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标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10?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科学之光”专题基本上是说明文,设计这个单元有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一些梳理的意图。??????所选文章既有关于事物说明的,也有关于事理说明的;既有关于单个对象说明的,也有关于一类对象说明的;既有传统的,也有体现了现代说明文写作特点的;既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基本上考虑到了说明文教学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本单元将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探索与发现”;专题二:“神奇的自然”;专题三:“美丽的创造”。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筛选重要信息和关健词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养成团体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行标准》
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
2.怎样运用多种说明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专题划分
专题一: “探索与发现”
专题二: “神奇的自然”
专题三:??“美丽的创造”
专题一
“探索与发现”?
所需课时
课上1课时+课下4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达尔文?????? 《〈物种起源〉绪论》??????杨焕明??????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导言”与“绪论”差别并不大,但与“序言”却差别很大。简单地说,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但导言或绪论则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序言可用于文学作品,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导言或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序言与原著作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导言或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导言或绪论的这些特点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几乎都具备,所以它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这篇文章以说明为主,可以用说明文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研习,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作者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两点就可以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可从文本研习入手,通过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去把握。他的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注重实践以及自信坚定等,在文章中都体现得非常明显。??????《绪论》语言非常严谨,体现了达尔文作为一名科学家所具有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和把握达尔文身上的科学精神,也应该是本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学家的精神品格,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甚至思维特点,对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精神非常重要,在这个方面,《〈物种起源〉绪论》是典型的例子。??????杨焕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是一篇学术报告,语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也是为了适应学术演讲的需要而安排的,条分缕析,眉目清晰,纲举目张。??????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抓住文章结构的总体框架,用提纲或图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筛选出来,由总而分,渐次进行,这样来研习不仅可以掌握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领略本文在说明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的特点。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初步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说的内容。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
本专题问题设计
1.如何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2. 如何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必修五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关于说明类的文章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课下用四节课时间阅读六篇传记,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用法,课前完成“文言知识积累达标检测”)
1.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描述一下说明类文章的特点
2.老师组织讨论:说明类文章该怎样去写(投影补充说明类文章的相关知识)
?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知识总结全面、准确。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
专题二
“神奇的自然”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关于植物:??????贾祖璋 《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关于动物:??????周晓枫 《斑纹》??????《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传统的经典性说明文。教师在指导学生研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对荔枝的了解去理解、印证文章中的内容,体会文章说明的技巧。??????《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构比较清楚。虽然对结构的划分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还是明晰的,一是说荔枝本身的结构,一是对荔枝的生长等情况进行介绍,其他内容都是次要的,可分可合,不必太拘泥。??????《斑纹》是青年散文家周晓枫的作品。这类文章现在很多,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说它是散文随笔可以,说它是科学小品也不无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周晓枫的许多作品都以动物为主题,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可能受到了法国科学家、散文家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本专题问题设计
1. 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苏教版《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有关文章选材、对比手法与细节描写的知识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1、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2、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活动二:??1、??评价学生的作业,以表扬为主。每一题读一二人答案进行评析。气氛较好。?????2、?结合学生的答案,理一下文章结构。欣赏一下重点段落。把老师的发现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文章的特点。介绍周晓枫的博客。?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发言积极,语言简洁具体。
2.会比较阅读,能从文章选材构思
3.有一定鉴赏能力,
专题三
“美丽的创造”
所需课时
1课时+课下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传统的典范的说明文。??????文章以产品制造的程序为说明顺序,条理清楚,在同类说明文中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几道工序的说明又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详有略,采用的说明方法也多种多样,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事物说明清楚。??????语言也质朴、晓畅,如语家常,在介绍说明事物时显得非常亲切,这也对说明效果起到了加强的作用。???????《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领会文章以制作过程为说明顺序,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布局方法。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4.?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本专题问题设计
?它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运用了那些方法来说明的呢???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常规资源
苏教版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类似的说明文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自由交流
了解到说明文主要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照适当的顺序,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1.能通过作品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2.能积极参与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