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狼牙山五壮士 同步小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6狼牙山五壮士 同步小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08: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6 狼牙山五壮士 同步小练
一、填空题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英勇——( ) 崎岖——( )
豪迈——( ) 沉着——( )
全神贯注——( ) 横七竖八——( )
2.词语积累填空。
①仿写词语:哈哈大笑、赫赫有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2个寓言故事的题目,要求题目是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课文,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带着_______,带着________,壮烈地跳下了山崖。
4.课文在描写人物时,既有对个体形象的细致描写,又有对人物群体形象的粗线条勾勒。请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这段话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的_______和_______。“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简洁但坚定的语言“走!”写出了马宝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句话运用了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比作_____,一个“砸”字可以看出五位壮士对敌人的_____,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_____________。
3.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1)这两句话是对五位壮士的_____和_____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为能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感到_________的心情,以及他们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2)此时,五位壮士的心里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表达
5.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孩子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宝玉指挥战斗。(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敌人非常狡猾。(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五位壮士(屹立 耸立)在狼牙山顶峰,(瞭望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7.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8.上面的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这篇课文讲述了__________时期,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__________、葛振林、__________、胡德林和__________,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继续痛击敌人,最后______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顽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9.用文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这声音里,我体会到(  )
A.五位壮士不怕牺牲,渴望胜利。
B.五位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课内阅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身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1.本文选自《_______》。
12.请用“ ”画出人物群体表现的句子,用“﹏﹏﹏”画出人物个体表现的句子。这种写法叫做 。这样写的好处是 。
13.刻画老战士宋学义时,重点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胆怯 笔直 狭隘 急躁 三心二意 井井有条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英勇:非常勇敢。
崎岖:形容山路坎坷。也比喻处境十分困难。
豪迈:指气度宽广,洒脱豪放。例句:读完这句话,内心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沉着:冷静;沉稳;不慌乱。
全神贯注:意思是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
2.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守株待兔 南辕北辙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①AABC式指前两个字相同,后面是两个不同的字组成的词语或成语,如:息息相关、欣欣向荣、息息相通、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等等。
②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3. 完成任务的欣慰 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填空,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课文顺序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本题中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带着完成任务的欣慰,带着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壮烈地跳下了山崖。
4. 语言 动作 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坚决果断 比喻 石头 雹子 强烈仇恨 对敌人的仇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动作 神态 欣慰和自豪 勇于献身、大无畏 示例: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了,我们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们不怕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牺牲,我们感到很光荣。我们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班长马宝玉这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他的坚决果断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写出了马宝玉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坚决果断。“走!”语言简洁,表现了人物的果断和坚决。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
根据比喻句的特点,找出句中的本体是石头,喻体是雹子。“砸”表现了战士们使出的力气之大,结合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去体会战士们当时的心理,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敌人的强烈仇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3.(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分析能力。
“眺望”“回头望望”“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说明这是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喜悦”表现了人物的心情。面对牺牲仍然面露喜悦,体现出五位壮士勇于献身、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
(2)本题考查知识拓展。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联系上下文,写一写,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了,我们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们不怕牺牲,为祖国和人民牺牲,我们感到很光荣。我们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5. 妈妈常对我说:“只要你能快乐地长大,我就心满意足了。” 他说话办事斩钉截铁,从不犹豫。 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解析】

6. 这是声音! 班长马宝玉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 敌人像狼一样非常狡猾。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2题考查学生扩句的能力。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我们知道,一般句子会包括主要成分,即: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或是什么)。如果在主要成分上添加附加成分,对原来的句子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就是在进行扩句。3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这是声音!班长马宝玉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敌人像狼一样非常狡猾。
7.屹立 眺望
8.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 马宝玉 宋学义 胡福才 英勇跳崖
9.钱塘江大潮声势浩大,惊天动地。
10.B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了学生结合语境选择词语的能力。
屹立:高耸挺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通常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十分坚定无法动摇。耸立:高高的直立。结合语境应选“屹立”。
眺望:站在高处向远处望。嘹望:登高远望。结合语境应选“眺望”。
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上面的片段选自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了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马宝玉、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
9.
本道题考查了学生的造句能力。
“惊天动地”的意思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根据意思完成造句。
10.
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文章可知,结合句子: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体会到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1.狼牙山五壮士
12.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身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点面结合
这样写场面,既关注了整体面貌的勾勒,又关注了人物细节的描写,突出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及爱国精神
13.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解析】
11.
本题考查课文的识记。
本文选自《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指的是1941年秋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为抵抗侵华日军跳崖的5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士,分别是: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
12.
本题考查课文使用的描写手法。
本文中人物群体表现的句子是“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人物个体表现的句子是“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身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本文先写战士们整体的表现,再对每个战士的表现进行分析,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这样写场面,既关注了整体面貌的勾勒,又关注了人物细节的描写,突出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及爱国精神。
13.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描写了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的动作,把胳膊抡一个圈,是为了更好的使出浑身的力气,表现了他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