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主题设计——水样人生

文档属性

名称 鲁人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主题设计——水样人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5 20: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题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水样人生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一
所需时间
课时(每周 5 课时,共5课时)
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山水神韵》。通过诵读古今散文和现代诗歌的代表作,能够进一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同时结合其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通过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复杂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情体验,提高人生境界。
本单元由《赤壁赋》《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三篇文章组成,是羁旅中的苏轼、余光中、徐志摩这三位名家的真情流露,通过学习学习这几篇代表作,能够初步体味其别样的心怀。
专题的划分是从作品所表达的感情的相关性来组织的散文是抒情的产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散文阅读规定的目标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本专题的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一而足。可借助网络平台、图书阅览,搜集和水相关的人物、文章、诗词甚至各种品评,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散文写作、诗文朗诵、名篇推介、美文展示等活动拓展主题内涵。
预期成果:理解水样人生的宝贵品格,撰写各种感悟性文章。
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苏轼、余光中、徐志摩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咀嚼体味文本中精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3.积累词类活用等有关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散文和诗歌的方法。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搜集有关人物的相关信息,拓展相关理解空间。
3.通过联系自我和现实,加深理解作者的水样情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水样品格,认同知识分子不竭的人格魅力。
2.在品味、探究中发现自身有点,坚持并不断完善。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诗歌与散文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如何理解苏轼水样的洒脱?
如何理解余光中水样的乡愁?
如何理解徐志摩水样的离愁?
专题划分
专题一:洒脱 (2课时)
专题二:乡愁 ( 2课时)
专题三: 离愁 ( 1课时)
专题一
水样的洒脱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洒脱情怀是整个单元的关键要素,因为苏轼在贬谪中一次次遭受到了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才真正理解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其旷达的品格。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是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把握散文主旨。基于这一主题,翻译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开展起来。学习成果:理解苏轼的旷达思想,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品评文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了解苏轼生平及其旷达的思想情怀,。
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撰写思想评论。
能用网络、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赤壁赋》中那些片段蕴含着水样的悠远情怀?
苏轼的洒脱主要表现为什么?
苏轼的洒脱的根源是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录音机。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苏轼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网络。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走近苏轼
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洒脱?
2.何谓“洒脱”?
学生自读文本,初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班级自由交流,师生互评,形成基本共识。
活动二:探究苏轼洒脱的根源。
问题:
1.在“五起五落”的人生遭际中,为什么苏轼能够最终旷达无忧?
2.苏轼的旷达涉及对那些人生课题的理解?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纸介材料,搜索《后赤壁赋》《东坡突围》等文章,了解苏轼所承受的贬谪之苦。
2.课堂讨论、探究。
3.撰写一篇有关苏轼洒脱的评论文章。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苏轼洒脱的内涵及根源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
2.对苏轼洒脱不羁的理解程度。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探究深入。
专题二
水样的乡愁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乡愁情怀是整个单元的最深刻的内容,因为余光中在异乡漂泊才真正理解了人生的的苦味,生命的根源所在。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是理解余光中的乡愁,把握散文主旨。基于这一主题,翻译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开展起来。学习成果:理解余光中的乡愁,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品评文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理解余光中的生平。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撰写思想评论。能用网络、调查、查阅纸质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表现在哪里?
余光中的乡愁何以表现?
他的乡愁悲愁什么?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余光中的纸质书籍。
教学支撑环境
教室、电子阅览室、家庭社会。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余光中的乡愁表现在哪里?
学生朗读文本,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余光中的乡愁何以表现?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他的乡愁悲愁什么?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莲的联想》《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等文章
活动四:再次朗读《听听那冷雨》,以品带读,加深对“乡愁”的理解。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对余光中乡愁的内涵及根源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到位,读出感情,探究深入,网络资源利用充分。
2.对余光中乡愁的理解程度。
评价量规: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批互改思想评论,提出建设性意见,橱窗展示。
专题三
水样的离愁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离愁情怀是整个单元的最有魅力的内容,因为徐志摩在异乡漂泊才真正理解了离别的深味。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是理解徐志摩的离愁,把握诗歌主旨。基于这一主题,翻译中的互评,同伴的展示,师生对话,个人品味,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搜寻,撰写思想评论等多样性活动相应开展起来。学习成果:理解徐志摩的离愁,掌握抓住关键语句品读的方法,展示自己品评文章。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能掌握杜甫诗歌鉴赏的方法,会写赏析性的文章。
本专题问题设计
《再别康桥》中那些片段表现离愁最浓?
水样的离愁通过什么方式表现?
谈谈离愁别绪之美?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计算机网络平台,多媒体,录音机,光盘,课件。
常规资源
课本,有关徐志摩纸质书籍、文章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活动一:《再别康桥》中那些片段表现离愁最浓?
学生品读文本《再别康桥》中相应的语句,交流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水样的离愁通过什么方式表现?
学生再读文本,重点品读《再别康桥》中相关的语句。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活动三:谈谈离愁别绪之美?
学生充分交流,找出积累的相关语句,继续品味赏析。
借助网络资源,搜索《猛虎集》及其它诗篇,品味其表独特魅力。网上搜集诗歌赏析性的文章,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范例,了解这类文章的写作要求及方法,完成赏析性文章的撰写。
教学评价
(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对离愁别绪的体味和理解
评价方式:老师点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
评价指标:理解正确,掌握到位。学以致用,运用灵活
2.赏析性文笔片段
评价量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指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布局谋篇,逻辑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