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3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模仿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模仿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模仿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导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天气最冷。于是,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即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认为这样就可以抵御寒冷,整个冬季都不会冻手冻脚了。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同学们,你对腊八粥有什么印象吗?
预设1:我喝过腊八粥,腊八粥里有很多食材。
预设2:腊八粥吃起来甜甜的。
3.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腊八粥的,节选自沈从文早年的小说《腊八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沈从文先生会怎样介绍腊八粥呢?(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4.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初步感受腊八粥的由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随文识字
随文认读课文中标注拼音的字词。
栗(lì) 花生仁(rén) 唾(tuò)沫 嘟囔(nāng)
孥孥(nú) 噗(pū) 呃(è) 黄焖(mèn)鸡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lì rén tuò nāng nú pū è mèn
栗仁唾囔孥噗呃焖
预设:
(1)“栗”字下半部分是一个“木”字,要与“粟”区分。栗子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是一种可以食用的坚果,果仁味甜。
(2)“仁”是指果核或果壳最里头较柔软的部分,大多可以吃。比如“花生仁”“杏仁”等。
(3)我联系生活知道,“唾沫”就是唾液、口水的意思。
(4)我查字典理解“囔”的意思是小声说话,也记住了“囔”的字形,知道了文中“嘟囔”的意思是不间断地小声自言自语。
(5)我通过查字典知道“孥”是指儿女,“孥孥”是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
(6)“噗”和“呃”都是口字旁,“噗”是指水、气挤出的声音;“呃”是表示感叹、提醒等。
(7)“焖”读“mèn”,表示紧盖锅盖,用微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熟。
设计意图:在进行生字识记时,结合词语来进行,便于学生记忆。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认读词语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总之 染缸 解释 筷子 浪漫 奈何
5.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事?
预设:腊八这天,妈妈在灶台熬制腊八粥,馋粥的小孩子八儿等待着喝粥,最终如愿以偿地喝到了粥。
交流后概括:围绕“腊八粥”,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喝粥”这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2)快速浏览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
预设:我发现第2—17自然段“等粥”部分是详写的;第18—19自然段“喝粥”部分是略写的。(板书:(2—17)详写 (18—19)略写)
(3)学生思考:“等粥”部分,作者写了哪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预设:我发现“等粥”部分先写八儿急切地盼着喝粥,接着写八儿设想如何分粥,再写八儿猜想粥的样子,最后写八儿终于看到了锅中腊八粥。
交流后概括,教师板书: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作铺垫。
三、问题探究
过渡:腊八粥到底是一碗怎样的粥,引得八儿这样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教师板书:腊八粥(1))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读读第1自然段,探究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请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并说说感受。
2.探究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画描写腊八粥的词句,批注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阅读感受,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明确探究任务:读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并说说感受。
(2)全班交流,学生说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教师相机指导。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预设:
①我觉得第一句写得好,我圈画了“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几个称呼,我感受到大家都喜欢腊八粥,不论是谁,在腊八粥面前都变成了馋嘴的孩子。
②我圈画的是“甜甜”“腻腻”这两个叠词,我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巧妙,读着这样的词句,就仿佛能感觉嘴巴里已经吃上了一大口浓稠的腊八粥,真是一种美味。
教师相机点拨:这里的“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其实指的就是“小孩、大人、老人”,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预设:
①我觉得这里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一句,让我体会到腊八粥的材料真是丰富。“糊糊涂涂”这个词说明粥煮了很久,我能想象出腊八粥的浓稠美味。
②我圈画的是“叹气”这个词,“叹气”本该是人的感受,这里用来描写腊八粥,仿佛腊八粥也是有了生命,我似乎听到了粥翻滚沸腾的声音,看到了粥热气直冒的样子。怪不得作者说只要闻闻香味,就能“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实在诱人。
③我圈画的是 “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这几个词,这样夸张的吃法,感觉一定特别过瘾,从这里也能看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教师相机点拨:抓住这些生动的词句,可以想象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那种痛快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叹气”一词体会运用拟人的写法的好处,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3)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介绍腊八粥”,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通过圈画精彩词句的方法来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腊八粥的美味,学习如何写出事物特点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模仿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能写出其特点及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2.探究方法
(1)梳理归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腊八粥的。
(2)学生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3)学生完成初稿后,全班交流评议,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梳理归纳,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腊八粥的?
预设:作者从味道、用料、气味三方面,用细腻的笔调写出了腊八粥的美味,令人垂涎欲滴,看来作者对这种家乡的节日美食饱含喜爱之情。(教师板书:味美 料足 气香)
(2)学生仿写练笔,练习表达。
教师相机点拨:说说你喜欢的一种食物,想一想这种食物的外观、用料、做法、味道等,要表达出你对这一美食的喜爱之情。
(3)学生完成初稿后,全班交流评议。
预设:上学路上的小孩子们,急匆匆赶着上班的大人们,提着菜篮子出门买菜的老人们,一走到包子铺前,闻到那阵阵香味,谁不是停下脚步,垂涎三尺呢?那猪肉馅儿的包子,鲜香味美;那豆沙馅儿的包子,甜甜糯糯;还有那粉条馅儿的包子,酸辣可口,哪一种口味都能让你足足咽下三大口唾沫。再瞧着那蒸屉里的包子,一个个白白胖胖,呼呼冒着热气儿,活像那才满月的胖娃娃绽开了笑脸,让你忍不住想要“亲”它一口。这时候,如果可以再配上一碗香甜的白粥,那真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啊!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落实课后小练笔的要求“照样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表达才能将情感融入其中。
四、书写指导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这些汉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腊粥咽匙盏 搅稠肿熬 褐缸脏 筷
点拨:
(1)“腊、咽、搅、稠、肿、褐、缸、脏”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书写时,“褐”要注意偏旁是“衣字旁”,有两点。“缸”要注意左边的“缶”下面部分是“山”,不要写成“止”。
(2)“盏、熬、筷”是上下结构的字,“盏、熬”是上大下小,“筷”是上小下大。 “熬”注意三横分布均匀,捺画舒展,四点底托住上面。
(3)“粥”是左中右结构,三个部件要均匀。书写时要注意将两个“弓”和“米”写得窄一些,中间米字一竖在竖中线上,一捺变成一点。
(4)“匙”是半包围结构,可利用熟字及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如“匙=是+匕”。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作品供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结构复杂、易写错的字较多,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关键词理清课文内容,并分清内容主次。还细细地品读了第1然段,从味美、料足和气香三个方面,感受到腊八粥的美味诱人。面对着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八儿会是怎样一副馋样儿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感受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腊八粥 感觉 沸腾 何况 搅和 资格 可靠 罢了 要不然 猜想 肿胀 惊异 总之 染缸 解释 筷子 浪漫 奈何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腊八粥》。
【板书设计】
(
料足
) (
气香
) (
腊八粥
(
1
)
) (
味美
)
(
腊八粥
沈从文
)
(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 (
等粥
(
2
—
17
)详写
)
(
喝粥
(
18
—
19
)略写
)《腊八粥》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文章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写作过程中详略得当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文章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写作过程中详略得当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腊八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味美、料足、气香。
(2)回顾文章的详略安排:大家还记得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什么事吗?
预设:等粥、喝粥。(相机板书:等粥详写喝粥 略写)
(3)作者是如何把“等粥”部分写具体的?
预设: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相机板书)
2.面对着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八儿会有怎样的馋样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相机板书:腊八粥沈从文)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复习回顾的方式导入课程,便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课文的脉络层次,唤起阅读期待,继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
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细读八儿“盼粥”的段落(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批注一两个词语,概括八儿给你留下的印象。
2.过程安排
(1)自主研读:学生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批注、概括对八儿的印象。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读重点语句,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3.探究活动
(1)自主研读:学生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批注、概括对八儿的印象。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读重点语句,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着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预设:
①我圈出的“喜得快要发疯了”,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体会到八儿因为有腊八粥喝而激动、兴奋。(相机板书:兴奋)
②我找到“进进出出”这个词,八儿一直往厨房跑,可见他想吃腊八粥的急切心情。(相机板书:急切)
教师相机点拨:“喜得快要发疯了”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写出了八儿兴奋的心理活动,“进进出出”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他的急切。
③你能想象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神情吗?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预设:八儿那小脸蛋红扑扑的,眼里闪着异样的光彩,激动得像个小陀螺一样。他一会儿咯咯地笑着,一会儿小声地自言自语,一会儿又围着妈妈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预设:
①我找到了八儿的语言描写:“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连喊两声“妈”,可见八儿内心的急切;“那我饿了”有撒娇的味道,还有八儿因不能马上吃到粥而难过。
②我圈出的是“眼睛可急红了”“要哭的样子”,这反映出八儿的神态变化,我能体会到八儿因为不能马上喝到腊八粥而特别委屈、着急的心情。我还从“松劲的话”中读出了八儿内心的失望。
教师相机点拨:从八儿的语言、神态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八儿给你留下的印象。
预设:馋嘴、急切……(教师相机板书)
(3)指导朗读第4—7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交流“盼粥”部分中,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①引导:八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呢?找找这部分中描写腊八粥的语句。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着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预设:我发现这里连用了好几个“叹气”,写出了腊八粥沸腾后向外冒泡的样子,非常生动,十分诱人。怪不得八儿会因为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而失望,腊八粥好像也和八儿在一同叹气。
教师相机点拨:“叹气”是人的行为,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拟人化的语言来描写腊八粥,赋予了腊八粥灵气和生命力,同时也是在用粥的“叹气”来衬托等粥的八儿的心情。
②引导:课文题目既然是“腊八粥”,那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八儿的言行、神态呢?
预设:我觉得通过描写八儿等粥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从侧面更能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八儿的馋嘴样儿正说明了腊八粥的诱人,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教师相机点拨:作者借助人物的反应来衬托突出腊八粥的美味,描绘了一幅妙趣横生的腊八节生活画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盼粥”部分,紧紧抓住八儿的动作、语言、神态,想象和感受八儿对腊八粥的馋样,并体会将人的反应与粥结合起来详写主要部分的方法,感受作者将鲜活的人物来衬托腊八粥美味的巧妙构思。自主探究学习为合作探究学习做好了方法迁移的准备,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读懂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描写八儿“分粥”“猜粥”“看粥”部分,圈画精彩词句写批注,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将八儿的言行与粥结合在一起,来详写“等粥”部分的?
2.过程安排
(1)学生默读八儿“分粥”“猜粥”“看粥”部分,圈画精彩词句,并批注阅读感受。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3.探究活动
(1)默读描写八儿“分粥”“猜粥”“看粥”部分,圈画精彩词句写批注,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将八儿的言行与粥结合在一起,来详写“等粥”部分的?读后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汇报。
①交流“分粥”部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呀!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的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预设:
A.我从八儿的语言中读懂了八儿的心理活动,他为了想多吃点儿粥,想尽各种理由。表面看似为大哥和爹考虑,其实就是自己的贪吃。
B.八儿为了表现自己的“善解人意”,把妈妈也拉进自己的阵营,但是又很贪心地想去占妈妈的那碗粥。这些表现都可以看出八儿内心对吃腊八粥的急切心情,也可以看出腊八粥十分美味,对八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C.我从“‘噗……’锅内又叹了声气”这句对腊八粥的描写中,感受到粥越来越浓稠了,引得八儿更馋,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
教师相机点拨:童稚的话语,让八儿的馋样儿跃然纸上,可见腊八粥的诱人。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八儿“分粥”时的狡黠、天真以及对腊八粥的渴望。
“孥孥”一词是湘西地区对男孩子的称呼,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我感受到了八儿的天真可爱以及妈妈对八儿的宠爱。
(相机板书:狡黠、天真、贪吃)
分角色朗读对话,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②交流“猜粥”部分。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预设:
A.我圈到了“稀烂、浑身肿胀、面面的、大了三四倍、起锅巴”这几个词,八儿一一想到了栗子、饭豆、花生仁等不同食材被煮透后的不同样子。这里可以看出腊八粥口感独特。
B.特别是“浑身肿胀”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饭豆煮透后饱满的样子。每一种食材都被煮得糯糯的,软软的。光想着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透过八儿的心理活动,我感受到了八儿的馋样。
教师相机点拨:这段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八儿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着锅中腊八粥的样子,作者写出了此时的八儿对腊八粥的好奇更进一步,也更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相机板书:好奇)
③交流“看粥”部分。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预设:
A.我圈出了“粉碎”“肿胀”“脱了它的红外套”,作者借八儿的眼光来描写腊八粥,细腻且生动有趣。对比“猜粥”部分,我发现八儿所看到的腊八粥与他所猜想的一一印证,他的惊喜溢于言表,可见腊八粥的美味诱人以及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
B.我还从“惊异”这个词看到了八儿见到腊八粥时的惊喜表情。
教师相机点拨: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想象,进一步体会八儿看到粥时内心的“惊异”,以及此时对腊八粥更为强烈的渴望。(板书:惊异)
④教师小结:作者在“等粥”部分,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细致刻画八儿的馋样。同时借用八儿天真的儿童视角,对腊八粥进行了细腻描写,拟人化的写法让腊八粥充满灵气和生命力。人等粥,粥诱人;人越馋,粥越香;粥越香,人越馋。传统节日美食腊八粥与人物反应自然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作者就是这样把“等粥”写详细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品读描写八儿和腊八粥的语句,学生紧紧抓住“人”与“粥”这两条细腻交织的线索,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三)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喝粥”部分(第18—19自然段),圈画精彩词句,结合文中词句谈一谈读后感受。
2.过程安排
(1)自主研读:默读“喝粥”部分(第18—19自然段),圈画精彩词句。
(2)全班交流:结合文中精彩词句谈一谈读后感受。
3.探究活动
(1)学生自主默读“喝粥”部分(第18—19自然段),圈画精彩词句。
(2)全班交流,结合文中精彩词句谈一谈读后感受。
◇晩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预设:
①我圈出了“靠着、斜立、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从中可以看出八儿明显已经吃撑了,站都站不直了。我仿佛看到他的小肚子圆滚滚的,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表情。
②我从“奈何它不来了”中看出爹妈也吃得十分饱了,连好吃的陈腊肉也吃不下了。这些都说明腊八粥十分美味。
教师相机点拨:作者细腻的笔触,寥寥数语便描绘了出一家人其乐融融,一个个喝饱了腊八粥心满意足的样子。(相机板书:心满意足)
(3)思考:“喝粥”部分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了一家人喝粥后的情境呢?
①学生交流感受。
预设:我认为作家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写出腊八粥在他心目中的美味诱人。以我的生活体验来说,不管什么美食,看得见吃不着的时候,是味道最美的时候。八儿越馋,等得越急,越能说明腊八粥的美味,所以作者才会详写“等粥”的部分。
②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详细描写喝粥后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具。
设计意图:联系前后内容,进行整体审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
三、拓展延伸
1.过渡:文章的详略,是由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决定的。《腊八粥》这篇课文,沈从文先生为了凸现腊八节的风俗,除了将腊八粥与等粥的八儿自然结合在一起,更是对“等粥”部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同样写腊八粥,作家冰心笔下的《腊八粥》又有着怎样不同的韵味呢?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2.默读冰心的《腊八粥》,找出描写腊八粥的语句,与课文中描写腊八粥的语句进行对比。
预设: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教师点拨:同样是写腊八粥,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都写出了腊八粥的食材丰富,而不同地方,不同家庭,具体放的东西则有所不同。沈从文先生从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来突出腊八粥的美味,而冰心则是从正面直接写腊八粥的香甜可口。
3.从主次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简要说说冰心的《腊八粥》与本篇课文有何异同。
预设:冰心的《腊八粥》重在“情”和人,即主题是“怀人”。文章通过平实的语言来叙述了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以及“我”和孩子们煮腊八粥的事,蕴含着对母亲的深刻怀念,对周总理的爱戴,以及对小外孙们的喜爱等等。本篇课文则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了八儿等粥的过程,通过一碗腊八粥来再现腊八节时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饱含他对家乡和家乡生活的怀念。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的感悟,同时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
四、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充满了家的温馨。腊八粥更是他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他把浓浓的乡情,绵绵的思念,融进对甜甜腻腻的腊八粥的喜爱之中。他说:“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此和这一切分不开。” (相机板书:喜爱、乡情)
五、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选自沈从文《腊八粥》的前面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腊八粥》全文。
【板书设计】
(
盼粥兴奋、急切、好奇
分粥狡黠、天真、贪吃
猜粥好奇
看粥惊异
)
(
等粥
详写
)
(
腊八粥
沈从文
)
(
喜爱
、
乡情
)
(
心满意足
) (
喝粥
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