能吸引人。(2)详细地描写了“他”吸烟的动作,并从其动作中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焦虑。(3)细节描写突出,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4)心理描写,点出问题的所在,“没有台词的部分才是这场戏的亮点”。(5)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家庭的温暖,孩子的可爱,柔软了“他”的心。(6)孩子“一个字都不用说就征服了他”,这就是生活中人物的魅力所在。戏剧来源于生活。(7)“他”由此受到启发,思考生活与戏剧的联系,把握住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总评] 寓理于事,构思精巧。本文通过讲述“他”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转变及成功演出,彰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无言处最是动人”。将道理融合在故事里,借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构思精巧独特。文章重点写他下班回家后的发现和顿悟,展现其认识过程,而对如何排练、演出略而不写,只对“一个月后,《茶馆》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略做交代。布局精当,描写细腻。文章注重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基本特征是广泛多面、完整细致地再现生活,内容高度生活化,通过展现故事情节、描绘具体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使读者在审美愉悦中获得教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为小说“三要素”。其中心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小说中,既可通过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可通过行动和环境描写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小说属虚构性较强的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必须注意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小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具备小说的基本特征。但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情节更为单一,往往截取小的生活片段,着眼于比较小的事件,着笔于一两个人物,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字数常常在千字左右。小小说在取材、构思、落笔等方面自由、灵活,能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受到大家的普遍喜爱。
写小小说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小小说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小小说情节线索比较单一,人物关系比较简单,不能展开广阔复杂的生活画面,但它却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比较小的窗口去展现大千世界的一个侧面,开掘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主题。“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例如,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只有四百余字,仅仅是描述了火车车厢里的一个场面:
一列火车缓缓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轰隆轰隆”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开始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到病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这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出场的人物连姓名也没有交代,除了那个后备役老兵之外,其他人物都没有语言,也未进行细致的描写,但这车厢一角的镜头,却相当集中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蕴含的意义可以说是丰富而深刻的。
2.小小说要精于艺术构思。善于抓住令人感悟深刻的和新颖的材料,进行虚构、开掘、生发,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进行艺术构思。同时,截取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也是小小说构思的重要一环。小小说构思要独特新颖,不落俗套,而新巧的构思来自对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开掘,来自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与思考。
3.小小说要着力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要求写出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要能概括较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在写作中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等突出人物的内部特征,探寻人物灵魂的奥秘。还要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4.小小说要精心设置故事情节。要以人物为轴心安排情节,要依据人物性格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性格的冲突设置情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1.从老切割师的角度:具备经验、技术,又有起用年轻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容易成功。以勇气为核心,可以从正面谈勇气的作用和价值,也可以从反面谈缺乏勇气的弊端和负面影响。但并不是说谈了勇气就足够了,还要将勇气和经验、技术结合起来阐释,这样一来,论证才是圆满的。
2.从年轻徒弟的角度:不在意物品的价值,只关注自己要做的事,放下顾虑,敢于尝试,你就有了50%的成功率,而不是100%的失败率。以放下顾虑为核心,从正面谈排除干扰,心无杂念,才能全神贯注地做事,并将这件事做好。从反面谈顾虑重重,患得患失,该动手的时候不敢下手,最终错失机会,饱尝“失败”这枚苦果,一生庸碌。也可以谈面对困难,敢于尝试。
3.从商人的角度:面对无数说“不”的切割师,他坚持寻找可以切割这颗钻石的人,最终获得了满意的结果。以机遇和挑战为核心,从正面谈在人生道路上,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要坚持不懈,敢于拼搏,夺取胜利。从反面谈遇到问题就退缩,纵使与机遇相逢也不相识,进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4.从老切割师和年轻徒弟的角度:团队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齐心协力,成功就会在不远处。以团队合作为核心,可以谈团结就是胜利,分裂就会失败;优势需要互补,合作才能共赢等。
[参考例文]
青 瓷
一枝青花犹如一条小蛇盘上了瓶身,那瓶在日光下显得如此晶莹剔透。而一条长长的记忆,纠缠着老戴的整个人生。
当老戴还是小戴时,他的生活就如享受着江南春风的竹笋般,舒适,滋润。但是好梦总不会长,变故来得很随意,又那么让人无措。
老戴的爹,是小有名气的制瓷人。有一天,京城来了老朋友,老戴爹设了酒宴招待客人。席间,老友拿出一支锦盒,爱瓷如痴的老戴爹当时就呆在那里,半晌,才接过青瓷,喜得直叫:“好瓷!”老朋友问:“老哥哥,你说,这瓷值多少钱?我这条老命就差点儿为这瓶丢了。”老戴的爹有了些醉意,笑嘻嘻地伸出两个指头晃了晃。“两万两?”“嘻,二十万两。”老友喜得不知所措:“当真?”“我还能骗你吗?这可是景德镇的制品,慈禧太后的珍藏!”说着,老戴爹抱着瓷瓶站了起来,大概是想让老友看看瓶底的印章。谁知脚下被椅子腿绊了一下,连人带瓷瓶摔倒在地,瓷瓶就这样碎了一块。老戴爹的酒也醒了……
最后,老戴爹变卖了所有家产,才凑了不到十一万两的银子。朋友接过银票,在叹息声中离去了。
老戴爹开始修补瓷瓶,他晃着脑袋,满脸憧憬地说:“儿子,等爹把这个物件儿修补好了,咱的大房子就会回来的。”
可惜,世上的事就是难遂人愿,家里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老戴爹仍然固执地不接其他任何活儿,埋头修补青瓷。谁知瓶子还没补好,老戴爹就中风了,临终前支吾地指着青瓷想说些什么,却被老戴娘打断了:“这个破东西害了你。你还想拿它害孩子们,它再值钱我们也不补了!”老戴爹在不甘中合上了眼睛,老戴娘哭得死去活来。
小戴渐渐变成了老戴,他的技术也越来越好,但他一直忘不了父亲的遗愿。老娘去世后,他拿出那个被老娘恨了几十年的青瓷瓶,潜心修补。“爹,吃饭了!爹,你还在看那破瓶子?”儿子叫着老戴,不紧不慢地说。儿子在烧瓷上很有天分,这一点极像他爷爷。可是爷俩儿怎么也烧不出一块让青花瓶看起来完美无缺的瓷来。
“你这两天背着我神神秘秘地干什么呢?”老戴不解地看着儿子。
“保密。”儿子得意一笑。
老戴六十大寿那天,宾客满堂,却不见儿子。半晌,儿子满头大汗抱着一只锦盒走了过来。打开。一枝青花静静地开在瓶子身上,阳光下温润如玉。“你,你修好了?”老戴老泪纵横,这瓶子补得真是天衣无缝。
“没。那破瓶子被我摔了,又不是什么宝贝,修什么?我重新烧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儿子笑着说。
“你是怎么烧出来的?我和你爷爷可从来没想过再烧一个。”
“你和爷爷太看重那青瓷的价值了,忘了不破不立,只知道补!”
[点评]
本文精选小小说这一文体,一枝独秀,引人眼球。文章故事曲折,鉴瓶—损瓶—补瓶—新瓶,涟漪连连,引人入胜。结尾卒章显志,契合材料,点明主旨。文章勾画老戴、老戴爹、儿子三个人物,“戴”寓“带着沉重的压力”,又寓“慢慢等待”之意,构思巧妙。再者,小说语言精当,“一条长长的记忆,纠缠着老戴的整个人生”“当老戴还是小戴时,他的生活就如享受着江南春风的竹笋般,舒适,滋润”“小戴渐渐变成了老戴”等,给人以灵韵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