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光曲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1 13:0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3 月光曲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 )
A.乐曲(yuè qǔ) 幽静(yōu) 恬静(tián)
B.一缕(lǚ) 入场券(juàn) 盲人(máng)
C.纯熟(chún) 霎时(shà) 陶醉(zuì)
D.散(sàn)步 传(chuán)说 波光粼粼(lín)
2.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乐曲  曲子  曲折 B.散步  散落  分散
C.弹奏  弹珠  弹琴 D.似的  似乎  相似
3.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再弹一曲?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盲姑娘凭着直觉大胆推测出演奏第一首曲子的人就是贝多芬,这让贝多芬十分感动。
B.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C.贝多芬很喜欢盲姑娘兄妹,所以决定把以前创作好的《月光曲》再弹奏一遍。
4.“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下列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盲人姑娘就是随便一说,她不喜欢贝多芬。
B.盲人姑娘把自己的愿望说成是“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姑娘体谅哥哥生活的艰辛。
C.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盲人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但因为生活的困苦,她一直在压抑自己的爱好。
D.盲人姑娘为自己说出的话在做解释,她不希望哥哥因为自己的话而产生压力。
5.《月光曲》一课中,贝多芬之所以要为盲姑娘弹奏第二首曲子,是因为( )
A.贝多芬想向盲姑娘兄妹俩展示一下自己的琴技,同时让他们大饱耳福。
B.盲姑娘的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懂音乐,真是知音啊!
二、填空题
6.词语积累
形容海面的词语: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碧波万顷 水天一色 烟波浩渺
再举例几个类似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词句训练营。用“静”组词,再选择合适的填写在括号里。(不重复)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了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谈话,心里很不(   ),他走进茅屋,弹曲子给他们听。皮鞋匠(   )地听着,听得入了迷,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她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大海由(   )到波涛汹涌的过程。
(1) 用“____”画出上面一段话中的一处病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全文,说说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仿写连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改写句子。
1.《月光曲》的作者是贝多芬谱写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显得格外清幽。(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者。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地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了太风,( )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 )……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0.在文中找到一个ABCC式词语_____________,再仿写一个____________。
11.按课文内容,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2.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C.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D.贝多芬的琴声像起伏的波涛,声音越来越高亢。
13.用“ ”在选文中画出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用“﹏﹏﹏”在选文中画出描写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句子。
14.选文主要写了皮鞋匠兄妹俩听见贝多芬的琴声而产生的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词引出来。
15.选文最后两句话中的“恬静”形容( )“仿佛”指( )
A.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边。
B.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6.第二段中,第②、③句描写表现的音乐节奏是( )
A.高昂激越 B.清幽舒缓 C.气势磅礴 D.热烈高亢
17.本文段主要写了什么?( )
A.海上生明月的美丽景色。
B.皮鞋匠和妹妹做梦听音乐的事情。
C.海上刮起了大风,巨浪翻滚的情景。
D.贝多芬因同情盲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继而创作出《月光曲》的过程。
18.下面哪个句子是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 )
A.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B.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C.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D.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19.下面哪个句子的说法是错误的?( )
A.作者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赞美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他卓越的音乐才华。
B.清幽的月光、波涛汹涌的大海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激情。
C.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
D.盲姑娘热爱音乐,又懂音乐,这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让贝多芬产生了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
20.哪一个词语不是用以描写、表现和评价音乐的词语( )
A.古色古香 B.一唱三叹 C.天籁之音 D.余音绕梁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字音辨识能力,学生需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
B.入场券(juàn)——quàn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多音字。
A乐曲[yuè qǔ] 曲子[qǔ zi] 曲折[qū zhé]
B散步[sàn bù] 散落[sàn luò] 分散[fēn sàn]
C弹奏[tán zòu] 弹珠[dàn zhū] 弹琴[tán qín]
D似的[shì de] 似乎[sì hū] 相似[xiāng sì]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等,这就要求我们从上下文中找相关语句结合起来理解,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时,可以找出上下文中相关的句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含义的分析。《月光曲》一课描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使他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当贝多芬为穷兄妹弹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凭着直觉大胆推测出演奏第一首曲子的人就是贝多芬,这让贝多芬十分感动。故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所以A和B的理解是正确的,C的说法是错误。
4.A
【解析】
【分析】
【详解】
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句子指的是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时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表层意思就是指根据字面所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指句子所包含的感情,观点,议论或主旨等。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这句话选自课文《月光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是盲姑娘对哥哥说的话,盲姑娘很想亲临音乐会的现场去听贝多芬的演奏。当盲姑娘说完后意识到自己的家境困难,不能增加哥哥的负担,所以连忙对哥哥说了“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其实是感受到盲姑娘为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的热爱的无奈。盲人姑娘为自己说出的话在做解释,她不希望哥哥因为自己的话而产生压力。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对生活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熟读课文可知,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是因为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弹第二首曲子是因为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6. 波澜壮阔、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不扬波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积累,注意平时对词语进行分析进行积累。
本题中考查的是形容海面的词语,类似的词语有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泛起微波、碧波荡漾、波涛汹涌、波浪滔天、狂涛怒吼、惊涛骇浪、川流不息、波澜壮阔、浩浩荡荡、镜花水月、随波逐流、水天一色、汪洋大海
7.幽静 平静 安静 恬静 宁静
她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景象
改正:她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景象 
(2) 关心穷苦百姓,非常有爱心的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组词、修改病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填空题考查了学生对近义词的辨别能力,做题关键,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答题。
幽静:深幽静寂,非常安静。指自然环境。
平静:形容湖面心情。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多指环境。
恬静:闲适安静。
宁静:指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高于安静。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句子搭配不当。在“她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景象”这句中“她”的后面添加“仿佛”。示例:她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过的景象。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做题关键,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从文中照出关键句。《月光曲》,文章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从全文中,贝多芬是有音乐天赋,非常有爱心、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8. 他端起茶杯,轻轻地吹了一下杯口的热气,品了几口茶。 月亮像一个大玉盘一样挂在夜空。
【解析】

9. 《月光曲》的作者是贝多芬。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解析】
【分析】
【详解】
1.此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此题属于概念指代错误,去掉“写的”。
2.此题考查比喻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了将直接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此题将“冒号”“引号”删去,将“我”改为“他”,将“这位姑娘”改为“那位姑娘”。
10. 微波粼粼 兴致勃勃
11.水天相接 刮起 卷起 涌过来
12.C
1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 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4. 联想 好像 仿佛
15. B A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ABCC式词语指第一、二个不同,第三、四个字相同的四字词语。文中ABCC式词语为“波光粼粼”,此类词语还有天网恢恢、议论纷纷、大名鼎鼎、得意洋洋、白雪皑皑。
11.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短文选自课文《月光曲》,课文语段为:皮鞋匠静静地听者。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地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太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2.
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辨析。
比喻句是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
A项为比喻句。把茅屋里的一切比喻成银纱。
B项为比喻句。把微云比作轻纱。
C项不是比喻句。这句话没有喻体。
D项为比喻句。把琴声比作起伏的波涛。
13.
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选文中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句子为: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句话写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
文中描写由事物引发联想的句子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 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段话写了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也能联想到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画面。
14.
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选文主要写了皮鞋匠兄妹俩听见贝多芬的琴声而产生的联想。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用“好像”引出来: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地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太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盲姑娘听得入神了,能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用“仿佛”引出来: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5.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分析。
“恬静”的意思是安静;宁静。在文中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的意思是好像,在文中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说明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6.B
17.D
18.C
19.B
20.A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深刻理解。
文中的“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这两句话描绘了皮鞋匠的想象,旋律变化应该是平静、柔和的,因此音乐节奏应该是清幽舒缓的,故选B。
17.
本题考查概括段落层意。
通过阅读语段,本语段主要写了贝多芬因同情盲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继而创作出《月光曲》的过程。从第一段“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些句子中可概括段落内容。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选段,“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⑦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两句话是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句子。“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③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皮鞋匠想象的内容,“⑧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的妹妹联想到的画面。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由“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可知B项说法有误。
20.
本题考查成语理解。
古色古香,意思是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一唱三叹,意思是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天籁之音,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天籁与地籁、人籁相比较, 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余音绕梁,原义是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余音:在音乐演奏之后耳边好像还有声音;梁:屋梁),后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句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结合成语含义,可知A项不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