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有种悲愤壮美如斯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课内3课时+课外4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提起辛弃疾我们总能联想到那是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生力主抗金却壮志未酬的爱国词人。在他的词里总是悲愤写满愁怀。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他的词都有哪些特点和风格?他的词对中国诗词有哪些影响?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辛弃疾以及那个时代,去感受一个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爱国者的热忱。
本单元选题源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十二单元《龙腾虎掷的稼轩词》,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一些辛弃疾的词,对辛弃疾及其词风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单元将依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四首词的学习,进行拓展研修。整个单元分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进辛弃疾的词作;专题二, 社会动荡对其创作的影响;专题三,体会其悲愤壮美又不失细腻柔美的词风。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诗词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够根据辛弃疾诗词的特点,综合分析社会的动荡不安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能够辩证地认识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理想追求,探究这种追求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辛弃疾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2.感悟辛弃疾的悲愤豪迈情怀,培养感悟美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人格品质。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辛弃疾在诗词中展现了怎样的情感?
2.社会的变迁和统治者的无能腐败对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辛弃疾的词有哪些风格特点?
4.辛弃疾的词为什么会影响千古?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进辛弃疾的词作
专题二.社会动荡对其创作的影响
专题三.体会其悲愤壮美又不失细腻柔美的词风
主要学习方式
自主诵读+个性鉴赏+交流合作+互评互改
专题一
走进辛弃疾的词作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一生留下了风格各异的词作:吟咏自然人文风光的,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及倾诉壮志难酬悲愤的,表达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的。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四首词展开,分析其表达的不同情感并结合自己的诵读感受选取自己喜欢的词作进行鉴赏,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辛弃疾的四首词,粗谈自己的诵读感受,品味诗歌情感。
2.归纳总结词作上阕描绘的景物特点,并自行鉴赏,相互交流。
3. 感悟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及不同风格的词作。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能够尝试将自己初读每首词的感受描绘出来吗?
2.词作上阕描绘的景物特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情感?
3.四首词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需要课上学习的辛弃疾的四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四首词。
活动二:词作上阕描绘的景物特点,并自行鉴赏,相互交流。
引导学生分析各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归纳词人笔下景物特点。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活动三:感悟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及不同风格的词作。
引导学生分析四首词的情感表达有何不同,词作展示的风格特点有何不同。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进一步品味,然后说一说这首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布置作业: 1.上网查询并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2.背诵这四首词。
教学评价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诗词意境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学会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专题二
专题二.社会动荡对其创作的影响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弃疾的词是他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记载着词人家国兴亡的悲哀历史,也充分展示了一代词人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以上几首词中,探讨社会的动荡变迁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辛弃疾的情感世界和理想追求,分析辛弃疾化用前人典故入词的原因。根据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认识,课下写一篇文学评论:初步体会其悲愤壮美的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依据辛弃疾词作特点,综合分析社会的动荡变迁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能够辩证地认识社会对人生的影响。
4.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辛弃疾经历了怎样的社会的变迁?统治者有什么表现?
2. 辛弃疾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这其中有何原因?
3.辛弃疾的词作有怎样的风格?
4.你对辛弃疾的词风有什么样的认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检查四首词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探究思考
1. 辛弃疾经历了怎样的社会的变迁?统治者有什么表现?
2. 辛弃疾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这其中有何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的词作所运用的典故,集中讨论、小组交流他运用典故的内涵及其原因。
3.辛弃疾的词作有怎样的风格?
悲愤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的风格。
4.你对辛弃疾的词风有什么样的认识
(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体会辛弃疾悲愤壮美的情怀。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背诵辛弃疾的诗词;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文学评论,能够抒发自己对人物的独到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专题三.体会辛弃疾悲愤壮美又不失细腻柔美的词风
所需课时
课内1课时+课外1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掌握情况,举行诗歌配乐朗诵比赛,设计一次博文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推选朗诵代表,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最后,举行全班博文展示评比。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2.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3.透过对辛弃疾悲愤壮美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和塑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专题问题设计
1.你最喜欢辛弃疾的哪一首词?
2.辛弃疾的词悲愤壮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辛弃疾的词作及追求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小组讨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辛弃疾的诗词。
2.诵读形式:脱稿,配乐,力求进入诗歌意境,恰当抒发诗歌情感。
活动二:全班分六个组课下交流博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博文,参加全班评选。
全班展示交流。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三:小组班级内讨论交流
从辛弃疾的词作及追求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各种“经历”?
小组讨论交流,班内交流,教师引导。
提示:人的一生中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经历,但可以选择自己面对人生的态度。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够脱稿诵读诗词。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班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2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