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综合学情检测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到“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甲),而在纸窗上开一个小孔,使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纸屏上,却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乙)。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图乙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C.图乙是小孔成像 D.小孔成像所成的是一个虚像
2.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3.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声波引起振动,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庭→耳蜗→半规管
B.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具有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4.()你是耳机一族(如图所示)吗?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使听力下降。这些感觉细胞( )
A.能形成听觉 B.能够收集声波
C.位于耳蜗内 D.构成传人神经
5.如图所示,在一个空铁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在塑料膜上呈现的像。关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大小孔能使像大一些
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虛像
C.将烛焰远离小孔,像会变小
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像也会旋转
6.“百枝然火龙衔烛,七采络缨凤吐花”。焰火晚会灿烂绚丽,关于焰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焰火在水中的倒影属于人造光源
B.听到的爆竹声是在耳蜗中形成的
C.先看到焰火后听到爆炸声,说明声速比光速快
D.焰火把人影照在地面上,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下列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打靶时要“三点一线”
B.激光准直挖掘隧道
C.小孔成像
D.水中的“倒影”
8.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这一现象说明( )
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
C.人的一种错觉 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
9.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扬声器播音,泡沫粒跳动
B.音叉发声,溅起水花
C.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D.大钟发声,球被弹起
10.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变弱,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铃声逐渐变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该实验现象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
C.听不见铃声,是由于玻璃罩反射了声波
D.听到铃声逐渐变响,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强
11.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接着把光源换成蜡烛,调整好相关器材的高度,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央5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蜡烛到光具座的左端并点燃,再移动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中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通过移动蜡烛及光屏的位置,下列成像情况符合实际的是( )
A.若蜡烛放置在1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成清晰的像
B.若蜡烛放置在30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放置在3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D.若蜡烛放置在45厘米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12.在“用点燃的蜡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在草稿上记录了一次实验现象(漏画了光屏)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
A.l1是物距
B.l2是像距
C.实验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实验中,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13.如图所示的光路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4.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就越大
B.平面镜越大,物体在镜中的像就越大
C.用小平面镜能看到脸的各部分,证明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D.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1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四幅图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中大海深处发光的水母是光源
B.图②中雾天透过树丛的光東是直的,表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C.图③中医生用电子胃镜通过光导纤维观察人体胃肠道内部,利用光的多次折射传输图像信息
D.图④中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证明了太阳光是复色光
16.(2021七上·平阳月考)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D.视觉形成: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神经--视网膜--大脑
17.(2021七上·平阳月考)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 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图乙: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 逐渐抽出玻璃量内的空气,听到铃声渐小; 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18.(2021七下·嵊州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光具座上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 透镜焦距为10厘米),此时在光屏上恰好成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B.蜡烛向左移动5厘米,光屏向右移动适当的距离,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缩小的像
C.将蜡烛移到45厘米刻度处,向右移动光屏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将蜡烛和光屏都向右移动15厘米,光屏上能得到清晰放大的像
19.(2021七下·临海期末)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東,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为窗所束亦皆倒……”。文中描写的情景分别对应下图的甲、乙、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三幅图中形成的“影”都是虚像
C.乙、丙两图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丙图成像的大小跟太阳和小孔的距离有关
20.(2021七下·拱墅期末)《资治通鉴》中记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表明古人很早就会用磨光的铜面做镜面,观察自己的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铜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B.铜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铜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铜镜的大小无关
D.人远离铜镜时,铜镜中的像会变小
二、填空题(共6题,共28分)
21.(2021七下·西湖期中) 12月31日,西溪中学举办了迎新会演。某同学在艺术节上演奏二胡,二胡发声的原理是琴弦在 ,从而产生声音;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二胡这个乐器在演奏,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和辨别的。
22.(2021七下·海曙期末)在“制作针孔照相机”活动中,在空易拉罐底部的中央,用钉子戳一个小孔,再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并把蒙有半透明薄纸(光屏)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所示,图中物体AB将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 (虚/实)像;当物体AB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光屏距离小孔越近,像越 (大/小)。
23.(2021七下·吴兴期末)六一儿童节,小安学校组织了一场精彩的庆祝活动。
(1)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乐器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声音的 不同而判断的。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表演,这是因为光的的 反射。
(2)某同学坐在最前排还是不能看清表演者,如图两个示意图中正确的矫正方法是 。
24.如图所示,公路边设有一个大平面镜,我们从镜中看到一辆汽车向东驶到十字路口向右拐弯,这辆车实际上是向 行驶,向 拐弯。
25.(2021七下·乐清期中)低碳环保的公共自行车,给市民出行带来方便,为了安全使用和美观,在设计上用了不少科学知识。
(1)主体色橙色代表活力、服务与发展,与自行车颜色巧妙呼应;我们看到车身为橙色是因为自行车反射 光。
(2)自行车的尾灯设计很巧妙,当后面开来的汽车的灯光无论从哪个方向射向尾灯,它都能把光线从原路反射回去。下图是四种尾灯设计的剖面图,能产生上述效果的是( )
A.B.C.D.
26.(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图甲是传统激光斜射式光电鼠标简化光路,这种鼠标在紧贴其底部的反射面1上时,反射光线能被感应器接收到,鼠标能正常工作,但在距离稍远的反射面2上就会失灵。图乙是一种采用“针光技术”的光电鼠标简化光路(为方便读图,与反射面垂直的两条光线特意略错开),这种鼠标在反射面1和反射面2上都能正常工作。
(1)请分析图甲中反射面2上的反射光线,解释此时鼠标会失灵的原因: 。
(2)图乙中,反射面上的光线入射角是 度。
三、实验探究题(共6题,共40分)
27.(2020七下·金华期中)如图是学校科学兴趣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1)小陆将蜡烛A垂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2)能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的实验操作步骤: 。
(3)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6.20 8.68 10.35 13.52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6.20 8.73 10.35 13.48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8.(2019七下·长兴月考)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 是正确的。
29.(2021七下·诸暨期中)照相机为什么不采用小孔成像而采用凸透镜成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该装置由两个不透光的筒组成,内筒能在外筒内左右移动。内筒开口处用半透明纸作光屏,在外筒的孔上放置凸透镜(实验序号1),调节内筒位置,直至出现清晰的像,并记录现象。然后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仅对孔上放置的透镜及孔的大小按照序号2、3、4、5、6进行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外筒孔中放置物体 未遮盖的 凸透镜 小部分遮盖的凸透镜 大部分遮盖凸透镜 较大孔径的 小孔 中等孔径的 小孔 较小孔径的 小孔
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笔画 模糊,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像的亮暗 亮 中 暗 亮 中 暗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分别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
A.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 B.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D.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 。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
30.(2021七下·萧山月考)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
(1)图甲中A是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在图乙中发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有几组不相等,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2)为了便于测量及减少误差,必须使玻璃板 (选填“水平”“竖直”或“倾斜”)放置。
(3)若将显示的时间为 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之前,则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 。
31.(2018七下·柯桥期中)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回答下列问题:
(1)光屏上像的性质为 。
(2)从图中推算出焦距为 (选填字母)。
A.f < 15cm B.15cm < f < 20cm C.f > 30cm
(3)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 。
32.(2016七下·洞头期中)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科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手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玻璃板,调整玻璃板的角度直到眼睛能 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入射角/反射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能/不能)像光一 样反射.
(3)当用海绵板代替玻璃板,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强/弱)于玻璃板.
四、解答题(共4题,共22分)
33.(2021七下·西湖期中)
(1)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途中做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砖上,通过二次折射回到空气中,请画出完整的折射光路图;
(3)请将凹透镜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34.(2020七下·长兴期中)“海市蜃楼”是一种与光学有关的自然现象,下图是海面上形成“海市蜃楼”的图解。
资料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人另一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的;
资料2:一般情况,光从密度较大的介质斜射人密度较小的介质会偏离法线而改变传播方向(如右下图):
资料3: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低,在一定的高度内,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导致空气的密度不同。
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游客看到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2)请根据以上提供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对该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
35.(2021七下·吴兴期中)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 s﹣1)
空气(0℃) 331 冰 3230
空气(15℃) 340 铜 3750
煤油(25℃) 1324 铝 5000
水(常温) 1500 铁 5200
(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2)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规律是
(3)在长为884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43s,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
36.(2015七下·浙江月考)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会“拐弯”的声音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会“拐弯”.1923年,荷兰的一个火药库发生了大爆炸,据调查,在1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在100千米到160千米的地区内,人们却什么没有听到,令人奇怪的是,在1300千米的地方的人们却又清楚地听到了爆炸声.
这真是件有趣而又奇怪的事!声音怎么会拐弯绕过中间地带呢?
原来声音有个“怪脾气”:它在温度均匀的空气里是笔直地走的;一旦碰到空气的温度有高有低时,它就尽挑温度低得地方走,于是声音就拐弯了.如果某个地区接近地面的温度变化得厉害,这儿高那儿低,那么声音拐到高空后又会往下,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奇怪的现象.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烈日炎炎,在沙漠或戈壁滩上,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在传播时向 拐弯.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若枫桥到寒山寺的距离为1020m,客船里的乘客听到钟声至少是 s前僧人撞击钟面而传来的.
(3)你注意过高速列车通过时的声音吗?夜晚和早晨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请根据上面的知识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2.【答案】B3.【答案】D4.【答案】C5.【答案】C6.【答案】D
7.【答案】D8.【答案】D9.【答案】C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C
13.【答案】D14.【答案】D15.【答案】C16.【答案】D17.【答案】A18.【答案】D
19.【答案】C20.【答案】C
21.【答案】振动;音调;音色
22.【答案】实;小
23.【答案】(1)音色;漫(2)乙
24.【答案】北;左
25.【答案】(1)橙(2)B
26.【答案】(1)感应器接收不到反射面2上的反射光线(2)0
27.【答案】(1)②(2)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将B蜡烛撤掉,拿一张白纸放在刚才B蜡烛的位置,不能承接到A蜡烛的像(3)测量距离时有误差
28.【答案】(1)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①
29.【答案】(1)B(2)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程度/光源亮度更稳定
(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
30.【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蜡烛与像没有完全重合或没有考虑到玻璃板的厚度
(2)竖直(3)10:15
31.【答案】(1)倒立缩小实像(2)B(3)是
32.【答案】(1)空气(2)入射角;能(3)强
33.【答案】(1)解:如图所示 :
(2)解:如图所示 :
(3)解:如图所示 :
34.【答案】(1)虚像
(2)近海面的下层空气比高空的温度低,密度大;从近海面物体射出的光进入密度不断变小的空气时发生连续折射进入人的眼睛;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进入眼睛的光的是沿直线传播过来的,所以在人的前方会出现“海市蜃楼”的现象。
35.【答案】(1)声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和气体中快。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为t=s/v=884m÷340m/s=2.6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传播时间传播时间为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为v=s/t=884m÷0.17s=5200m/s
该金属管可能是铁
36.【答案】(1)上
(2)3
(3)由材料知道声音向温度低的地方拐弯,夜晚和早晨地表温度较低,声音沿地表传播,所以此时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很清楚,一到白天,地表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开始上升,声音就向上拐弯,在地面不远处就不太清楚了,有时甚至听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