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金色的鱼钩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2: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15*金色的鱼钩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缝(féng)衣针 作(zuó)料 结(jiē)实 熬(áo)过
B.禁(jīn)不住 着(zhuó)慌 骨(gǔ)头 抽噎(yē)
C.嚼(jiáo)碎 瞻(zhān)仰 红锈(xiù) 和(huó)面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威胁 碗筷 红锈 喜出往外 B.弥曼 鱼饵 疙瘩 搪瓷碗
C.脆弱 皱纹 照料 奄奄一息 D.谗救 粗糙 瞻仰 炊事员
3.下面对课文题目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钩”,本文是指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
B.老班长曾用“鱼钩”给病号钓鱼吃,挽救了四个战士的生命。
C.“金色的”借指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D.文章以此为题,点明了中心。
4.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信仰和迷信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B.凡事要商量着解决,靠打架是无济于事的。
C.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无独有偶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D.为了人民的幸福,人民军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庆六十华诞联欢晚会成功的原因是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B.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C.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D.这篇文章不仅语言流畅,而且对问题的分析也入木三分。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熬粥( ) 熬豆腐( ) 塞车( ) 堵塞( )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安顿——( ) 脆弱——( ) 抽噎——( )
反义词:低沉——( ) 收敛——( ) 饱满——( )
三、语言表达
8.口语交际。
红军长征共历时368天,平均每天有一次遭遇战,每15天打一次大决战。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夜行军,平均走365华里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山常年积雪。渡过4条河。经过11个省,攻下大小62个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封锁包围,经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总人数从开始的30万到最后只剩3万。
读了上面的内容,你会想到长征中动人的故事和成千上万的英雄。请你和别人交流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1)在夜色中 雄伟更加 宝塔山 显得(组成两个意思相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2)桂花开了,离得很远就闻到了香气。(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
(3)马上就要毕业了,请给你最喜欢的老师写一段毕业赠言。
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10.选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描写了老军需处长冻死在枯树下的情景,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体现了军需处长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12.当将军明了情况后,会有怎样的神态、动作或语言?选取其中两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理解
最后的时刻
赵一曼再次落入敌人的魔爪。她被押回哈尔滨伪警务厅。敌人再次施用酷刑,逼他招供。当然,这不过是枉费心机。一个月过去了,他们什么也没得到。
敌人泄了气,决定杀害她。八月初,他们把赵一曼押到珠河县,要在她从事抗日斗争的地方处死她。
赵一曼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她坐在押送的火车上,望着窗外,心里惦念着祖国的命运,惦念着战友,也惦念着救她逃走的董宪勋。她还不知道,董宪勋已经在重刑下牺牲,韩勇义也被判了一年徒刑。两位青年虽然在刚走上正义之路的时候遭到了挫折,但是他们是勇敢的,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赵一曼又想起自己的儿子,就要了纸笔,写下了给儿子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敌人的枪响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倒下了。她短暂的一生,闪烁着光彩。她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13.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4.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虽然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倒下了,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想一想,课文是按照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16.从赵一曼给儿子的遗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作(zuó)料——zuò
B 着(zhuó)慌——zháo
2.C
【解析】

3.B
【解析】
【详解】
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文章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是因为“鱼钩”在本文是指老班长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而“金色的”借指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文章以此为题,点明了中心。
4.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句中词语搭配是否恰当。
A.截然不同: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B.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济:补益。
C.无独有偶:意思是不只一个,竟然还有配对的,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本句属于病句,词语搭配不当,根据句子句意应该将“无独有偶”改成“独一无二”。
D.赴汤蹈火:赴:奔向;汤:开水;蹈:踩。奔赴滚烫的开水,踩踏在烈火上。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
5.D
【解析】
【详解】
A中语义矛盾,“的原因”和“的结果”矛盾;B中前后不一致,应是“是否闯红灯”;C中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读了……后”。
6. áo āo sāi sè
【解析】

7. 安置 软弱 抽搭 高亢 放纵 干瘪
【解析】

8.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学生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即可。
如:《半碗青稞面》红军过草地时,粮食紧缺,只有一点青稞面当军粮,小战士吴开生饿了两天的事被周恩来副主席知道后,他立即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分给他了两碗。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经不起风雨的袭击,战士们全部被淋成落汤鸡,周副主席亲自去命令战士们去他的办公帐篷避雨,温暖了战士们的心灵。在草地中又走了好几天,青稞面吃完了,甚至军马都被杀掉吃了,战士们唯有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看到这种极度的困境,周副主席立即命令警卫员把他仅存的半碗青稞面拿出来给大家泡汤喝,自己却忍饥挨饿。
9. 在夜色中,宝塔山显得更加雄伟。宝塔山在夜色中显得更加雄伟。 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丁冬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改写句子、仿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句式的改变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各种句型掌握方法,熟能生巧,反复练习,即可达到效果。改写句子,多种多样,做此题时一定要掌握方法,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1)句子由主谓宾组成,本句中,状语:在夜色中。可以改变它的位置。
(2)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改成夸张句的时候,记得把句子中某种事物的特点扩大写。
(3)本题考查写毕业赠言的能力。
毕业赠言是在毕业前期师生、朋友之间互赠留言的一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深情,能给人带来回忆。本题写给同学时,要将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10.队伍在风雪中行进,军需处长为了他人的温暖,自己却因穿着单薄而被冻死。
11. 神态 外貌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12.示例:将军脸色凝重地站着,举起右手,向这座塑像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
【解析】
10.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完成选段的概括要把文字多读几遍,确定地点、人物、事件,并用完整、流畅、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必要时可以查看原文,了解选段的故事背景。
11.本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完成本题要阅读相关文段,通过关键词句找出描写方法。在回答人物品质时,可以结合上题对主要内容的把握来体会人物品质。
12.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完成本题要在体会军需处长精神品质的基础上,感受这种精神带给人们的触动和鼓舞,选择其中两种描写方法完整地表述下来即可。
13.。 , ! , 。 ! , 。
14.她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15. 时间先后 赵一曼落入敌人的魔爪后,敌人决定杀害她。赵一曼在临死前夕,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之后就被敌人杀害
16.体会到赵一曼为了我们的民族解放而不惜牺牲与家人相聚与自己的性命的伟大精神。
【解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