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任务一 戏剧艺术的魅力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任务一 戏剧艺术的魅力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5:1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活动·探究
戏剧艺术的魅力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舞台上的故事,凝聚着无尽的人生,或令人感动振奋,或引人慨叹深思;舞台上的人物,折射出多样的人格,或有着动人的风采,或有着可憎的面目。你是不是也很想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赢得观众的掌声?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阅读中外优秀剧本选段,在此基础上,自主选择合适的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尝试戏剧演出,给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
活动目标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于一炉,由语言、动作、场景、道具等组合成为表现手段,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的共同创造,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强烈、集中地再现于舞台之上,使观众犹如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戏剧中发生的事件一样,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的艺术感受。
按照作品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分类,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严肃剧)三大类。
其中悲剧是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①剧本主要由舞台说明和人物台词组成;一部较长的剧本往往会分为好几幕(场);剧本被搬上舞台之后才能完整地展现它的艺术价值;戏剧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 。
②戏剧表演的基本任务是塑造角色,角色的塑造离不开各角色间的互动;表演从模仿生活开始,表情和动作追求戏剧性的夸张 。
③戏剧欣赏具有直观性和距离感,欣赏戏剧要关注人物的动作和台词,抓住矛盾冲突。
冲突性是戏剧最鲜明的特点。戏剧要求有尖锐集中的矛盾冲突。所谓矛盾冲突,是指构成作品情节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受舞台的时空限制,不允许徐缓从容地展开情节,要求组织尖锐的矛盾冲突,迅速地展开情节。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把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鲜明地表现出来。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强烈的共鸣。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有一个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
冲突是通过剧情来展开的,表现戏剧冲突就必须巧妙安排好情节,要善于制造悬念,要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让观众难以预料,出其不意,不落俗套。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剧本,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如何把自己对剧本的感受与理解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只有细读、精读,领悟剧本的精髓,才能为表演打下良好基础。在读剧本时,可以采用以下阅读策略。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要了解剧本形式上的特征,把握主要情节,特别要注意把握戏剧冲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内心的冲突。不妨借助图表,对剧情加以梳理。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要注意理清人物关系,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特別是要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边读边写下自己对人物的分析,与同学交换意见,作些探讨。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剧本,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如何把自己对剧本的感受与理解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3.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剧本的主体一般是台词,也就是戏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它是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阅读时要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的深层含意,可以试着模仿人物的语气、语调,大声朗诵。
4.关注舞台说明,设想舞台表现。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它会交代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服装,所需的道具、布景,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等。要注意阅读舞台说明。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剧本,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如何把自己对剧本的感受与理解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5.了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阅读剧本还要注意了解剧中故事的历史背景,明确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阅读剧本时可以设想如何表演,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与老师、同学交流。此外,教材中的剧本多是节选,建议阅读整部剧作,以加深理解。
任务二、编写剧本提纲
1.浏览三篇课文,仿照示例,补全剧本提纲,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示例:《屈原节选》(节选)
人物:屈原(三闾大夫)、靳尚(上官大夫)、郑詹尹(太卜)、卫士二人
时间:夜晚
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
情节:上官大夫靳尚亲临东皇太一庙,威逼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的密令,当夜谋杀屈原,使得屈原的处境极度恶化。屈原出场,借“雷电颂”的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任务二、编写剧本提纲
1.浏览三篇课文,仿照示例,补全剧本提纲,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天下第一楼》(节选)
人物:卢孟实(福聚德掌柜)、唐茂昌(老东家唐德源的大儿子)、唐茂盛(唐德源的二儿子)、王子西(福聚德的二掌柜)、常贵(福聚德的堂头)、罗大头(福聚德的烤鸭师傅)、玉雏儿(卢孟实的相好,胭脂巷的妓女)、克五(某王爷的后代,食客)、修鼎新(福聚德的“瞭高儿”兼账房,曾是傍着克五的清客)、成顺(福聚德的学徒)、福顺(福聚德的学徒)、小伙计、福子
时间:八年后的大年初六
地点:福聚德店堂
情节:正值新年,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福聚德登场。唐家两少爷来强行索钱要人,店内烤鸭师傅摆谱置气,小伙计不守店规,看似兴盛的福聚德隐藏着重重危机 。
任务二、编写剧本提纲
1.浏览三篇课文,仿照示例,补全剧本提纲,了解剧本的主要内容。
《枣儿》
人物:老人、男孩
时间:某一天
地点:村里的老枣树下
情节:在乡间的枣树下,老人遇到了男孩,他们在树下交谈起来,十分亲热。老人 的儿子离家打拼,老人思念儿子;男孩的父亲在城里安家,男孩盼望着父亲回家。他们都在想念 着亲人,希望他们能回到自己身边,来吃家乡的“枣儿”
任务二、编写剧本提纲
2.细读三篇课文,把握戏剧冲突。
(2)冲突是戏剧构成的重要内容。根据《天下第一楼(节选)》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在下图中补全人物的戏剧冲突。
克五索要烤鸭,被卢孟实赶出福聚德
罗大头摆谱撂烤杆,被卢孟实辞退
唐茂盛向卢孟实借钱要人,卢孟实无力阻止
任务二、编写剧本提纲
2.细读三篇课文,把握戏剧冲突。
《屈原》(节选)戏剧冲突:
任务三 品味戏剧台词
3.读台词,做批注,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以《天下第一楼》卢孟实为例,找出人物台词,参考下面表格中的“批注角度”,边读台词边在教科书上做批注。综合批注,在表中写出该人物形象的特征。
批注角度 批注角度提示 人物形象特征
身份 看人物的说话对象,人物的话语量,人物掌控话题的能力
表情 借助舞台说明或联系语境,想象人物说这句话时的表情
情绪 通过台词的语气、语调和句式,揣摩人物的情绪
动作 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
性格 根据人物说话的内容和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大掌柜
严肃庄重
沉着冷静
幅度不大,以坐、站为主
果断、机敏、干练
任务三 品味戏剧台词
4.戏剧台词常用包含言外之意的“潜台词”丰富作品的意蕴。细读三篇课文,找找潜台词,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片段 潜台词
示例 罗大头 (爆发地)卢孟实!别跟我这儿摆 掌柜的,你那点儿底别以为我不知道! 常贵 (急拦)大罗! 王子西 这是干什么,散了! 表面上是让争吵的罗大头离开,实际上是在警告罗大头:再这样吵下去,聚福德会散伙。
(1) 唐茂昌 这几年,卢孟实在老家置产业,你知道吗? 王子西 这我可不知道。 唐茂昌 子西,你是福聚德的老人儿了,这些年我没 理柜上的事儿,二爷又在天津,柜上的事儿, 你得下心。 王子西 (怯懦地)是,我……
表面上是提醒王子西要多关心柜上的事儿,实际上是要王子西当自己的心腹留心卢孟实
任务三 品味戏剧台词
4.戏剧台词常用包含言外之意的“潜台词”丰富作品的意蕴。细读三篇课文,找找潜台词,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片段 潜台词
示例 罗大头 (爆发地)卢孟实!别跟我这儿摆 掌柜的,你那点儿底别以为我不知道! 常贵 (急拦)大罗! 王子西 这是干什么,散了! 表面上是让争吵的罗大头离开,实际上是在警告罗大头:再这样吵下去,聚福德会散伙。
(1) 罗大头 这小子成心捣蛋,别忘了,你还该我们二爷 一顿打哪,我先替二爷出出气!(拿烤杆) 哎,我的杆呢? 成顺 (慌忙跑上)我,我这儿给您擦呢。
表面上是说成顺在给罗大头擦烤杆 ,实际上是在掩饰他使用烤杆的事实
任务三 品味戏剧台词
5. 体会台词的特点。
剧本用于舞台表演,因此台词具有动作性的特点。阅读《天下第一楼(节选)》中的对话片段,仿照示例,设计人物动作,批注在课文中台词的旁边。选两处你认
为设计得最好的,交流一下。
【示例】罗大头(台词)等等!成顺动我的烤杆。
(动作)转向卢孟实,用手指着成顺并看着卢孟实。
【示例】
①王子西 (台词)哎,楼上还有座儿呢。
(动作)手指着楼上,面朝罗大头,语气急切。
②卢孟实 (台词)皇上都在日本租界当了寓公了,这规矩早该改改了。
(动作)坐在太师椅上,笑着环视众人。
任务四 研读舞台说明
6.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以《枣儿》为例,学习舞台说明,根据表格中的内容提示,从文中摘录相应的例子,并分析其作用。
舞台说明的分类 舞台说明的内容 例子 作用
人物的外部动作 表情、动作
人物的情绪 语气、情绪
人物的活动环境 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探了探头”“蹑手蹑脚”写出男孩想捡枣儿却有一丝胆怯的状态,表现出男孩调皮可爱的性格特点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他怕男孩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陪他了,表现老人此刻内心的担忧,暗示他孤独的处境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带西北口音的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参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交代人物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童谣隐含了剧本的主题,营造出充满乡土气息的情境,并且烘托了老人孤独的形象
任务五 赏析人物形象
7.角色自传可以帮助演员迅速把握角色的特征。阅读《屈原》全刷,结合“知识卡片”,从屈原、婵娟、南后中任选一个,制作一份角色自传。
知识卡片
角色自传一般包括角色的家庭出身、外形特点、性格脾气、社会背景、生 活经历、情感经历以及在戏剧中的主要冲突等方面。写角色自传要从剧本出 发,根据剧本提供的线索,通过角色的具体行动,使人物的形象逐渐显露出来。
任务六 探究作品主题
8.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或诗人那样,直接站出来说话,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使用的道具等来感知剧本的主题。阅读三篇课文,探究剧本的主题。
①走进人物内心。设想你是《天下第一楼》中的卢孟实,回顾自己接管福聚德,经过多 年的苦心经营成就福聚德,最后黯然离开的坎坷经历,说一段心里话。
②感受环境氛围。《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中,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请你想象屈原处于这样的境地,会如何说出独白,演员要如何 表演这些独白,说说作者借屈原之口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探究道具。“枣儿”是《枣儿》中的重要道具,反复出现,很有深意。有时候它是村口树上、树下的红枣,有时候他又是老人心里牵挂的孩子。请探究“枣儿”的种种特点,说说作品中“枣儿”的丰富意蕴。
任务六 探究作品主题
8.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或诗人那样,直接站出来说话,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使用的道具等来感知剧本的主题。阅读三篇课文,探究剧本的主题。
[示例一]① 当初我接下福聚德,是要以此为起点,证明自己。这十年,我一直把福聚德 当成自己的事业,苦心经营。我恨啊,如果不是这样的世道,如果没有唐家两个少爷胡搅蛮缠,我现在怎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示例二]② 作者借屈原之口,通过对风、雷、电的讴歌,表达了对光明与力的歌颂。屈原渴望用战斗来摧毁黑暗,为祖国和人民坚持斗争,这正是作者的豪情壮 志。
任务六 探究作品主题
8.剧作家不能像小说家或诗人那样,直接站出来说话,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剧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使用的道具等来感知剧本的主题。阅读三篇课文,探究剧本的主题。
[示例三]③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亲近,又因“枣儿”而思念、呼唤亲人。“枣儿”所蕴含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引发我们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关注。
任务六 探究作品主题
9.探究作品主题,除了走进文本,研读台词、赏析形象,我们还可以走出文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查阅写作的时代背景,研究故事的历史背景,探讨作品的当代意义等。 以《屈原(节选)》为例,学习运用材料从文本之外探究主题的方法。(可另找材料)
【材料一】 原来国民党的军队又打算恢复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和黄琪翔任副部长,下边分设四厅,总务厅之外设一、二、三厅,一厅管军中党务,二厅管民众组织,三厅管宣传,大家的意思要“委屈”我来担任第三厅的厅长。 我在那时,表示了我不愿意干的意思。我首先说:我自己耳朵聋,不适宜于做这样的工作。其次我认为,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帮助欺骗。第三,让我处在自由的地位说话,比加入了不能自主的政府机构,应该更有效力一点。
——郭沫若《洪波曲——抗日战争回忆录》
【材料二】 于是(屈原)怀石遂自沉泪罗以死。——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任务六 探究作品主题
9.探究作品主题,除了走进文本,研读台词、赏析形象,我们还可以走出文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查阅写作的时代背景,研究故事的历史背景,探讨作品的当代意义等。 以《屈原(节选)》为例,学习运用材料从文本之外探究主题的方法。(可另找材料)
【示例】
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历史剧《屈原》中,作者通过历史上楚国内部抗秦派与投降派的矛盾和斗争,成功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的崇高形象,并借屈原之口,喊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道出了中华民族的意愿,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丑恶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