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如两股水流的汇合,可以涌起壮阔的波澜;两种文风的交流,也会促进文学高潮的到来。
自东晋南渡到隋统一,二百六十多年间,政治上南北对峙,文学的发展南北也出现不同的趋势。然而,即使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文化的交流也没有完全停止。北朝文士如邢邵、魏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南朝文风,作品深受南朝影响。梁朝文学家庾信、王褒自南入北后,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受北朝文风影响,以新的风格体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而到隋朝统一全国以后,南北文风就得以更快地融合,终于促成了唐代文学繁荣的局面。
南北朝文学的中心在南朝。南朝文学已经从笼统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在文学中又有了“文”、“笔”之分,“文”指美感的文学,“笔”指应用的文字。这个文学观念的大进步促使作家和文学理论家更努力地去研究艺术技巧,丰富艺术表现力,因而使艺术达到更加精巧的地步。这个时期音韵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讲求声韵,创立了“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诗歌体栽的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在诗歌体栽的发展史上在帝王与贵族的掌握和引导下,南朝文学走上了惟美之路,华艳淫靡、轻浮柔弱的文风弥漫于文坛,呈现病态的美。而北朝文风的刚劲、粗犷、厚重与沉实,《木兰诗》和其他北方文学中的生活气息,正好是那位病态的江南美人急需的营养。唐朝诗人经过近百年的摸索,终于把这两种文风融合在一起,以南朝的“文”,饰北朝的“质”;以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创造出中国诗歌最健美的典型。这就是以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等人为代表的那个盛唐诗坛所完成的历史使命。
不仅国内不同文风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也有同样积极的作用。且以中印文化的交流为例。自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上便嫁接了印度文化的枝条,随即开出异样绚丽的花朵。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四声的发现就是受了佛经转读的启发。沈约等人的四声之说也是受了当时善声沙门考订语音造经的直接影响。这样看来,酝酿于南朝、成热于唐代的近代诗,还与中印文化的交流有一定的关系。又如西域文明,特别是其音乐和舞蹈传入中国以后,唐代诗人从这种新的音乐、舞蹈中取得灵感,写出的名篇佳作可以举出许多。
鲁迅先生曾热烈赞扬唐人吸收外来文化的胆量和魄力:“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唾弃。”今天,重温先生的话,仍会得到许多启发。
(摘编自袁行霈《文风的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朝文风华艳柔弱,北朝文风粗犷沉实、富有生活气息,这种不同与长达二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政治对峙有关。
B.南朝文学中“文”与“笔”有了区分,“文”指美感的文学,“笔”指应用的文字,这是文学观念的一大进步。
C.作为南北朝文学的中心,南朝在文学上有许多突出的成就,后来出现的病态文风,是因为受到了帝王与贵族的掌控。
D.唐代文学繁荣局面的形成,与诗人们融合南北文风的文学探索有关,也与中印文化交流中音乐、舞蹈的影响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以水流的汇合设喻,既引出了观点,又强调了文风交流的重要意义。
B.文中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及中印文化的不同特点。
C.文中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运用比喻论证说明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
D.文章结尾引用鲁迅评价唐人的一段话,对当代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有借鉴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朝一些文土模仿南朝文风,作品深受南朝影响,可以看出政治的对峙并不能完全阻隔文化的交流。
B.成熟于唐代的近体诗,得益于南朝沈约等人创立的讲求声韵的“永明体”,也与中印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关系。
C.以李白、杜甫等人为代表的盛唐诗坛,把南朝的“文”与北朝的“质”融合在一起,完成了自已的历史使命。
D.既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力,又要对别系的文化作精严的选择,这才能显示我们吸收外来文化时的胆量和魄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当前,全民健身理念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主流认识。民众参与,已从“要我健身”的被动锻炼转化为“我要健身”的主动作为,健身已成为人们追求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
然而,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仍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比如朋友圈病态追求“瘦身”、打卡“漫画腰”、反手摸肚脐等一系列挑战活动,引起不少人跟风模仿,这传递的是畸形审美下对身材管控的焦虑。部分自媒体在营销过程中为了博取流量,打出诸如“每天坚持这个动作,就比同龄人活得久”之类的吸睛标题,消费人们的健身热情,传播“野路子”锻炼方法,其安全性、规范性有待考证。
健身可贵,科学为先。人们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如果运动强度过低,没有锻炼效果,属于无效健身。但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则过犹不及,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运动损伤增加。
(摘编自杨蓉《无效健身、过度健身都是假健身》)
材料二:
8月8日,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落下帷幕。今年8月8日,也是第十三个全民健身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与全民健身的理念相逢。
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勇于挑战敢于拼搏,频创佳绩,传递出激荡人心的力量;奥运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载誉归来,不少运动员分享的健身视频走红网络,网友看后纷纷点赞。场上拼搏,场下自律,很多人为奥运健儿的拼搏所感动,将观赛热情化为锻炼动力,纷纷加入健身行列。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通过健身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
正如今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题: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竞技体育通过奥运舞台产生的辐射效应,带动了全民健身战略深入实施,对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作用显著。就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印发,未来5年将着力解决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还有不到半年时间,北京冬奥会将拉开大幕。届时,中国冬奥健儿将在冬奥会赛场与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展开竞技交流,以此为契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也将逐步成为现实。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体育将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光彩。
(摘编自史哲《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材料三: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
《计划》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摘编自《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健身既是人们保障健康的方式,也是民众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文明生活的方式。
B.不当挑战活动反映出畸形审美下人们对身材管控的焦虑,甚至会损害身体健康。
C.北京冬奥会有助于冰雪运动的发展、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
D. 2025年我国将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能完全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在,全民健身理念正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主流认识,民众参与健身的主动性明显增强,都能正确地开展自我健康管理。
B.尽管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场地设施增多,但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存在。
C.全民健身理念与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追求相同,故而今年全民健身日主题定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D.我国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根本之策。
6.如何促进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养水仙花的人
夏鲁平
这是个好天气,天空像水洗似的透明。叶之谦来到阳台,将十几天前存放的烧纸,往花盆与花盆的罅隙间推了推,理顺了几片快要耷拉下来的水仙花叶子,心有点乱,他转回身,来到门口,拎起早晨收拾的垃圾,带上买莱的便携车,恨不得一头扎出家门。他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那一刻,忽然想起刚才出来时好像没锁房门。爬过几层楼梯台阶,站在了家门口。房门锁得严严实实,真是庸人自扰了。
老伴儿去世,女儿薇薇回到了南方,他忽然感觉自己一夜苍老,睡眠也不好,一晚上顶多睡三四个小时,稀里糊涂,空空落落。
老伴儿住院期间,跟她同屋的是一个姓张的老太太,俩人相处很好,没事就坐在床上唠些家长里短。张老太太有个侄女,每天都来到医院,走路像刮风似的来来去去。老伴儿和张老太太聊着聊着,到了吃水果时间,老伴儿拿出一个苹果送给张老太太,张老太太拿出一只香蕉递给老伴儿。俩人正客气,她侄女在一旁一只手接过苹果,另一只手拿过香蕉,把两样水果去皮、切块,混放在一起,分别装进两个果盘,一盘递给老伴儿,另一盘送到张老太太手上。
有时叶之谦早上来得不及时,她侄女会把老伴儿床头柜上的暖瓶打满了开水,搀扶老伴儿到卫生间。
老伴儿喜欢水仙花,他就跑了一趟花卉市场,捧回了一盆水仙,放在病房的窗台上。
那天,张老太太侄女风一样刮进病房,看见窗台上那盆水仙,惊讶地扑过去说:“哇——你们喜欢水仙?”
叶之谦高兴地说:“主要是你阿姨喜欢。”
“巧了巧了,真是巧了,我名字叫水仙,张水仙。”她兴奋异常了。
老伴儿说:“我喜欢水仙……更喜欢张水仙!”
于是老伴儿和张水仙一起笑起来,笑得那个开心,仿佛整个病房里的空气都跟着笑开了花儿。没什么事的时候,老伴儿还跟她们讲起家里阳台上那一盆盆水仙,讲她如何伺候那些水仙,她说她隔三盆五给它们换水,跟它们说话。“我们家的水仙养了几十年了,从我结婚时就养,那东西一茬茬生长,从没衰败过。如今我女儿薇薇长大了,去了南方,我们守护着那些水仙,像守护着爱情,爱是不分年龄的,只要心里有它就有……”
他拖着便携车来到早市,觉得心里还是有什么事,能有什么事呢?他来到了花卉摊位前,扑鼻的花香飘浮在空气中,阵阵袭来,他看见了水仙,想着最近总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在身边发生,让他百思不解。就拿前些日子来说吧,他买了三颗种球,投放在家里水仙盆里,没隔两天,盆里居然多出两颗,他琢磨着自己是不是记错了?
耳边响起手机呼唤的铃声,摊主从裤兜掏出手机看了看,放回去说:“是你的手机响。”
他摸起了自己的衣兜,左摸一下,右捏一把,终于掏出手机,铃声加大了,是女儿薇薇发来的视频。
“你在哪儿?”
“早市。”
“家里水龙头关好了吗?”
“关好了。”
“煤气呢?”
叶之谦停顿了一下,脑门嗡地轰鸣起来!早晨他去过厨房,拿水壶从水龙头接了半壶水,然后放在煤气灶上……现在说不定壶里的水烧干了,水壶烧红了,变形了,滚落出灶台,摔在地上,地上到处是纸盒箱,还有塑料油桶,碰到烧红的水壶,冒起了烟,起火了。他耳边响起了水壶的鸣笛声,持久而尖厉。
他费尽力气来到家楼下,抬头看向自家寂静的窗口,他家里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着起了大火,没有,一点火星都没有,真是谢天湖地。他到了家门口,慌慌张张打开房门,刚往屋里踏进一只脚,屋里面有一个人走过来,静静站在了他的跟前。他张大了的嘴巴,好半天才发出惊讶的叫声:“张水仙!”
他脑袋恍惚着,搞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张水仙接过便携车,把它立在门后,扶住他的胳膊,进到屋里,坐在沙发上,说:“早晨薇薇给我打电话,说今天地对您特别不放心,我就开车过来了。阿姨清醒的时候,瞒着您给了我一把您家的门钥匙,她说假如有一天地走了,最让她不放心的就是您。特别是您说您绝不再找老伴儿,绝不请保姆,绝不给薇薇添麻烦,绝不去养老院,她听了更不放心。”
叶之谦似乎听明白了一些,一个劲儿地木讷着点头。
“你姑姑挺好吧!”他想起那个张老太太。
“她还住在医院里,精神状态比前些日子好多了。”
张水仙拿出手机,轻轻滑动屏募:“喂——薇薇好,我在这里,大伯挺好的,你不用担心。刚才煤气的确点着火,水壶快要烧干了,我来得还算是及时,你千万不要责怪大伯……”
叶之谦脑袋敞亮了,似乎明白了一切,释然了。窗外的天空依然像水洗似的透明,还布满了阳光,有一只麻雀條地飞过来,落在外面窗台上,蹦跶几下,瞧了瞧屋里,起身轻快地飞走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次提到“便携车”,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与叶之谦的形象及身份特证相符,又反映了他此时的心理。
B.薇薇给父亲发视频问煤气是否关闭这一情节,不仅表现了女儿对父亲的牵挂和关心,也使小说情节发生转换。
C.文中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作方法,如叶之谦容易忘事和他忘关煤气,女儿薇薇回到了南方和老伴住院等。
D.小说通过写张水仙为老人关煤气,在看似庸常的小事中表现平凡人物身上的本真之美,给读者以心灵的冲击。
8.小说开篇写“天空像水洗似的透明”,结尾“窗外的天空依然像水洗似的透明”。这两处景物描写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水仙”,在文中有不同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脏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会灵帝崩,太子即位,董卓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将迎天子,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天于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十五年春,下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十七年春正月,公还邺。天子命公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B.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C.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D.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常指开国帝王的庙号,这里是曹操的庙号;庙号一般是皇帝死后供奉时称呼的名号。
B.“建安”是汉献帝年号,《孔雀东南飞》就发生在建安年间,我国古代年号纪年法始于汉武帝。
C.“丞相”是辅佐皇帝总理政事的官员,即百官之长;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三公之首。
D.“庚子”和《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癸丑”都是用来纪年的,天干地支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年少有为,受到名士赞赏。他年少时机智警觉,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世人认为他不同寻常;桥玄、何颙二人也认为他与众不同,有命世之才。
B.曹操任职有功,却有自己主见。他曾讨伐颍川反贼;任济南相治郡有功,被征召任东郡太守,却称病回乡;不与董卓为谋,逃走后组织义兵要讨董。
C.曹操重视人才,积极招揽人才。毕谌因亲人被挟持而离开他,后来他生擒毕湛,让毕谌担任鲁国相;他认为天下未定,正是用人之际,应招揽贤才。
D.曹操迎接天子,掌握朝廷大权。他派遣曹洪率兵西迎天子,被天子授予节钺,总领尚书省事务,随后又被授将封侯;建安十三年,他担任了汉丞相。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5分)
(2)天子命公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5分)
(二)古代诗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①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②水木,演漾③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④。
【注】①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投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②澹:水缓缓地流。③演漾:水流摇荡。④兰杜:兰草和杜若,两种都能散发芳香的植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描绘了恬淡、幽远的月光图,逼真地写出了月光照耀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B.前两句已点出月,但没有停留在月色的描摹上,而在五六句生发出人有悲欢离合的思考。
C.七、八句由景转写思忆故友,想象友人徘徊在月下的清江河畔,吟唱思念家乡的越歌。
D.这首五言古体诗写得恬淡悠远,前六句写开窗所见的月色,并由此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
1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芥草和水杯来说明多大的舟就需要相应的水来承载,以此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通过否定句写阿房宫中房屋之多,“_______________”通过否定句写宫女猜测帝王的车驾驶向何方。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写李煜遥望金陵,感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如何通过__________的方式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成为滋养我们的不绝源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老房子越住才越有人气,越能__________,长期不住人就要朽坏。”韩可胜举例说,我们中国人带孩子去杭州游玩,春天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景致,夏天有“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感觉,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冬天有“断桥残雪”美景,让孩子了解白居易、苏东坡曾在脚下的堤岸上走过,这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__________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屠呦呦盛赞的中医药、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__________的文艺晚会等,都为世界看中国提供了更为纵深的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没有复古泥古,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展现民族自信,彰显自信中国。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雅俗共赏 长盛不衰 息息相通 富丽堂皇
B.喜闻乐见 历久弥新 息息相通 美轮美奂
C.雅俗共赏 历久弥新 休戚相关 富丽堂皇
D.喜闻乐见 长盛不衰 休戚相关 美轮美奂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既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也要花开环球
B.不只是要花开环球,更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
C.不仅要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还应当花开环球
D.只有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才能花开环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复古泥古,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展现自信中国,彰显民族自信。
B.没有复古泥古,没有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自信中国。
C.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展现民族自信,彰显自信中国。
D.不是复古泥古,不是固步自封,而是找到进步的内在动力,彰显民族自信,展现自信中国。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会导致眼睛近视,这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第一, ① ,由于蓝
光能量高,可直达视网膜,对其造成光学伤害,引发各种眼病。第二, ② ,这是因为屏
幕频闪的光会伤害泪膜层造,导致眼睛容易出现干涩、刺痛、流泪等症状。第三,长时间盯着屏
幕,会引起睫状肌痉挛,加重视力疲劳,尤其在黑暗环境中看手机, ③ 。
因此,不要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避免增加眼部的压力而导致近视。如果在用过手机后感到眼部不适,那肯定是玩手机的时间过长了。如果不玩手机,你的视力就不会出现问题。那些有着近视眼的人,都是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的人。
2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上面第二段中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①感到眼部不适,不一定是玩手机的时间过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刘基《苦斋记》)
请以“忧与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中讲的音乐、舞蹈的影响是西域文化,而不是印度文化。
2.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没有对比论证中印文化的不同特点。
3.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才能..……”说法绝对化,且并不是说我们,而是唐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D项“能完全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说法夸大,原文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5.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A项“都能正确地开展自我健康管理”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人们在开展自我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C项前后句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原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与全民健身的理念相逢”。D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根本之策”说法绝对,原文是“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
6.参考答案:①提倡科学和安全健身,纠正认知偏差,避免无效健身、有害健身。
②通过竞技体育、奥运会和运动员来带动全民健身;
③国家制定《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的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女儿薇薇回到了南方和老伴住院”不构成伏笔和照应。叶之谦老伴去世后,女儿薇薇回到了南方。
8.参考答案:①开篇写“天空像水洗似的透明”,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烘托叶之谦丧妻后失落、空荡的心情。
②结尾“窗外的天空依然像水洗似的透明”,渲染欢快的气氛,表现叶之谦担心、疑虑消除后内心的欢欣喜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6分。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
9.参考答案:①叶之谦和老伴相濡以沫的爱情。
②叶之谦对逝去老伴深深的怀念。
③张水仙及其乐于助人的美好品格。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词语和探究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的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思路点拨: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原文应为: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
11.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癸丑”是用来纪年的,但文中“庚子”是纪日的。
12.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曹操年少有为”“世人认为他不同寻常”有误,文中说他年少时没经营正当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
13.参考答案:(1)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要跟他商讨大事。太祖却改名换姓,从小路往东回归故里。(5分)
(2)天子下令允许太祖上朝的时候不必小步快走,还可以握着剑、穿着鞋上殿,就像萧何的旧例一样。(5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表、易、间”各1分,共5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词“趋、剑履、故事”各1分,共5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年少时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经营正当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的,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了!”二十岁的时候,太祖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议郎。光和年末,黄巾军起事。太祖被授予骑都尉一职,讨伐颍川的反贼。后来又升迁为济南相,济南境内有十多个县,县官们大多迎合君主的内外亲族,贪赃受贿,行为卑污,名声败坏,于是太祖上奏朝廷免去其中八个县的县官;禁止断绝了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为非作歹的人向外逃离,郡县之内都很规矩恭敬。过了较长的时间,被征召为东郡太守;太祖没有前去就职,称病回到家乡。正赶上汉灵帝驾崩,太子继承皇位,董卓废黜皇帝为弘农王,而后推立汉献帝即位,于是京城出现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要跟他商讨大事。太祖却改名换姓,从小路往东回归故里。董卓于是杀掉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了陈留,分散家中财物,来组织义兵,要讨伐董卓。建安元年春天正月,太祖将要迎接天子,就派遣曹洪率领军队到西边迎接天子。天子授予太祖节钺,总领尚书省的事务,后来授予太祖大将军,封为武平侯。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他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太祖离开后,毕谌就递回了东平。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七年春正月,曹操驻军谯县,下令道:“我发起义兵,为天下除暴安良。故乡旧土的人民,死丧殆尽,我在沛国
行走终日,竟未见一个熟识之人,这使我凄怆伤怀。”十三年春季,汉朝免去三公官职,设置了丞相、御史大
夫。夏季六月的时候,任命太祖为丞相。十五年春季,太祖下令: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
最迫切的时刻。”十七年春季正月,太祖回到邺城。天子下令允许太祖上朝的时候不必同百官一样小快走,还可以握着剑、穿着鞋上殿,就像萧何的旧例一样。二十五年春正月,太祖到洛阳。庚子日,太祖在洛阳驾崩,时年六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人有悲欢离合的思考”理解错误,应是“今古之变,世事不同”。
15.参考答案:尾两句写千里之遥可否共赏明月,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借月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并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表达出对友人道德品质的仰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参考答案:(1)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杳不知其所之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分,一空1分。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7.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一般作谓语。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雅俗共赏”不能作定语,且语意与语境不相吻合。故可以排除A、C两项。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显然,“长盛不衰”与适用对象不符,不能修饰“老房子”。可以排除D项。此外,息息相通:形容关系密切。多说息息相关。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富丽堂皇”不能修饰“文艺晚会”。故选B。
18.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根据原材料第二段后面举例的内容,重点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而B、D都重在强调“在中华大地上根深叶茂”,不切合文意。A项与C项语意相似,但句子关系不同,一个并列关系,一个递进关系,根据语境,C项更吻合语段语意旨趣。故选C。
19.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A项和B项“没有……而是”,关联词搭配不当,而且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联系不紧密,故可以排除;此外,A项“展现自信中国,彰显民族自信”,语序不当;C项“彰显自信中国”,搭配不当。故选D。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参考答案:①屏幕蓝光会损害视网膜
②屏幕频闪会刺激眼睛
③眼睛更容易发展成近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21.参考答案:②如果不玩手机,你的视力也不一定不出现问题。
③那些有着近视眼的人,不一定都是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的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5分。每改对一处3分,两处5分。意思相近的也可给分。
四、作文(60分)
22.考点说明: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解析:本次命题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紧扣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六单元内容欧阳修《伶官传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刘基《苦斋记》。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乐必定祸害终身。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是说:短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大梦,之中又有多少欢乐时光呢?
“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是指: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
立意要围绕“忧与乐”的辩证关系,可结合其中一则名言来谈,也可综合以上两三则名言来谈;在“忧与乐”两方面都谈的基础上可重点谈忧,也可重点谈乐。只谈忧或乐原则上二类卷45分以下。注意行文内容总体要积极向上,尽量格调要高,不能阴暗灰色,否则降一类给分。
不写题目扣2分。以46分为切入分,要敢于打高分。改卷时要综合行文中立意、内容、语言、硬伤或亮点,判定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