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
主题单元标题
走进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作者姓名
所属单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邮政编码
学科领域 (在内打√ 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高二年级
所需时间
6课时课内+3课时课外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音乐,这一美妙的王国,充满着奇情幻想。它有着一种不可摆脱的魅力。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之后,会有“绕梁三日”之感。正因为音乐具有这样大的艺术力量和美感作用,所以古人用诗歌把它珍存下来。穿越千年,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好像听到了千年古乐的现场实况,观赏到了古代音苑的美丽风光,从而分享到了当年听众的无穷乐趣。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把音乐描写的如此绘声绘色的呢? 本单元将通过鉴赏《唐诗宋词》中几首诗歌,结合《琵琶行》,感受蕴含在诗歌中美丽情怀。
本单元选题源自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中的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学生自高一以来已经学习了描写音乐的几首诗歌,本单元将依托《听颖师弹琴》等四首诗歌的学习,进行拓展研究。整个单元将分成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走近音乐描写的诗歌。指导学生诵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听蜀僧浚弹琴》《琵琶行》四首诗歌 ,读懂诗歌,感受诗人情怀,初步领会诗中音乐。 专题二,涵咏诗歌,自主归纳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技巧。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音乐是如何在诗中展现其美丽的。专题三,拓展性阅读,搜寻更多此类诗歌进行班级内诗词诵读比赛,设计“走入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的文学评论写作,发在班级博客上,完成本单元学习的成果展示。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首诗歌的诗意,体会蕴含在诗歌里的感情。
2.能够披沙拣金,综合分析蕴藏在几首诗歌中的描写音乐的技巧。
3.能够形成知识迁移,探究这种手法的普遍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学会用比喻、通感等正面描写手法和侧面烘托等手法进一步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探究的自觉意识。
2.感悟音乐的魅力,培养领悟美的情怀。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对应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1.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3.新课标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4.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在这几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中,诗人对音乐分别有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音乐为什么能借助诗歌流传千古?诗人借助什么样的手法来传达美妙的感受?
在这个主题中你有哪些收获供大家分享,能否举一反三?
专题划分
体会不同诗歌中诗人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寻找诗人通过音乐传达这些感受的共性技巧
拓展阅读,分享收获
专题一
体会不同诗歌中诗人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所需课时
2课时课内+ 一课时课外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篇独树一帜,让我们体味诗歌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涵咏诗歌,感受诗人对音乐的独特审美体验。
本次专题活动围绕《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听蜀僧浚弹琴》《琵琶行》四首诗歌,体会诗人对音乐的感受。
结合自己诵读诗词的感受, 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词进行鉴赏,说明喜欢的原因,体会其中的情感与音乐的魅力。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诵读本单元的四首诗歌,能够用准确语言描述自己的诵读感受。
2.学会利用想象和联想跟随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得情感和诗中的音乐形象。
3.用书面文字鉴赏一首词,通过实物投影交流文字稿。
本专题问题设计
1.请将自己初读每首诗歌的感受描绘出来。
2.你能结合诗人情况把握诗歌的情感吗?
3.这四首诗中诗人表达情感的同时都附属于一种共同的媒介,是什么?
4.四首诗中音乐的变化与诗人情感的变化有何关系?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第一册课本《琵琶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引导学生诵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听蜀僧浚弹琴》《琵琶行》,读出音乐的变化起伏。
活动二: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人蕴含于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与诗句,仔细揣摩。小组内交流,班内讨论,教师做必要的指导。
活动三:这四首诗中诗人表达情感的同时都附属于一种共同的媒介,是什么?(音乐)
活动四:四首诗中音乐的变化与诗人情感的变化有何关系??
选取你最喜欢或体会最深的一首词,细细品味,然后说一说诗歌中音乐与情感是怎样合二为一的?
小组交流,班内交流。教师是当个引导。
布置作业: 1.搜索与音乐相关的成语,典故。
2.背诵前三首诗歌和《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段落。
教学评价
1.主动发言,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口语表达流畅、用词准确。
2.体会音乐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会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音乐的画面感。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准确。
专题二
寻找诗人通过音乐传达这些感受的共性技巧
课时
2课时内+2课时外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在这几首诗歌中,音乐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使诗歌升华,能千古流传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正是有了音乐,我们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同时品味到了诗歌的另一番滋味。而在这几首诗中音乐的描写又自成体系,有着共性与普遍指导意义,所以,本专题重点围绕音乐品析探讨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形成一定系统的理论体系,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 能够找出四首诗歌音乐描写的技巧,用于指导相关诗歌的鉴赏。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资料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你能用比较优美的,较为准确的语言描绘出音乐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和听觉感受吗?
你能否用准确的术语定位诗人所用的技巧?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课件。
常规资源
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第一册课本《琵琶行》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检查四首诗歌的背诵情况。
活动二:合作探究
(1)请用优美的,准确的语言描绘出音乐所呈现给我们的画面美感和听觉感受。
引导学生利用想象与联想将景象与感受幻化成脑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化抽象为形象。
(2)诗人为了把感受和音乐描写的形象可感,用了什么手法?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
活动三:集中讨论:诗歌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
活动四: (课下)提供论文的范例,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诗歌中的音乐世界。放到班级博客上进行交流。
课下作业:1、搜索《明湖居听书》、元·汤式《听筝》。
2、鉴赏诗文中音乐描写的部分。(形成文字)
教学评价
1.能够背诵四首诗歌;
2.能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3.撰写小论文,能够抒发自己对音乐描写的准确认识;能够在博客圈内对同学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专题三
拓展阅读,分享收获
课时
2课时
专题三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音乐描写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举行论文展示活动,并设计一次诗歌配乐朗诵。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班内展示评比的方式。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上专题作业的鉴赏情况和论文展示情况,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最后,举行这几首诗歌的朗诵比赛。完成对整个单元学习的汇报总结。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通过展示对上专题作业的鉴赏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情况,检查学生对描写音乐的手法的掌握和迁移。
2.通过诗歌配乐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3.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研究成果,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本专题问题设计
你认为《明湖居听书》、元·汤式《听筝》中是怎样描写音乐的?
你认为谁的论文最好?为什么?
你认为谁朗诵的诗歌与背景音乐最合拍?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多媒体投影设备。
常规资源
班级博客
教学支撑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其 他
1、听筝 ——元·汤式
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彻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
2、《明湖居听书》中,作者是这样描写声音的:“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等
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用“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愈翻愈险,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弦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又如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还有从声音方面设喻的,如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等等。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活动一:课前布置诗歌朗诵的任务。小组定出所选诗词和推荐人选,每组不少于2人。
(1)诵读内容:《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听蜀僧浚弹琴》《琵琶行》。
(2)诵读形式:脱稿,配乐,把握诗人情感,读出音乐变化,诗歌的起伏。
活动二:课上小组交流课外诗歌鉴赏情况。
活动三:小组课下交流论文,每组推选1-2篇优秀论文,参加课上全班评选。
根据评价量表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四:教师作单元学习总结。
教学评价
1.能够脱稿并选择合适的配乐诵读诗词。
2.小组课前准备充分,朗诵声情并茂。
3.展开组内互评,要求每人至少评阅3篇同学作品,并写出评改意见。
4.学生结合同学提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最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