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烟渚(zhǔ) 宿建德江(sù) B.野旷(kuàng) 遮山(zhē)
C.吹散(sǎn) 惊鹊(què) D.蛙声(wā) 忽见(xiàn)
2.“路转溪桥忽见”中“转”是什么意思( )
A.改变方向
B.改变位置
C.拐个弯儿
D.迁徙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 )
A.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似乎离船上的诗人很近。
B.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亮,更勾起了诗人心中的乡愁。
4.下列对《宿建德江》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
D.此诗前两句为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羁旅之思。
5.雨过天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B.这两句诗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C.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让人不禁被望湖楼的美丽所深深吸引。
二、填空题
6.多音字组词。
宿 sù( )xiù( )
转 zhuǎn( )zhuàn( )
泊 bó( )pō( )
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词。
(1)移舟泊烟渚
渚: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___________
(3)明月别枝惊鹊
别枝: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下面的每行诗都是一幅画,仔细读一读,把你眼中的画面写下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
(2)珍珠鸟飞回笼子。(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仿写夸张、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0.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11.这首词中描述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2.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话说说“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流露出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妆浓淡抹总相宜。
14.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水光潋滟 ( )
A.形容水满。 B.形容水波流动
(2)晴方好 ( )
A.正。 B.方向;方面。
(3)雨亦奇 ( )
A.奇怪。 B.奇妙。
(4)总相宜 ( )
A.合适。 B.应当。
15.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16.诗人对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17.由“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能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下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深山含笑
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含笑不(以 已)艳丽著称,妙的是一缕沁香。
在井冈山深处,我被另一种含笑花(佩 折)服!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
多么突兀的秀色啊!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竟 竞)然在大山深处隐藏了如此潇洒、如此豪放的春光。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 向)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那是一种胜利的喜悦,似乎天上的白云都是从她的胸中笑出来的。
从小路那边走过来两个拎着简单行李的年轻人。他们是那个边远的、还没通车的村子里的老师、跟着他们,我们也进了村。目睹孩子们围着老师的亲切嬉闹,我忽然感觉另有一株高大的深山含笑在我心中晃动起来……
19.选择文中括号里合适的字。
含笑不_______(以 已) (佩 折)_______服
(竟 竞)_______然 倒(像 向)_______是
20.庭院中的含笑与野生的含笑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文中用曲线画出两个比喻句。
22.注意划线词语,结合题目写出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辨析。错误的更正如下:
C吹散(sàn)
出自“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句诗。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转:拐个弯儿。
3.A
【解析】
【详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离得很近,意合情投。答案选A。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不正确的更正如下:
《宿建德江》此诗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写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托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羁旅之思。
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意思。“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北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望湖楼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C选项说法有误。作者并未描写望湖楼的美丽,二是描写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6. 住宿 星宿 转变 转圈 停泊 湖泊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多音字组词能力。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注意区分。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认识多音字的不同音节,然后依据音节组词即可。
宿是一个多音字。
[ sù ]1.夜里睡觉;过夜:~舍。~营。露~。夜~荒野。2.姓。3.旧有的;一向有的:~疾。~志。4.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的:耆~。~将(jiàng)。
[ xiǔ ]用于计算夜:住了一~。谈了半~。三天两~。整~没睡。
[ xiù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星~。二十八~。
转是一个多音字。
[ zhuǎn ]1.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身。~脸。~换。~移。好~。向左~。向后~。~败为胜。由阴~晴。2.把一方的物品、信件、意见等传到另一方:~达。~交。~送。这封信由我~给他好了。3.姓。
[ zhuàn ]1.绕着某物移动;打转:~圈子。~来~去。2.绕一圈儿叫绕一转。
[ zhuǎi ]转文:他平时好~两句。说大白话就行,用不着~。
泊是一个多音字。
[ bó ]1.船靠岸;停船:停~。船~港外。2.停留:漂~。3.停放(车辆):~车。4.姓。5.恬静:淡~。
[ pō ]湖(多用于湖名):湖~。梁山~(在今山东)。罗布~(在新疆)。血~。
7.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横斜突兀的树枝。
【解析】
略
8. 1.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和人相亲相近。 2.乌云翻滚,就如墨汁泼下,天边却露出一片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分析想象画面的能力。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画面写下来。
答案为:1.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和人相亲相近。2.乌云翻滚,就如墨汁泼下,天边却露出一片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9. 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不要粗心大意。 珍珠鸟高兴地唱着歌飞回笼子。 《白鹭》是郭沫若写的。
毛毛妈妈的肖像看上去高一点儿则嫌高,矮一点儿则嫌矮,胖一点儿则显胖,瘦一点儿则嫌瘦,这样恰到好处。
【解析】
【分析】
【详解】
(1)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
,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要:是需要的意思。不要:指表示禁止和劝阻。结合例句,可用词造句为: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不要粗心大意。
(2)考查学生扩写的能力。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结合句子大意,扩句为:珍珠鸟高兴地唱着歌飞回笼子。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修改能力。
需要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写的”这句话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不能说“作者”是“写的”。故应改为:《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也可改为:《白鹭》是郭沫若写的。
(4)考查学生表达能力。
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本题考查仿写夸张、排比句。结合例句可仿写为:毛毛妈妈的肖像看上去高一点儿则嫌高,矮一点儿则嫌矮,胖一点儿则显胖,瘦一点儿则嫌瘦,这样恰到好处。
10.明月别枝惊鹊 听取蛙声一片 旧时茅店社林边
11.A
12.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写出作者热爱自然以及夏天的生机勃勃
13.旧时茅店,惊喜之情。
【解析】
【分析】
10.
考查了对作者的了解及补充词句的能力。结合对诗歌的诵读完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出自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11.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知,这是描写南方地区。
12.
考查了对内容的辨析。
结合“明月别枝惊鹊”可知这是从视视觉方面描写的,结合“鸣蝉”“蛙声一片”可知是从听觉方面描写的,结合“稻花香”可知这是从嗅觉方面描写的。作者描写了蝉鸣、鹊啼、蛙噪这些夏夜特有的声音,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13.
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14. B A B A
15. 水光潋滟 山色空蒙
16. 晴方好 雨亦奇
17.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18.C
【解析】
【分析】
14.
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1)“水光潋滟晴方好”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水光潋滟晴方好”意思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方:正。
(3)“山色空蒙雨亦奇。”意思: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奇:奇妙。
(4)“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宜:合适。
15.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描写西湖晴天时的特点的词是水光潋滟;描写西湖下雨时的特点的词是山色空蒙。
16.
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8.
考查了内容理解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诗歌内容,体会。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C理解错误。
19. 以 折 竟 像
20.庭院中的含笑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野生的含笑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野生含笑与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21.她简直像一个绝世独立的北方佳人。
深山含笑散发着弥天的清香气息,像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
22.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解析】
19.
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应该掌握常见词语的搭配形式。我们平时要多听、多读、多写,牢固掌握常见词语的搭配形式及意义。
20.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
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①我以前见过的含笑花都是庭院种植的,叶细花小,象牙色的花蕊吐着幽香,有一种水果般的甜沁。②几株两三丈高的乔木体如游龙,散发出弥天的清香气息,这就是野生的深山含笑。③和庭院含笑相比,倒像是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笑得那么爽朗、欢畅。
21.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22.
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知道,此文的尾句与题目形成照应关系,作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深山含笑像一个绝世佳人,像一个临风挺立的巾帼英雄令我赞叹,但我更敬仰和佩服在边远山区默默作贡献的知识青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