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给“莫”字加上不同的部首,组成新字,填在句中的横线上。
(1)小孩子总是喜欢 仿大人的动作。
(2)晚上睡觉前.妈妈总喜欢敷一片面 。
(3)骆驼被称为“沙 之舟”。
(4)于是他放下风筝线朝亮光 索着走了过去。
2.用“\”画掉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改正。
废尽口舌 荒唐离其 衣衫滥褛 若无奇事
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写在横线上。
溺水(ruò nì) 竹筏(fá dài)
倒毙(bì bèi) 保佑(yòu lòu)
吹嘘(xū xù) 褴褛(lǚ lǒu)
4.对号入座(根据拼音写词语)。
(1)乔是个dào mù 贼。
(2)夜晚的山林十分kǒng bù 。
(3)他们fā shì 绝不说出去。
(4)警察dài bǔ 了一名坏人。
5.读一读,背一背,并正确工整地抄写。
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鼠、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二.选择题(共5小题)
6.下面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祈祷 疲备 倾听 聚集
B.喧嚣 辉煌 渲染 糟遇
C.恢复 梢微 疲乏 敞篷
D.监督 警告 钥匙 瞥见
7.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溺水(ruò) 竹筏(fá) 倒毙(bì)
B.保佑(yòu) 墓地(mù) 褴褛(lǚ)
C.混(hùn)杂 埋藏(cáng) 笼(lóng)罩
D.吹嘘(xū) 煞白(shà) 措施(chuò)
8.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几百次的失败,试验终于成功了,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B.渔船都扬起白帆,往来拉网,仿佛是成群结队翩翩飞舞的白蝴蝶。
C.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缓步走来,他看上去气宇轩昂,非常富有。
D.他是个健谈的人,跟朋友讲起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
9.读下面的一段话,将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汤姆和贝琪回来的这天夜晚,村里的大钟忽然________地大响起来,街上迅速挤满了人,他们疯狂地________,欢乐的气氛瞬间________了所有人。大家尽情欢呼,村里________,谁也不回去睡觉。
A.嘀嗒嘀嗒 大嚷大叫 感染 车水马龙
B.?啷?啷 说说笑笑 渲染 灯烛辉煌
C.嘀嗒嘀嗒 说说笑笑 渲染 车水马龙
D.?啷?啷 大嚷大叫 感染 灯烛辉煌
10.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你不觉得汤姆 索亚很爱冒险吗?
B.难道你不觉得汤姆 索亚很爱冒险吗?
C.你不会不觉得汤姆 索亚很爱冒险吧!
D.你一定不会觉得汤姆 索亚很爱冒险。
三.语言表达(共5小题)
11.按要求改写句子。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改成比喻句)
(2)法官说:“两周前我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我这里。”(改成转述句)
(3)小明在放学的路上,一个人向家里走去。(修改病句)
12.照样子写句子。
例: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急促的钟声。
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
(1)广场聚集了很多人。
(2)枯黄的叶子从树上落了下来。
13.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差不多全变白了。(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大家成群结队地拥向河岸,去迎接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孩子。(缩句)
14.理清顺序,依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情节重新排序。(《汤姆 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和贝琪脱险回家,全镇欢庆。
汤姆叙述历险经过。
汤姆和贝琪走失,人们陷入悲痛之中。
得知洞口被封,汤姆吓得脸色煞白。
15.百字练笔。
读了《汤姆 索亚历险记》之后,你想对汤姆 索亚说些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6.课内阅读。
到了礼拜二的黄昏,圣彼得斯堡镇仍然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两个走失的孩子还没有找到。镇上的人们已经为他们作了公开的祈祷,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私下里为这两个孩子作了祈祷,诚心诚意地保佑他们平平安安,但是依然没有从洞里传来好消息。大多数搜索的人已经放弃了搜寻孩子这件事,回到镇上继续干他们平日的活儿去了,他们认为孩子明摆着是找不回来了。撒切尔太太病得厉害,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胡话。人们听见她呼喊孩子的声音,看见她每次抬起头侧耳听上整整一分钟,然后一边呻吟着一边软弱无力地倒下头去的情景,那真是让人心碎。波莉姨妈已经陷入了悲痛绝望之中,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到了礼拜二晚上,镇上停止了一切活动,整个小镇被蒙上了悲痛与凄惨的阴影。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诚心诚意﹣﹣
绝望﹣﹣
(2)圣彼得斯堡镇为什么笼罩在悲伤之中?
(3)这段话写了两层意思,一是 ;二是丢失孩子的亲人的状态。
(4)选文中描写丢失孩子的亲人的部分非常传神,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 。
17.课外阅读。
童年(节选) 高尔基
外祖父家花园左边围墙外的院子里,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三个小男孩在玩耍。他们都是灰衣灰帽灰眼睛,我只能从个子高矮来分辨他们。
我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他们从未发现我,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我喜欢他们那么有趣、快乐、和睦地玩我没有见过的各种游戏,喜欢他们相互关心,特别使我喜欢的是两个哥哥对小弟弟﹣﹣那个长得挺滑稽的、活泼机敏的小不点儿的态度。倘若他跌跤了,两个哥哥就会笑起来,但并不像通常一些对栽跟头的人那样幸灾乐祸地笑,而是马上就去帮助小弟弟爬起来,如果他跌脏了手或膝盖,他们就用牛蒡(bàng)叶子、手帕擦净他的手和裤子,二哥还对他说:“瞧你这笨样儿……”
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向他们打了个口哨。他们一听到口哨就都站住了,然后不慌不忙地聚到一起,不时地看看我,开始悄悄地商量。我想,他们一定要用石子扔我,便赶快下树,拾了好多石子,把几个口袋都塞满,停了一会儿又爬到树上,可他们已到离我很远的院子角落里去玩了。很明显,他们已把我忘了。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过了一会儿,有人在通风的小窗口喊他们:“孩子们,快回家吧!”
他们像三只小鹅,听话地、不紧不慢地走了。
(1)根据选文内容,可知小弟弟的外貌特点是 ,性格特点是 。
(2)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体会作者的童年生活是 的,他渴望 。
(3)“这使我怅然若失,但我也不想先开仗”中的“我”为什么怅然若失?
(4)从选文中提炼出“我”做的三件事: 、 、 。
18.课外赏析。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通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影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瞬间﹣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用“ ”画出文中相关内容。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5)作者把 比喻为 的宴席,把 比喻为 的快餐。
(6)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7)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7.汤姆 索亚历险记(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解答】故答案为:
(1)模;
(2)膜;
(3)漠;
(4)摸。
2.【解答】费劲口舌:总的就是说完全的浪费,没有一点点的效果。故“废”错误,应改为“费”。
荒唐离奇:说话或做事不符逻辑、不尊重现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故“其”错误,应为“奇”。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故“滥”错误,应为“褴”。
若无其事: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故“奇”错误,应为“其”。
故答案为:
费﹣﹣废 其﹣﹣奇 滥﹣﹣褴 奇﹣﹣其
3.【解答】故答案为:
nì fá bì yòu xū lǚ
4.【解答】故答案为:
(1)盗墓;
(2)恐怖;
(3)发誓;
(4)逮捕。
5.【解答】故答案为:
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鼠、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二.选择题(共5小题)
6.【解答】A.疲惫:非常疲乏,没有力气的样子。故“疲备”错误。
B.遭遇:指碰上,遇到的。故“糟遇”错误。
C.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不深。故“梢微”错误。
D.正确。
故选:D。
7.【解答】A.有误,“溺水”的“溺”读音为nì,指淹没。读niào同“尿(niào)”。
B.正确。
C.有误,“笼罩”的“笼”读音为lǒng,指遮掩。读lóng指旧时囚禁犯人的刑具。
D.有误,“措施”的“措”读音为cuò。
故选:B。
8.【解答】A、B、D正确。
C.有误,衣衫褴褛指衣服破破烂烂,与“气宇轩昂,非常富有”描述前后矛盾。
故选:C。
9.【解答】A.滴答滴答:指重复的滴滴声或一连串轻快的声音或拍打。大嚷大叫:形容大声叫嚷,表示要大肆宣传,大造舆论。感染: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导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组织结构破坏,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损伤性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B.?啷?啷:象声词,形容金属器物或瓷器等碰撞声。说说笑笑:有说有笑,连说带笑。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根据各项所给出的词的意思,结合本意句子语境,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D.故填空为:汤姆和贝琪回来的这天夜晚,村里的大钟忽然?啷?啷地大响起来,街上迅速挤满了人,他们疯狂地大嚷大叫,欢乐的气氛瞬间感染了所有人。大家尽情欢呼,村里灯火辉煌,谁也不回去睡觉。
故选:D。
10.【解答】A和B是反问句式,C是双重否定句。A、B和C中句子表达的意思都是:你觉得汤姆 索亚很爱冒险。
D.意思是你觉得汤姆 索亚很不爱冒险。
故选:D。
三.语言表达(共5小题)
11.【解答】(1)改成比喻句,可把“汤姆的脸”比喻成“一张白纸”,如“汤姆的脸立刻变得像一张白纸一样。”
(2)改成转述句。把冒号和引号去掉加上逗号,“我”改为“他”。
(3)修改病句。把“小明”放在“一个人”的前面,这是词序混乱的语病。
故答案为:
(1)汤姆的脸立刻变得像一张白纸一样。
(2)法官说,两周前他就让人把山洞的洞口封上了,钥匙在他那里。
(3)在放学的路上,小明一个人向家里走去。
12.【解答】例句用“发疯”形容“钟声”,运用了拟人修辞,从中可以看出要求我们给所给的句子用上修辞手法。如:
(1)可以把“人”比作“海”;(2)可以把“叶子”比作“黄蝴蝶”。
故答案为:
(1)广场聚集的人很多,真是人的海洋。
(2)如同黄蝴蝶般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
13.【解答】(1)考查了修改病句。重复啰嗦,将“几乎”或“差不多”删去其一。
(2)考查了缩句。删去枝叶“成群结队地拥向河岸”“那两个乘敞篷车归来的”,保留主干。
故答案为:
(1)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
(2)大家去迎接孩子。
14.【解答】《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五次历险的经历,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在阅读的基础上,边读边排序。
故答案为:
2 3 1 4
15.【解答】结合小说中人物形象,写出自己的想法。
故答案为:
汤姆 索亚,你是个天真的孩子,喜欢恶作剧,满肚子的鬼主意。虽然顽皮淘气,却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时光。你正直勇敢,在最后审案要判决时,你终于战胜了心里的恐惧,揭发了乔埃的罪行,让人刮目相看。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6.【解答】(1)考查了写近义词,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诚心诚意:心意很诚恳,近义词“真心实意”;“绝望”失去希望,近义词“失望”。
(2)结合句子:两个走失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可知。
(3)可抓住句子:圣彼得斯堡镇仍然笼罩在一片悲伤之中,两个走失的孩子还没有找到;这是写孩子走丢,人们认为找不回来了。放弃了搜寻孩子这件事;撒切尔太太病得厉害;已经陷入了悲痛绝望之中,这是写丢失孩子的亲人的状态。
(4)结合句子,她那满头的灰发几乎全变白了,外貌描写,抬起头;继续干他们平日的活儿等为动作描写,感受到失去亲人的人们的悲痛欲绝的心情。
故答案为:
(1)真心实意 失望
(2)两个孩子走丢了,认为孩子找不回来了。
(3)孩子走丢,人们认为找不回来了
(4)动作 外貌 失去亲人的人们的悲痛欲绝的心情。
17.【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有关语句,找出表现小弟弟外貌和性格特点的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作者“从围墙缝里观察他们”可以看出作者童年生活的单调乏味。“可是我倒希望他们发觉我”可以看出作者渴望和他们一起玩耍。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真读一读题干要求,从文章的相关段落找出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仔细阅读句子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我”渴望与他们玩耍,而当他们发现“我”后也没有在意“我”,这使“我”怅然若失。准确理解“这”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描写事件的概括能力。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段落,梳理出“我”所做的三件事情,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第一、二自然段写了“我”观察三个小男孩,看他们玩各种游戏;第三自然段先写“我”吹口哨引起他们的注意,再写“我”以为他们要拿石子扔“我”,便拾好多石子准备开战。
故答案为:
(1)滑稽 活泼机敏;
(2)单调乏味 跟他们一起玩耍;
(3)因为三个小男孩发现了“我”后也不在意“我”,“我”失去了与他们玩的机会。
(4)“我”观察三个小男孩玩游戏;“我”爬到树上打口哨希望引起他们的注意;“我”拾了许多石子准备与三兄弟开战。
18.【解答】(1)考查了同音字的辨析。“搏”对打。“博”知道得多。故划去“搏”;“奈”怎样,如何。“耐”忍,受得住。故划去“柰”;“豪”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毫”。数量极少,一点儿。故划去“豪”;“影”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荧”微弱的光亮。故划去“影”。
(2)考查了对反义词的理解。粗略:大略的,仓促的,不经心的。故反义词为“细致”;瞬间:一眨眼的工夫,转瞬之间。故反义词为“永恒”。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三自然段可知,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的原因是: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第四自然段可知,读小说和看影片的区别是: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考查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 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作者把 读书比喻为 细嚼慢咽的宴席,把看影视和卡通比喻为便捷的快餐。
(6)考查了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读文章最后一段可知,“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所以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阅读书籍。
(7)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写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阅读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电视剧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故答案为:
(1)搏,奈,豪,影。
(2)细致,永恒。
(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泛味、寂寞的事了
(4)在读小说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5)读书,细嚼慢咽,看影视和卡通,便捷;
(6)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7)我赞同作者的观点。比如我自己看红楼梦或者三国的时候。总是不经意想去翻翻原著,哪怕电视剧拍的再好,永远也比不上阅读文字的那种境界…,并且通过读书一定能积攒自己的才华和词汇,但电视就只是消遣为主。
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