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 同步小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 同步小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08:1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5 七律 长征 同步小练
一、填空题
1.比一比组词。
律( ) 崖( ) 渡( ) 索( )
津( ) 涯( ) 度( ) 系( )
2.解释《七律·长征》中的词语。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泥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诗句填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起伏延绵的五岭山脉比作_______。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______,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_____________的高大形象。
(2)此句中的“_____”和“_____”这种动态化的描写,想象绝妙,境界宽广,显示出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4.理解诗句,填一填,选一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全诗。请你用成语来形容长征中的“难”(至少写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红军却没有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我们可以从“________”和“________”中看出来。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诗句,完成下列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腾细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泥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句诗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两句是《七律·长征》的颈联。
B.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二、语言表达
6.句子模仿秀。
长征是什么?
在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在我的笔下,长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词曲鉴赏
七律·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8.解释词语
天翻地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句中的“霸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的前四句着重于_________,后四句主要是___________, 颈联是全诗的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 。
13.这首诗是围绕着“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14.诗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 。
15.诗中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的诗是_______ ,_________。
16.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17.诗中写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
18.诗中的一暖一寒,既表达了______,又表现了_______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律师 悬崖 渡河 铁索 天津 天涯 度过 关系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律:形声。从彳,聿声。本义:法律,法令。组词:法律、自律。
津,会意。金文字形,从舟,从淮。“淮”表示淮水。泛指一般的河流。船停泊在河旁,用来渡河。本义:渡口。组词:津津有味、天津。
涯,会意兼形声。从水,从厓,厓亦声。厓,山边。本义:水边。组词:天涯。要与“崖”区分。
渡,形声。从水,度声。本义:渡过,过水。组词:渡口、横渡。
度,形声。从又,庶省声。“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本义: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组词:尺度、度数。
2. 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气势雄伟的样子。
【解析】
【详解】
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正确解释。
3. 比喻 夸张 细浪 泥丸 征服高山、不畏艰险 腾 走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作答时,学生要理解句子意思,学会从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平时要多做题。
(1)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文中把逶迤的五岭比作跳跃的细浪,把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比喻中也带着夸张,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红军面对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毛泽东这两句诗中“腾”“走”是动态词语,写细浪翻腾,泥丸滚动,所表现的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是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
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缺衣少食 忍饥挨饿 不怕 只等闲 全都喜笑颜开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识记、理解和词语的理解、运用能力。根据题干所给提示,回忆所学诗词知识,结合自身思考,填入合适内容作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缺衣少食: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字词解释要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加诗中引申义作答。
句子意思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5. 翻腾的细小波浪 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B
【解析】
【详解】
考查了对现代诗歌的翻译,紧扣诗句的含义来分析,注意揣摩句意,联系诗歌的整体进行思考。(1)(2)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腾细浪”是指翻腾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是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2)结合这两句诗看出,把“五岭山”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6.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胜利的开端,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以及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长征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即可。
7.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解析】
【详解】
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合理即可,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顽强,坚定必胜的信念。
8.形容变化巨大
9.项羽
10. 叙事 议论 主旨和灵魂
11.诗人热情歌颂了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理解。根据诗句的意思和日常积累可以得知“天翻地覆”形容变化非常巨大。
9.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积累。文中的霸王指的是“项羽”。
10.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11.本题考查对诗及对诗人的理解。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毛泽东
13.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14.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5.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16.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17.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18. 略 略
【解析】
12.略
13.略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